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梁惠王上》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学习目标】
1、翻译文本,梳理文言知识。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3、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孟子(前372—前30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学说;具有“民本”思想,认为“民贵君轻”;哲学上,提倡“性善”论。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知人论世】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当世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 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背景介绍】
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疏通文意】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助词,的
闻:使……听到
谈论
这类人
“是”,这。“以”是介词,因、由于。“是以”宾语前置,“以是”因此。
流传
不得已,“以”,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如何
才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像
加强疑问语气,“吗”
从何处
表修饰
到,往
用来
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衅,血祭。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
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换
吝啬
本来
的确
狭小
就是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怜悯;痛惜
区别
应当,理所当然
没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径
形容词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
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揣测,估量
有所领悟
...的原因
禀告
30斤为一钧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的柴
赞同,认可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
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究竟
因为
之:主谓之间,不译
见:表被动
异:区别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形:表现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
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
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
“枝”,通“肢”肢体
真的
这
跳过
表承接
幼: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幼:形容词做名词,孩子
表递进,进而
到
2.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1.形容词做动词,尊敬
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寡妻:正妻
治理
拿
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
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
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所以....者:...的原因
名词作动词,用秤称重量
度:衡量长短
厉害,严重
考虑,思量
副词,难道
使.....受到危害
结怨,结仇
跟,同
在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
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
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对
凭借
使……听到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形容词做名词,又轻又暖的衣服
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还是
衣着陈设的漂亮颜色
美色,泛指宫女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
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
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这样
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开拓
使....朝见
临,这里指统治
指中原地区
像,如
表修饰
语气词,表揣测
恐怕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攀登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
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
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
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同“返”,回到
根本
通“盍”,何不
使....战胜
会集,总算起来
方圆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这样
憎恨,怨恨
申诉
如果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
假使
通“昏”糊涂
聪慧
长久
只有
有志之士
一般人,平民百姓
放、侈:放纵放荡
辟、邪:不正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等到
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哪里
规定
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
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
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往,走向
侍奉,赡养
养活
妻子和儿女
丰年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代词,指君主
足,够
何,哪里
空闲
讲求
通“返”回来
根本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耽误,失
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小猪
猪
头顶东西
重视
古代的学校
反复说明
尊敬兄长
须发花白。颁,通“斑”。
背负东西
【文本分析】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保民而王”。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研读第一部分。
(1)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
(孟子)“王道”与“霸道”(齐宣王)
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2)立场相对,孟子如何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王道”上来?
避而不答:托辞“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避开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转移话题: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宣王难以拒绝。
掌握对方心里,因势利导。
(3)孟子如何解释“保民而王”?
欲擒故纵、缩短距离:先以宣王“以羊易牛”,肯定其有不忍之心,让宣王树立起施行王道的信心。 接着以“百姓皆以为爱”使齐宣王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紧接着又替他开脱,以“臣固知王之不忍”与之作对比,表现出自己很了解宣王,从而博得了宣王的信任。
乘虚而入,由近及远:进一步为宣王辩解,进而借以申明自己的主张:指出以羊易牛一事中,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自己也不能解释的困境中;
明知故问,步步紧逼:分析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眼见那牛惊慌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没有见到羊受惊的样子,故以羊换牛。明确指出这足以说明他有仁慈怜悯之心,与行仁政的共通点。
(4)孟子劝说齐宣王应该怎么做呢?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就势举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等例子说明齐桓王只恩及禽兽,却功不至于百姓,这是不肯行王道,而并非“不 能”做到。
指明施行王道的方法——推恩。可以“莫之能御”;使天下运于掌上;足以保四海;如古之人,能超越常人;不推恩则无以保妻子。
顺其理势,引经据典
2.研读第二部分。
(1)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如何进一步劝说?
明知故问,步步紧逼:孟子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称霸天下的“大欲”。
比喻论证,类比分析:用“缘木求鱼”的比喻,邹与楚之战来比喻小不敌大,从而说明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2)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孟子有富民、重民的思想。
“制民之产”。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甘愿为国家出全力。孟子非常重视人心的背向,只有人和,才会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所以“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注重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的思想品德修养。
1、齐宣王的怕难心理——举日常事例,求同。
孟子其文“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
2、齐宣王怀疑自己的能力——比喻说理。
3、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比喻、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