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0 21:45:00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课堂作业设计
课 题:《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 设计人: 马 尧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 )
二、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 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 ,同时也抒发了 的苦闷心情。
(3)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 ????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5)(4)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 地点: ??
人物: 事件:?????? ??
(5)“月色入户”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7)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八年级语文课堂作业设计
课 题:《 古 诗 三 首 》 设计人: 马 尧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
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以“____”字着笔,重在描写___________,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显示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朝气。
C、 首联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山势。
D、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钟”运用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割”运用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E、颈联写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F、 “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___,也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尾联取《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__,也表达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表现了诗人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和气概。
2、______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树,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 。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以“____”为线索,以“____”为着眼点,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喜悦之情。
C、首句点明____________,次句写诗人_________________。
D、 颔联从_____________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_________________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E、 “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______,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力。
F、“渐欲”说明野花________________,“没马蹄”点出____________。
G、“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
A这诗句出自______(朝代)_______(诗人)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
B 本诗抒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受。
C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象征。
D“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的进取精神。
E“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_________。“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5、?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 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 十一、《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课件43张PPT。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你知道苏轼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张怀民承天寺听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韵味1、注意字音、停顿。
2、把握技巧,体会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qǐn)(zǎo)(xìnɡ)(suì) 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初译课文
结合文章注释,译读课文,有疑问的地方圈点标记,小组交流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是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盖:原来是疑难解答
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高兴的样子考虑、想到于是共同、一起  原来是只是 罢了 翻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走近文本,了解心情的变化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柏影如水中的藻、荇交横。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想到的美景
我似乎(仿佛)看到了一幅………………的画面(美景)。
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加进自己个人的感受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课文创作背景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乐观、豁达、开朗……记承天
寺夜游
欣然起行庭下心境:时间:10月12日地点:承天寺缘由:月色入户同游者:张怀民月色
竹柏影闲(叙述)(描写)(议论)情景交融小结:课外资源库王水照 《苏轼传》
林语堂 《苏东坡传》
东方龙吟 《万古风流苏东坡》 说说你所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艺术化的月亮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无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生查子》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虞美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枫桥夜泊 月 下 独 酌
?????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月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业:
  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月夜图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分析鉴赏 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文中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这月景有何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的影子如藻荇交横。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赏月的欣喜月色人户,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漫步的悠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面上看,似乎是说自己与怀民因遭贬斥,无所事事,故多闲暇,才会有这闲情逸致来夜赏明月;实际上它是对碌碌人生的否定和庸庸官场的鄙视,也是对宦海浮沉的解脱和受诬遭贬的排遣。
  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苏轼与张怀民步于中庭会有怎样的语言对白?身临其境怀民兄呀……我说子瞻兄……他们会谈身世遭遇、抒理想抱负、
叹壮志难酬、赏美好月色……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豁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1.苏轼承天寺夜游的原因是( )
A.解衣欲睡
B.月色入户
C.无与为乐
D.怀民亦未寝B课内练习2.“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①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
A.庭院 B.月光
②“竹柏影”是指:( )
A.积水空明 B.水中藻、荇交横
③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
A.比喻 B.拟人
④翻译这个句子: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和荇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啊。BBA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你能从这首词中看出苏轼热爱生活、豁达处世的人生信条吗?3阅读判断,选择错误的一项( )
A首句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及游兰溪之时令,着一“浸”字写出了兰溪的活力。
B次句写漫步兰溪边,突出兰溪的洁净。三句补足洁净的原因,同时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C下阙“流水尚能西”悟出“人生”能“再少”,何必哀叹衰老的哲理。
D全词虽表现了诗人身处困境力求振作的精神,但也掩盖不了诗人消极隐退的悲凉情绪。 D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因为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全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