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件(2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3 16:4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学习目标
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 -1922年)
波斯帝国(前550~前330 )
亚历山大帝国(前334年-前323年)
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
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
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
时空定位:世界历史上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麦加清真寺
阿拉伯----伊斯兰圈
一、阿拉伯帝国(7世纪-1258年)
阅读教材第22页,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过程,政治和文化的表现如何?(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
阿拉伯帝国的兴衰:
(1)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2)统一: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9世纪鼎盛。
(5)衰落: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所灭。
政治:
1、继承 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与罗马帝国的遗产
2、政教合一,哈里发拥有独裁权力。
3、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阅读“学思之窗”材料,概括出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巴格达
贸易的范围:向东到中国和印度、马来群岛,向西到非洲,向北到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
贸易的种类:奢侈品、奴隶与日常生活必需品,贸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千零一夜》的世界是商人的世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约占全书一半以上。在故事里出现的人物中,商人约占80%以上。
阅读教材导读部分,结合教材第23页,思考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其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从阿拉伯帝国征服的地区和阿拉伯人自身的态度两方面,分析文化繁荣的客观和主观条件。
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1、阿拉伯人征服的都是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已经有深厚的积淀;
2、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广泛吸收这些地区的文化成就,加以融合与创造,形成阿拉伯文化。
小结:
阿拉伯文明不是简单地容纳各种文明因素,而是吸收了各种文明中的精华后,自成一体的新的文明。同时,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阿拉伯文明起着从中交流的桥梁作用。这种作用一方面是吸收了西方古典文明的精华,如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然而更主要的是向西方传播了古代东方灿烂的先进文明。
巩固知识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由此可知(  )
A. 阿拉伯帝国信奉基督教
B. 阿拉伯人依靠宗教扩张
C. 阿拉伯帝国政教合一
D. 苏丹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
巩固知识
中世纪的巴格达是一个著名的科学文化中心。波斯人、希腊人、犹太人、叙利亚人和阿拉伯人在这里相遇,他们中的许多人热心文化交流,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文本的文献书籍进行整理,翻译成阿拉伯文。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阿拉伯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
B. 巴格达经济文化发达
C. 阿拉伯帝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阿拉伯文明领先世界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3世纪)
阅读教材第23页的“奥斯曼帝国的兴起”部分,了解在奥斯曼帝国的兴起过程中政治上的特征是什么?
苏丹实行君主专制,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体制。中央集权制
①13 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②14 世纪中期,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③1453 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④到16 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
(2)结果:16 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经济文化上:一定程度上促进东西方交流。但帝国垄断东西方贸易,迫使欧洲国家需求绕过地中海的新航路。
巩固知识
奥斯曼帝国手工业者由国家管理,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分配由国家控制,同样,商业也受国家的监督,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由法令规定,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从材料可以看出奥斯曼帝国( )
A. 实行国家垄断工商业的政策
B. 工商业发展比较落后
C.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国家政权的力量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三、南亚国家
笈多帝国: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 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种姓制度与印度教。连续性与发展
德里苏丹国: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 突厥人统一了印度南亚地区,引入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
四、东亚国家
日本:(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46年“大化改新”。
仿效隋唐,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武士兴起,幕府统治 。
将军-武士关系。
原因: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人员:贵族及庄园领主
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特点: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 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阅读教材后的“问题探究”,你如何理解坂本太郎的《日本史》对锁国政策的分析。
思路:看待历史问题需要一分为二。需要从两方面考虑:幕府统治和日本文化;日本如何面对外部世界。
锁国政策使幕府政权的性质和日本文化的特性得以保存,是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锁国政策使日本在面对美国等列强时,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明治维新和学习西方的成功,反证了锁国政策的落后。
四、东亚国家
由高丽到朝鲜
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大唐,引入科举
(2)仿效唐制。14 世纪末, 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政治 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
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李退溪(1501--1570),其学说以朱子学为宗,融通诸子性理学说,著有《朱子书节要》《圣学十图》《四端七情论辩》等
西汉时期,儒学思想就已经输入到了朝鲜半岛
巩固知识
“笈多王朝时期国王赐给官吏、贵族、寺院的封地逐渐演变为世袭的私有领地……封地领有者往往将君主封赐的领地再分封赏赐给自己的臣属。”据此可知( )
A. 等级制的附庸臣属关系形成 B. 土地封赐程序极其严格
C. 君主由此确立权力至尊地位 D. 等级分封预示着分裂割据
巩固知识
大化改新后,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豪强建立军事集团,形成了特殊的阶层。这个特殊的阶层是( )
A. 农民 B. 手工业者 C. 商人 D. 武士
巩固知识
日本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起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随着武士集团势力的壮大,日本社会进入了( )
A. 骑士统治社会 B. 武士庄园时期
C. 幕府统治时期 D. 城市自治时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