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

文档属性

名称 枣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1 10:25: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年级语文
《 枣 核 》预习案
班级 姓名
一、预习目标
1、 找出文中的生字词,批注. 理解。
2、 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圈划出易错的字音、字形。
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预习交流
1、 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
2、 注音或写汉字。
蹊跷( ) 山坳( ) 嫣红( ) 玛nǎo( )
劈头( )潜艇( )厂甸( )国jí( )
种籽( )枣核( )yīn切( )乾( )
3、 解释词语。
蹊跷: 劈头:
嫣红: 游子: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4、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枣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幻灯片2、3)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幻灯片4、5)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幻灯片6)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幻灯片7、8、9)(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幻灯片10)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幻灯片11)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幻灯片12)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幻灯片13、14)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幻灯片15)
中国化的景物(幻灯片16)
简洁质朴的语言(幻灯片17)
七、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幻灯片18、19、20、21)
八、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幻灯片22)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 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文章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师示范:第十段中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枣核》
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一)积累字词,理清文章的线索
(三)品味朴素而蕴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同乡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四、具体过程:
(一)导课:(大屏幕播放“回家的人”)
听到“回家的人”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感受到的是游子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请在萧乾的枣核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师板书课题:枣核
(二)大屏幕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清文章的线索
2、品味朴素而蕴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同乡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三)具体的析文过程
从学习目标上可以看出,学习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扫清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字词解决。
大屏幕投影展示要求: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理清文章的线索:
(1)、字词(注音或填汉字)
蹊跷( )( ) 山坳( )嫣红( )匀称( )厂甸( )
(2)、完成填空: (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
2、品读课文并思考:
(1)、这位游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向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我们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段找出关键的字词 句)
(4)、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请的词语呢?
3、拔高思考题
(1)、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的想做什么?(学生读8——10段回答)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4).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五.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师感言:游子的这种思乡之请,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在她的乡愁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大屏幕投影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师生共同欣赏。
早就有人提出 :“ 语文一一多媒体教学能走多远 ”的慨叹。的确,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自然学科教学运用多媒体搞得风风火火,而语文教学却相对落后了,这既有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又有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不足,更有语文教师观念的滞后。笔者最近上的一堂语文教学课,成功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枣核》,是一篇思乡散文。表现了一位美籍华人朋友身在异国,心系故乡,热恋祖国的深挚感情。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缺少思乡念士的经历,难以感受华夏子孙 “叶落归根”的那种执着与悲壮,我借助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学生熟悉的诗文歌曲,在情景中引发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将课内外的思乡情愫,内外勾连,巧妙衔接,寓浓浓乡情于诗情画意中;再辅之以歌曲,从而使学生受到形象感染与情感熏陶。下面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一、情景联想 , 渲染情感
我从同学们熟悉的中秋引入 :“月是故乡圆,情是安琪真,这是安琪月饼的广告词。是不是故乡的月亮就特别大,特别圆呢 ”( 生异口同声 )“不是。”“为什么 ”( 生七嘴八舌、踊跃发言 )“因为它寄托了人们的某种感情 ”, “ 因为人月都团圆 ”,“因为月圆人不圆,所以想着故乡的月更圆 ”……
师进一步引入:“ 浩渺广阔的天宇,当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空中时,这种情景,最容易勾起漂流在外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举首低头,都是故乡的人,故乡的影。还有谁记得月夜思乡的诗吗?”
同学们纷纷举手 :“ 《静月思》、《泊船瓜洲》…… ”一时间 ,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进一步加以点拔:“除了月夜容易引起人们的思乡情绪外,还有很多人们眼见的实物、现象也同样能寄托人们深沉的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投影显示:
乡 愁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面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钢琴曲配乐 )
教师简析:此诗语言朴实,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日常生活常见的实物把深挚的同胞之情,绵绵的思乡情思,浓缩在其中。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
二、内外衔接 , 精析文章
在感情的充分酝酿、铺垫后 , 我即转入课文分析:“此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写了哪几件事 ”“ 线索是枣核”。同学们的意见都一致。围绕线索写的事情有两种意见:“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托带枣核一一索要枣核一一试种枣核一一情寓枣核” 。我把两种意见都保留 ( 板书 ),暂时不加评说。
投影显示课文重、难点。要求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l 、美籍华人朋友身在异国,他用哪些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恋?
