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扬州慢》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2《扬州慢》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18:1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扬州慢
——姜夔
诗词扬州
《资治通鉴》:扬州富庶甲天下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张祜: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殷芸: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词人。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一生未入仕途,过着清客生活。他多才多艺,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十七首),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风清丽典雅,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生前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22岁)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姜夔眼中的扬州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黍离》之悲
《诗经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hào)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
诵读诗歌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悲从何来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两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
对比显悲,着一“尽”字,荒凉全出。
杜牧心中的扬州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杜牧心中的扬州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悲从何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
拟人,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以物写悲,更见悲情。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悲从何来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
以声衬悲,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情虽含蓄,却更触痛人心。
“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它不仅表明号角声音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还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
上阕小结
今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繁华、热闹
破败、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虚写)
(实写)
“空城”
概括
情景
词句
手法
时间
虚实结合
用典
悲从何来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这两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
虚实显悲,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又暗含作者自况的意味。
杜牧心中的扬州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杜牧心中的扬州
落魄江南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 怀
杜牧
悲从何来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
在与不在,变与不变,感慨今昔,虚实显悲。
此句化用杜牧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以昔日热闹场景,来反衬如今“桥”“月”仍在,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从而倍增今日之凄清。
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词人移情于物,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伤感、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杜牧心中的扬州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悲从何来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句词人是如何写悲的吗?
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虚拟设想显悲,在无理一问中,更见问者的一片真情,意蕴至深、悲痛已极。
想那桥边的红芍药花年年开放,可曾知道为谁开放为谁生!桥边红芍药年年盛开是乐景,如今却已无人欣赏,或无心欣赏了是哀情。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
与岑参在《山房春事》中的咏叹:“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阕小结
虚拟设想1:杜郎俊赏,难赋深情
虚拟设想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虚拟设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虚实结合
想象
内容总结
全词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图文归纳
昔日:名都、佳处
今日:荠麦青青


黄昏、清角
正面渲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侧面烘托
扬州
春风十里
红药为谁生
空城
《黍离》之悲
劫后萧
条景象
艺术手法
1
移情入景,乐景写哀
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3
今昔对比、虚实结合
2
评价本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