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春雨初霁》课件(38张PPT)-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临安春雨初霁》课件(38张PPT)-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古诗文重难点篇目精品讲义(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18:1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
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
今天,我们再次走近陆游,去品味志不得申的爱国英雄的无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疏通文意,体味诗人思想感情。
2.掌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媒体展示,合作探究,检测拓展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虽志不得申,但仍心念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2.由诗歌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初霁,刚刚放晴。
二.作者
陆游其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1154年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淳熙五年(1178年),被召回临安,先后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他生于国势危机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为主和派所忌,任职期间多次遭到罢黜。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他诗作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陆游名句
《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创作背景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士186),他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京华:京城之美称。矮纸:短纸、小纸。斜行:倾斜的行列。晴窗:明亮的窗户。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译文】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
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阵阵茶香飘来。
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诗歌开篇有什么特点?
【答案】①首联开门见山, 直言“世味”之“薄”: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②首联无疑而问。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简要回答“小楼”这一意象表现了陆游何种思想情感?
【答案】①“小楼”是忧伤惆怅的代名词,古人登高常生发出一股悲凉的情绪。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写道“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小楼”意象将离愁别绪、国难家仇的伤感抒发得淋漓尽致。②陆游也是如此,在“小楼”听了一夜的春雨,正是惆怅所至,抒发了自我落寞的情怀。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有人说,阅读诗中颔联,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为什么?
【答案】①“一夜”意为“整夜”。②诗人整夜“听春雨”,似在暗示重被起用的他并不快意,也无意与明媚的春光为伍,反而因这“一夜春雨”而辗转不眠,忧患不已了。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4.诗歌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①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②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颔联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仅仅在于刻画春光吗?
【答案】①这两句不仅刻画春光。 ②“一夜”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③陆游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以乐称哀,反衬了诗人落寞的情怀,显得含蓄深蕴,与全诗表达的感情一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6.颔联又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这一联的语言风格特点。
【答案】①语言清新隽永。②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7.“斜行”的“行”,有的人读háng,作名词;有的人读xíng,作动词。你认为哪个恰当,简要分析理由。
【答案】应作名词,读háng ,“行”与下句“乳”词性相对,符合律诗对偶规则。(或应作动词读xíng,与“斜”“草”二字相应,足见挥洒自如,草书飞舞)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8.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人生失意,志不得申的惆怅。②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邸里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可见他和“京华”气氛多么格格不入,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在诗人眼中,临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淡薄,壮志更是无从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闲”“戏”中打发时光。貌似轻松的情调中寄寓了沉重的郁闷。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9.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答案】①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②“素衣风尘”化用陆机诗:“京洛多风尘, 素衣化作缁”(缁、黑色) 。意思说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素衣”借指人的品格。“风尘”比作世风世俗。陆游反用其意,实叹“风尘”,反自我劝解道“莫叹”,说不会受到京华的坏风气的影响。因为等到清明节时我便可到家,表明诗人急于还家的心情。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末句“到家”与首联的“客”字遥遥对应,表明京华非所居之地,不愿在此同流合污。归家赋闲, 本非诗人所愿, 但与其让“京华风尘”染“素衣”,倒不如早日还家。这里流露出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0. 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但用意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表面上写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②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闲居无聊,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1.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
【答案】①恬淡静雅之中惆怅沉郁,诗风含蓄蕴藉婉深。②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壮怀难酬、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又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小结】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乐景写哀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明艳春光的描绘以及无聊的生活的叙述,表现出诗人心中蕴含的无限愁绪。在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时,诗人却只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这与诗人心中的壮志形成了明显反差,因此全诗充满结肠难解的郁郁愁情,表达了诗人的牢骚与感伤。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理解性默写】
1.《临安春雨初霁》中“ , ”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答案】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浇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答案】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3.《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答案】短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4.《临安春雨初霁》中用来描写诗人因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以自嘲的句子是“ , ”。
【答案】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5.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首联就用“ , ”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像半透明的纱。
【答案】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6.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眼是“ ,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认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答案】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写写草书品茶,闲适恬静,其实无聊可悲的诗句是: , 。
【答案】短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8.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尾联既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这一联是: , 。
【答案】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课堂即学即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C.颈联“作草”“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答案】B【解析】“些许欣喜与慰藉”错误。颔联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2.选出对《临安夜雪初霁》赏析分析不当的一项。( )
A.流露了诗人对人情淡薄世态炎凉的感叹。
B.表现了诗人不久就可到家,无须有所顾虑的心情。