2 、美籍华人朋友“家庭与事业部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 “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学生研读讨论。
学生上台板书 , 教师订正。明确:美籍华人表达思乡的具体方式有:栽垂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假山,试种家乡的枣树。我边在相关的词语下圈点,边提问:华侨是借什么表达什么感情的?
学生讨论,明确:借物来寄托思乡感情,即借物寓情。再讨论围绕线索写的事情中的两个答案,“托带枣核一一索要枣核一一试种枣核一一情寓枣核”归纳得较好,把借物寓情的特点涵括在其中。(板书:枣核 借物寓情)
投影显示 :
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 低头看水里
水里一个月亮 抬头看天上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面 看月亮 , 思故乡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一个在水里 , 一个在天上
思考: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枣核》相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这首诗与《枣核》表达的感情是相同的一一 “思乡” 。但它是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夜晚的月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天上有明月,水中有月亮,抬头、低头,都是那撩人的月光,无边的乡愁浸着作者整个身心,于是作者思乡之“情”“景”交融在一起,这就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可见,同为表达一种感情,其抒情方式却各不相同。( 板书:月之故乡 情景交融 )
老华侨“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到底缺什么呢?同学们大都以“想家”“思乡”等词来回答,如何把这种感情情具体化
播放录音 : 《我的中国心》。引导学生用歌词中的内容来回答。
分发资料 : 《我的中国心》歌词 , 并附《静夜思》、《泊船瓜洲》、《月之故乡》、《念故乡》等诗词。
张明敏深情的歌唱与学习的热烈气氛相互感染,同学们也情不自禁地眼唱“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答案也随着一双又一双高举的手纷至沓来:“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等等。这就比刚才“思乡”的情感具体、形象得多了。
师点评:“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叙述,身在异国,心却永远系着故乡,故乡的垂杨柳,睡莲,北海假山,枣树都成了老华侨寄托乡思的载体。其感情弥珍、弥贵,这种深沉的感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了。
与《念故乡》的表现风格进行比较:
投影显示:
念故乡( 德 沃夏克 )
念故乡、思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会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同享从前乐。
思考:
1 、此文中主人公的处境如何
2 、此诗抒发出的感情与《枣核》中老华侨的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念故乡》中的主人公是“一孤客,寂寞又凄凉”,诗直接抒发出热爱故乡,恋故乡 ( 常念念不忘 ) 的迫切心情。( 板书:直抒胸臆 ) 感情热情奔放,而《枣核》中主人公“家庭幸福,事业如意”,却不忘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更见其思恋故乡的可贵。恋故乡:栽垂柳,种枣树诉心声 ( 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 ,其思念是深沉的。
小结 : 同为抒发对故乡的眷念,在抒情方式上可借景抒情,也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由于抒情方式不同,故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含蓄深沉,有的热情奔放。
三、教学反馈,加深理解
发放阅读理解练习题(主要为选择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检测的反馈结果表明,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个别难度较大的题目经简单提示都能选出正确答案。教师再根据及时反馈的结果,有侧重地讲解。
四、一课-评,自由讨论
鼓励学生从字、词、句以及写作方法等入手,赏析文章 ,或针对课堂上不解之处提出问题。
同学们气氛热烈地展开讨论,如对写老华侨言行的词语,都能深入一层理解:“我认为‘他托在掌心,像珍珠玛瑙还贵重’这句用得好,用‘托 '字写出老华侨珍惜枣核的态度,‘珍珠玛瑙’即把贵重程度具体化了”, 学生边回答边做出‘托’的手势,形象生动。“我认为结尾写得好,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而结尾却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来点题:思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堂课自始至终,气氛都很热烈,同学们精神饱满,课堂效果获得一致好评。
能成功上好此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恰到好处地运用电教媒体。我最深的体会是:它能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语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在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其次,能扩大知识容量,提高课堂的密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因此,发挥好电教媒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大有可为。
萧乾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感受海外华人强烈的思乡情、爱国情。
2、领会作者以“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能理清并且说出文章的大致思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散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并查字典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写了一位旧时同窗久居国外,尽管家庭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乡,总是想起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看她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
3、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三、精读课文,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情感的词、句,体会妙处所在,并说说你的理解。
“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
“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
“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
“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
“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
“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里的枣树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
以上这些朴实的字词,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的浓烈。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四、再读课文,体会悬念:
1、枣核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枣核在全文中起贯串全文的线索的作用。
2、请学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 )枣核-( )枣核—( )枣核 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海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多么令人感动,他们采用的思念方式又是多么朴实。为了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作者还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同时作者又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故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那么,你认为课文设置了哪些悬念呢?请再读课文,分别把这些悬念找出来,并说说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值得思念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索枣核 设置悬念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她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见枣核 加深悬念
悬念三:“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她”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故乡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她“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她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话枣核 解开悬念
