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我的第一本书
[学习目标]
1.复述课文,感知内容。
2.品味语言,领悟情感。
3.拓展思考,感悟生活。
[自主预读]
1.根据拼音写出字词。
马zōnɡ( ) 红shǔ( ) 磨磨cenɡ cenɡ( ) shú( )师
jǐ( )背 规规ju ju( ) tuó( )灯狮子
2.下列每个句子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
①我的童年没有悠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的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②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密,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出来。
③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的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复去地看。
④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栽了好多白纸。
3.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4.按要求变换句式。
①课本有什么好写的?
改成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的课本哪里还像书!
改成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
改成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与提示写出复述课文的提纲(两个角度选择其一)。
(1)请从父亲的角度以“放暑假的第二天,我回到家,听母亲说儿子在全班三名同学中
考了第二名,就想让他拿来课本 考考他……”为开头复述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
(2)从“我”的角度以“我的第一本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为开头复述有
关第一本书的故事。
6.我的疑难:
[文本研讨]
活动一 读“书”,感知:
7.你对“我的第一本书”是怎样的理解的?
8.说说作者在文中表露出的情感。
活动二 品“书”,思考:
9.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10.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2.
②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③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④“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活动三 悟“书”,体验:
11.(以下两题选择其一)
①21世纪的我们,演绎着和作者小时候不一样的“我与书”的故事,但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对书本的热爱是一样的,请你说说你和你身边感人的“我与书的故事”。
②抽时间和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聊聊他们儿时读书的故事,并整理后讲给同组同学听。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
读书的感悟 圈点批注
读书的心境不同,感受也就自不相同了,还是卸下沉重的包袱,摆脱名利的羁绊吧,顾虑太多只会窒息读书的乐趣。不是有人说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然而我却不敢存此奢望,但求“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便好。把书当作故人朋友,每每交谈,无须掩饰做作,而是“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仿佛已见朋友那明亮双眸里蕴含着的盈盈笑意。摆脱了俗世的喧嚣,书可以把我们带去那一片宁静与致远,“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如遇烦恼,书可以解忧,“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闲来无事,还可邀好友共读,览阅书的旖旎风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些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意境吗?
书可以作为闲暇消遣,充盈时日,可是有人却也认为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气质,不可不读。苏轼总结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种书卷气的自然流露。黄庭坚则认为,“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真是这样的吗?三日不读书便会语言无味?想我不曾静心研读又何止三日,真是汗颜,希望所出文字不要索然无味,淡然如水才好。
真的很喜欢读书的感觉,当然不是那种为了考试的仓促应付,而是在某个下雨的午后,或是静寂的深夜,泡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在静谧的小屋里,感受或清丽,或脱俗,或哲思的文字带来的美丽,醉心于文学的广袤深邃。看得入神时,便会忘记周遭一切,什么雨啊,月啊,茶啊的,通通抛诸脑后了。不过古人好象对读书的形式大有讲究,于情调意境,甚为看重。所谓“读易松间、谈经竹下”,“读书于雨雪之夜”,“雪夜闭门读禁书”,便是此意。甚至还规定出要在什么时节读什么书才合“时宜”:“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有人读书前还要焚香沐手,可见对读书的重视程度。而欧阳修的读书有三上“枕上、马上、厕上”则让人莞尔。
读书的乐趣真是不胜枚举,“读书之乐乐何如, 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 拨琴一弄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 数点梅花天地心”是朱熹的感受,而“红袖添香夜读书”又是多少读书郎向往的境界。且不管这香是来自红袖,还是书卷,就让我们在这四溢的香气中细细品位吧,在竹露松风蕉雨,茶酒琴韵书声的闲适中,坐拥书城,红袖添香。
读后心语
◎考场佳作
徜徉于书海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仅是人类发展的驱动,更以涣然一新的方式给我们一方畅索未来,渺若辰星,扑朔迷离的幻想之境。也许就在我与它心与心的触摸,体及之中,我已展开了一对以智慧为羽翼的翅膀,在忘我的书海中飞翔……
生命的形式不仅仅是满足于,在平实的路地上默默无语的度过空虚的寂寞时光。而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升华自己的肉体,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灵魂的高尚情操。我思故我在,人只有在读书中思索,在思索中读书,在不知高深处的湖水中漫逆,从而达到另一种生命形式的诞生。也就这样灵魂从混沌的尘世中超脱出来。
《爱莲说》中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浑浊之中,不受污染,以洁身自好的品格立足于尘世中,亦称之“君子者也”。在不尽的书海中,无数倾吐芳香的荷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更显其高贵从容之色。也就在文学气息的充溢间,这个世界的纷繁事物都被净化了,丝丝渺渺浸润着这香气四溢的空灵之境。人在书中,也就更像是飞翔,毫无束缚,随心所欲,在不尽的大自然中也能嗅之清灵之气。在书中的一隅,奏响了春之声,绵柔细滑,清新怡人,恰似一位出浴的少女身着粉裙,在柳叶间翩然起舞,无怪乎有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栽出,二日春风似剪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世界令人神往,如痴如醉于诗情画意之中。枫叶寄托着人的思念故人之情,秋风瑟瑟,枫叶飘飞,滑落于你的指尖,你是否会想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当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是否会为瀑布的壮阔雄浑所吓倒,要知道假若瀑布退缩于岩壁之上,而不迈出腾空飞越之举,瀑布又怎么会有今天之奇观呢?
我不是一棵干枯的芦苇,而是在书香的雨露中沐浴长大的青翠欲滴的幼苗。在不断的畅想中飞翔,又在不断飞翔中升华。只有与书心与心地触及,才会感受到生命竟是如此丰富多彩。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这种境界恐怕只能在徜徉于书海时,才能真正体会,也因为如此生命才能得卓的飞越。
读有所得
[相关链接]
关于读书的名言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反思评价]
3.我的第一本书
1.鬃 薯 蹭 蹭 塾 脊 矩 矩 驮
2.略。
3.鲁迅:《故乡》《孔乙己》《社戏》等等。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乌篷船》《喝茶》、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 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散文诗《匆匆》等。
4. ①课本没有什么好写的。 ②我的课本一点也不像书。 ③我真不能不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 ④难道它不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吗?
5.略。
6.略。
7.“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8.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百感交集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9.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10.①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②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③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④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11.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