C.表现诗人雨过天晴时的闲情逸致。
D.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深感厌恶的心情
【答案】C【解析】“闲情逸致”错误,以乐景写哀请。
3.对这首诗的鉴赏,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
A.“薄似纱”一句运用了比喻,本体是“世味”,意为时俗不好,人情淡薄。
B.“客京华”一句运用反问手法,意为不应在京城客居。
C.诗的中间四句运用对偶手法,三四句与五六句两两相对。
D.“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运用双关手法。“风尘”表面指京城风尘大,把白衣染黑了,实际是指世俗风恶,把自己高洁的品格玷污了。
【答案】AD【解析】B“反问”错,C“三四句与五六句两两相对”错,三四相对,五六相对。
4.对该诗的鉴赏,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诗中写客中春感,有厌倦风尘之意。陆游长期沉浮宦海,壮志未酬,郁悒的情怀在诗中也隐约有所体现。
B.首联含蓄地指责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以至于自己奉召进京而无所作为。
C.颔联写诗人看破人生世相后的闲适心情,卧居小楼静听春雨,想象杏花连夜开放,好不惬意。
D.颈联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诗人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E.尾联写诗人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决定趁着清明时节还乡,从此隐遁山林,尽享山林之乐。
【答案】CE【解析】C“闲适心情”“好不惬意”错误。E“尽享山林之乐”错误。
5.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句式仿写,表达你对陆游爱国情怀的理解。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陆游,我懂得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读陆游, ____________ ;读陆游, ___________;读陆游, ____________。
【答案】我懂得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一种满腔热忱的责任;我懂得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一种无私的赤诚奉献;我懂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一种赴汤蹈火的无畏。
【课外拓展训练】
比较下列两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所选意象及情感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答案】从意象上看:《临安春雨初霁》中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给人以清新闲淡的感觉,而《书愤》中中原、山、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衰鬓等这些有气势力度的意象给人以壮阔沉郁的感觉。《临安春雨初霁》意象以实为主,叙述现在;《书愤》意象以虚为主,回忆过去。
从情感上看: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情,但前者悲伤,后者愤懑。
2.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这样评价陆游:“读陆游,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活得非常较真的人……当然不是去一味计较个人私利。”回顾所读的有关陆游的文字,谈谈你对刘小川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①临安城春色明媚,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但自己壮志难酬,无能为力。他是不是就此长期消沉, 永远沉浸在无聊的“闲作草”、“戏分茶”之中了?②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③陆游,站成了高高耸立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的一座爱国主义情怀的丰碑。
【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诗一开始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世味薄则直道穷,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这正是讽喻的笔法。
中间两联写客居生活,“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动了羁旅之愁。“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
“矮纸斜行闭作单,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贵,却独自呆在客栈以“作草”“分条”消磨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这一来似乎是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是从侧面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到尾联诗人才将他的讽喻意图明朗化,因为“素衣莫起风尘叹”里,已经包含了“京治多风尘,素衣化为统”的内容;诗人告诉家人“莫起风尘叹”,也是自己不会受到京城坏风气影响的意思。这样来给住全诗,跟开头的“世味年来薄似纱”是紧紧呼应的,真是绝妙的章法。
【拓展阅读】
初识陆游,是在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气磅礴里;再识陆游,是在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力吟叹中;深识陆游,是在那“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的终生遗憾里。他的诗词中总是隐现着他的身影,于是我想探寻他的一生,我想了解他,陆游!
一、钧天九奏箫韶月,未抵虚檐泻雨声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荫补登仕郎,二十八岁时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孙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二十九岁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被秦桧除名;三十三岁,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建宁德县主簿,而后陆游先后出任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看似风光无限,而实际却是在宦海中沉浮。当时的朝政又怎能容忍陆游这等忠正不阿、力主抗金的人存在,悲哀啊!
陆游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期间从来都是尽心竭力为百姓排忧解难,从未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洪水、旱灾,他密切注视灾情变化,上书请求开仓赈灾,又在未得到南宋政府同意前冒着被处罚的危险拨义仓粮至灾区赈灾;他宦游四方搜集100多个药方,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四处发散,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换取百姓生活的安逸,只是,在贵族生活奢侈成风的时代又会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普通百姓,无奈啊!
可是,陆游从未放弃过为民请命,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所以,陆游伟大!
二、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仕途上,陆游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挤压,但是从小受到父亲爱国熏陶的他却从未放弃过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重学习兵书,他希望有一天能够亲临战场、杀敌报国,能够“上马击胡虏,下马草军书”。上天毕竟待他不薄,四十多岁时朝廷派他入蜀抗金,他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或许那该是让他极为满足的一段时光吧,可以每日身着戎装穿梭于前线各地,可以亲自上战场,在苍茫草原抑或崇山峻岭中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刀光剑影、烽火狼烟中,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然而即便如此,北伐的失利还是结束了他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又一次他报国无门,他该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可是又有什么用?
他始终不忘以统一中原为己任,“自诩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那该是有着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才会在明知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刻还不忘自己的理想,又该是有着怎样强大的意念支撑才会让他在临死之前念念不忘国家的安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够了呵,有这样的陆游,南宋也该瞑目了。
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昔日的青梅竹马,昔日的花前月下,最后,只剩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缓步踱过伤心桥,踯躅在满地落叶中,黯然凝望着断墙柳絮,回忆着过往,抚慰着心伤。
二十岁,陆游和表妹唐琬结为伴侣,婚后相敬如宾,在那战火纷飞年代相扶相依走过的艰辛让两人懂得幸福的难能可贵,加之共同的吟诗作对的喜好,更让两人甜蜜的生活平添了许多色彩。然而,生活的太过幸福似乎总是预兆着痛苦的到来,他们最终被迫分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好,女子无才便是德也罢,并非两人的爱不够坚贞,只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有太多束缚,太多身不由己,太多无可奈何……但,这份爱是会让陆游惦念一辈子的:“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63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林亭感怀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67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75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84岁,陆游没有忘记唐琬。直到去世,陆游一直活在有唐琬的梦里,这一梦长达五十年……他用自己的一生写下了一部流芳百世、凄婉感人的爱情悲剧。
而今,只有沈园墙壁上那在岁月的洗礼中淡褪了痕迹的两首《钗头凤》,静静地向后人昭示着时光可以洗去世间所有,却唯独消磨不了真爱的诺言,掩盖不了爱的真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就让我们祭奠那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
千年了,将近千年了呵,还能依稀想象当年那个陆放翁:身着官服,洋洋洒洒,抒发己见;横刀立马,指挥若定,意气风发;山阴沈园,遥想佳人,借酒浇愁。陆游的一生太过丰富,也充满太多悲情,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他完整的一生。过去了,毕竟都过去了,千年的眷恋,千年的不朽,只徒留千年的想念。始终难以忘怀,千年前那个你——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