好处: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五、教师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常常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上。无论他们走到哪儿,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花草树木都会萦绕在他们心头。
在古今的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是吟诵思乡情感的诗篇佳作。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抒发思乡情的诗词歌赋。
余光中:《乡愁》
歌曲:《故乡的云》
歌曲:《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2、搜集我国古代诗歌中表现思乡之情的语句。3、写读《枣核》一文后的感想。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同学们好,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刚才的旋律,《我的中国心》。1991年,香港举行唐诗评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为什么香港人对这首诗如此的钟爱呢?大家对这首诗情有独钟的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首诗。
师生齐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离家在外,久居外乡的人吟唱的歌。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就象一个游子深深的眷恋祖国母亲。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是炎黄子孙,“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作家萧乾先生的《枣核》,倾听一位远在大洋彼岸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展示萧乾先生的照片)
首先请同学们再次从整体上赏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用你的声音,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来。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这是一篇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的旧时同窗,虽身居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乡井。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她深深眷恋的故土和现在生活地的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海公园和美国唐人街的照片。)请同学们从中领会一下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刚才,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非常疑惑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这篇文章为何以“枣核”为题呢?
师:这个问题很深刻,谁能给他解答?
生甲:这个题目很新颖,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
师:还有补充吗?
生乙 :它是本文的线索,先索要枣核,然后谈论枣核,最后点明主旨。
生丙 :给本文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
师 :“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人的智慧胜一人,综合以上三位同学的意见,答案就很完整了。(师微笑着问提问题的同学),他的答案你满意吗?
生:很满意。
师:还有疑难问题吗?
生:第七自然段第二行“劈头”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替她回答?
生:“一开始,开头”的意思。
师:对,遇到生词,先联系上下文推测含义,再查工具书验证验证,是否符合文意。
生:作者的这位朋友生活在“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为何要千里迢迢的索要枣核?
师: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这位同学读的很细,思考的很深。谁能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甲:索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寄托思乡情。
生乙:为了表达深厚的民族感情,以此寄托自己强烈的依恋故国的感情。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不错。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故乡有着无比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也就是这个意思。
生:后花园台阶两旁为何栽种垂杨柳树,而不栽种杨树,松树等其他树木呢?
生:可能是作者朋友的家乡柳树最有代表性,也可能是她最喜欢柳树吧。
师:我也来凑凑热闹,给大家补充一点小常识。“柳”谐音“留”,即“留恋”。《诗经采薇》有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了我国以柳寄情的先河。汉代长安送别友人,折柳以表依恋之情。隋朝《送别》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李白《忆秦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客舍青青柳色新”,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说:“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向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柳树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的高越垂的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柳,正是同窗好友的象征,她虽身居美国,但永不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祖国,正如欧阳修所说:“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师:刚才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不停的圈点勾画,充分领略了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结构、思想感情的表达上的诸多美点。下面请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给大家作一下赏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领略你的高见,分享你发现的课文之美。
生:第三段“殷切”写出了心情的迫切。
生:第十段让我联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很好,“天涯一望思乡切”,月色无限好,可惜在他乡。身居异国,望着明月触景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思念祖国之情。
生:我最喜欢第十段,景色美丽,表达了海外游子强烈的民族感情,深切感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师:很好。我也正想与大家共同欣赏一下本段内容。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意象,第一个是月,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了。第二是荷花,又名芙蓉,其景致优美,上一学期我们曾进行过荷的专题学习,当时搜集了很多写莲的古诗句。
(多媒体展示):
荷 赏荷采莲是我国人民的一种习俗。
《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宋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有一位著名散文家写道:“一片片荷叶亭亭玉立,一颗颗的水滴亮若明珠,一朵朵的荷花像是一个个文静的少女——不知是羞涩呢?还是矜持,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花朵刚刚闭合了,却关不住一池清香。”
宋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总结:这位美籍华人正像这荷一样,寄居海外,翘首神州,“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就像陈年的酒,越久越浓。
学生讨论、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生:语言饱含深情,富有抒彩。
生:结构精巧,巧设悬念,有张有弛,摇曳多姿。
生:以小见大,借物抒情。
师:爱国思乡之情很美,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课外搜集的美文佳句:
生:岳飞的《满江红》。
生:陆游的《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生:《春望》。
生:《过零丁洋》。
师:推荐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乡愁》。
布置作业:
如果萧乾回国后跟朋友谈及此事,朋友对友人的后花园很有兴趣,喜欢画画的同学,你能否替萧乾画一个后花园,当然也可以用电脑制作一幅。
多媒体播放《我的中国心》。
教学目标:
1.以朗读为基础,圈画、品味、理解思乡情感的关键词句含义。
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主人公强烈的民族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以朗读为基础,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会人物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
难点: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古诗、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背。有没有同学还能想起这首小诗的意思?
【明确: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
我们试想想,如果一个人离开自己的家乡时间很长,远隔重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会有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萧乾的《枣核》。
【说明:以简单的古诗导入,一方面帮助学生温习,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照应文章思乡的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圈点勾画自己疑难生字词,并用简明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旧时同窗离开祖国50年,在美国事业家庭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带几枚枣核试种,表达了身在异乡,心系故土之情。】
【说明: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抓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的前奏,为实现教学目标1和3作铺垫。】
三、研读课文、理解情感
请同学说说文章中最强烈反映旧时同窗那种中国情结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文中踏访后花园的内容是最能表现旧时同窗的思乡之情(7—10节)】
1.默读⑦—⑩并圈画同窗家后花园中最富有家乡特色的景色以及反映同窗思乡之情的词句?这些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明确:景物:(1)“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板书:栽杨柳)。(2)“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板书:养睡莲)。(3)“我们家的‘北海’”。(板书:堆北海)细节:“劈头”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四个“想”思想家乡的事物;“开车”“亲手挑选”“拉”动作描写表现游子眷恋故土。调动自己的积累,交流这些及具象征意义和中国韵味的事物,体会同窗的思乡之情。】
【说明: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圈划关键事物以及词句,品味其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初步实现教学目标1(以朗读为基础,圈画、品味、理解关键词句含义)和教学目标3(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
2.在这后花园,旧时同窗还想增加哪一景?这几颗枣核承载着一份怎样的感情?默读①—④小节,能不能圈画关键词句体会旧时同窗的情感?
【明确:(1)种枣树(板书)抓住主旨,交流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几个关键词句,如“航空信”“再三”“就”“已经”“殷切”“托”“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可以让学生读读品品,更加自然地领会旧时同窗对枣核的珍视,从而体会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板书:身在异国、心系故土/对故乡的思念)】
【说明:同窗家的后花园已有几处景物体现其思乡之情,但同窗还想种枣核,而且是中国枣核。这部分请学生圈划关键字词,不仅实现教学目标1(以朗读为基础,圈画、品味、理解关键词句含义)而且更能体会出文中人物的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从而深化教学目标3。
3.为什么如此思念祖国和家乡,生活条件又很好,同窗却不回祖国寻根呢?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是百废待兴,国门重新向世界打开。萧乾带着他老新闻记者的深刻洞察力(萧乾曾是在西欧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抓住国人在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引发人们审视每个异乡人都难以割舍的民族情结,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极具见地和创新的,是站在了民族与发展的高度上提出的思考。
【说明:只有将文章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游子那种有国不能回,有家不能探的情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游子的思乡之情才能那样的强烈和不同。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3: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
4.在特定的背景下再看这篇文章,我们是不是发现那几颗枣核所包涵的依恋故土之情很不一般?作者萧乾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并非小题大做。(板书:以小见大)
【说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为日后的作文教学作铺垫。实现教学目标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四、拓展研究、唤起情感
同学们,爱祖国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恋故土是炎黄子孙不变的情怀,不久的某一天,在座的同学有很多将远离故土,到异国,到他乡开创自己的事业,祖国、故乡将离你越来越远,你还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吗?到时候你会思念家乡的什么呢?
现在我们就有了这么多的感悟,自己的家长真的很美,我相信同学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把生我养我的“家”永存心灵深处,时刻准备回报故乡的厚恩。
最后,请欣赏诗朗诵《乡愁》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说明:语文学习可从多角度实现,拓展研究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未来自己思念家乡的人、事或者物。很多学生没有离开家乡的经历,但是心中却有着自己熟悉而且认为重要的东西,离开了毕竟会想会念的,从而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3。】
五、积累运用,练笔实践
1.词语积累(音、形、义)。
2.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3.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你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说明:作业1属语文知识积累;教学目标2和3融合在作业2和3中,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
◆、板书: 枣核
萧乾
“带几颗生枣核”;“踏访她的后花园”

︱ 以小见大
︱ 衬托
︱ 逐层设置悬念

“游子的心境”:“思乡”、“依恋故土”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一些词语对表现人物的深沉感情的作用。
2、学习围绕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理解海外华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课文作者怎样设置悬念的方法。
2、学习课文作者的选擦,小中见大的写法。
教学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教具准备
1、收录机、投影仪、光碟、。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课文思路,分析题目,学习作者悬念的设置。
(一)导语入题:
导语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导语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每个炎黄子孙历来都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乡的一切。《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案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一下《枣核》这篇文章,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情感。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索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见枣核;第七段,种枣树、话枣核。[板书: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2、课文枣核设置了哪些悬念(请同学们画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故弄玄虚)→话枣核(眷恋祖国)
悬念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揭示人物性格深化思想感情。
二、第二步,研读课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乡的民族情感。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
[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
[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
[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第三步,品读课文,通过重点的词句,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深意。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板书设计:
索→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枣核 见→故弄玄虚(加深悬念)
话→思想爱国(揭开悬念)
议→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3张PPT)
枣 核
萧乾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感受人物的思乡爱国之情。
3、认识本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1、 注音或写汉字:
蹊跷 山坳 嫣红
劈头 潜艇 厂甸
种籽 枣核 yīn切
玛nǎo 国jí 乾
qīqiāo
ào
yān

qián
diàn





qián
2、理解词义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蹊跷
劈头
嫣红
游子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随时会死去。
故意玩弄花招,使人高深莫测。
奇怪
开头,起首。
鲜艳的红色。
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3、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
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
曾用名萧若萍。
1979年8月,刚刚从文革灾难中走出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老作家萧乾在经历了文革的灾难后,又一次随团到美国访问,他以一个新闻工作者敏锐的眼光,观察并捕捉着美国现代生活和心态,同时记下了他的感受和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内容,《枣核》是其中的一篇.对于国人来说,这些小文章就像是了解美国的窗口,同时,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念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4、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欣赏课文 整体感知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她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山坳,她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请大声读出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
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
么依恋故土的。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找到了根据?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比如:
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 。
3、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这三处与枣核相关的事在行文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1、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
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想厂甸,想隆福寺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思乡的心理活动:
思乡的行动:
栽杨柳树,种睡莲。
亲手建造“北海”。
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北 海 公 园
2、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这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教师小结:这位同窗置身海外多年,为表达思乡之情,特意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处处充满家乡味道的后花园,而种枣核又弥补了一大遗憾,仿佛回到了总布胡同院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请再次大声读出最能概括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
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
么依恋故土的。
3、思考结尾有什么作用?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
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
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
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的根在中国
始终眷恋着祖国
两弹元勋”钱学森

我不能带意大利的国家队
因为我忍受不了站在我对面的是中国队……
郎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教师浅评《枣核》
托物言情方法妙,
题目线索两相交,
故弄玄虚设悬念,
爱国思乡情滔滔.
作业:
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60字以内.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感慨良深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
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
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
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我爱你,中国
谢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月之故乡》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
--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
  --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
   -- 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杜甫
你不在主流文化里面,你的生活
中必定缺乏营养。
我常常这样觉得:任何离开从小
长大的环境到另外一个文化圈子里面
去的人,都不太可能在新文化圈子里
融入主流文化,哪怕这个人外语讲得
再好。
——张朝阳《我为什么回国》
语文活动:
文中美藉华人朋友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想在院里试种枣树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若“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若删去划线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1、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来表现。本文作者却另辟蹊径,通过几颗小小的枣核来表现。对几颗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表现出海外游子的拳拳爱国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题大作,而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通过这故事作者萧乾想告诉 我们什么?
作者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表现。文章以小见大的手法可见一斑。
1、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何却以“枣核”命题?
从内容看:
从结构看:
从写法看:
它寄托了思乡爱国之情.
枣核是全文的线索,全文用枣核设置、加深、解开悬念。
是以小(枣核)写大(思乡爱国之情)
索枣核
见枣核
话枣核
点主题
以“枣核”贯穿全文,设置悬念
解开悬念
深化主旨
设置悬念
加深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