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专题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提纯含少量NaCl杂质的KNO3,部分实验过程如下,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KNO3的溶解度不变
B.①→②,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不变
C.②→③,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
D.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只有NaCl
2、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蔗糖 C.茶油 D.泥土
3、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KNO3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所以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一定是KNO3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D.氢气点燃之前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都要检验纯度
4、如图所示,向烧杯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A.氢氧化钠 B.碳酸钙
C.硝酸铵和氢氧化钙 D.氯化钠
5、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甲>乙>丙
B.t2℃时,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C.分别将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2℃时,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
D.采取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甲物质的方法,可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
6、有一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甲,在一定温度下,经历如下变化:
据此判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B.溶液乙和溶液丙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C.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一定大于3g
7、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 B.酒精 C.汽油 D.氯化钠
8、下列饮料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啤酒 B.汽水 C.冰红茶 D.酸奶
9、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常加少量盐酸防止变质,若某新配制的FeCl3溶液中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溶液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A.1:1 B.1:3 C.91:94 D.1:94
10、粗盐提纯实验中,图示操作错误的是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是不含结晶水的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M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
(2)t2℃时,将2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g。
(3)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4)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最好采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甲。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根据图示回答:
(1)随温度升高,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______(填字母)。
(2)t4℃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
(3)t4℃时,从混有C物质的A溶液中得到A物质的结晶方法是______。
(4)t4℃时,B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3、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回答:
(1)日前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均为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石油的综合利用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
(3)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是指____________(填化学式)引起的中毒。
(4)为保证安全,凡是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检验气体的________。
(5)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_______。
(6)炭雕以活性炭为原料,对甲醛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__________作用,能净化室内空气。
(7)洗涤灵能洗去盘子上的油渍,原理是洗涤灵对食用油有____作用,它能增强乳浊液的___性。
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小明绘制的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
②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_____。
③要使乙物质析出晶体,可采取______的方法。
④将90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析出甲物质的质量为______克。
(2)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汽水饮料大多数是碳酸饮料,其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打开汽水瓶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和______有关。
5、以李衍廷,张国航,田建傲,高中田,黄可心,郝佳艺,张潇文,候奉畅,王运涵,陈鹏旭,刘子豪,王志诚,陈文哲,张钊衡,郑德诩,赵兴冉,窦义政,夏俊杰同学为代表的化学兴趣小组用提取的精盐配制100g质量分数为11.7%的氯化钠溶液,请你帮忙参与完成:
(1)计算: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g,水为______g。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应放在左盘。
(2)溶解:用量筒来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为1g/cm3),量筒的规格是______(从下列中选用:10mL、25 mL、50 mL、100 mL)。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的______保持水平。溶解氯化钠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
(3)反思:若称取的氯化钠中含有水分,则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路向容器中加入85g过氧化氢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产生气体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每68份质量的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可产生36份质量的水和32份质量的氧气。
(1)最终产生氧气的总质量为_______g。
(2)求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质量分数是指混合物中某种物质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2、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随之而来也伴随着一定环境污染。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沉淀法除去水环境中的铜离子,并测定硫酸铜的含量。取128g的CuSO4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烧杯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表所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次数 1 2 3 4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合计/g 40 80 160 200
生成的沉淀质量/g 4.9 9.8 19.6 19.6
(1)充分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2)在第________________次反应后NaOH仍然不足;
(3)计算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向80g15%的NaNO3溶液中加入28gNaNO3固体后,发现有8 gNaNO3未溶解,则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解题过程)
4、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1)某兴趣小组打算用如图所示的整瓶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______g。
(2)在配制过程中,他们发现试剂瓶内壁附着不少气泡,由此推断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依据是________。
(3)为测定该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34g该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经过测量发现,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克,请计算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5、某注射用药液的配制方法如下:
①把1.0g药品溶于水配制成4.0mL溶液a;
②取0.1mL溶液a,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b;
③取0.1mL溶液b,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c;
④取0.2mL溶液c,加水稀释至1.0mL,得溶液d。
由于在整个配制过程中药液很稀,其密度可近似看做lg/cm3。试求:
(1)最终得到的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1.0g该药品可配制溶液d的体积是多少?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明、小亮在学习了饱和溶液的定义后,一起探究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做作了如下实验。
:小明在20℃时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取38.2g氯化铵,将称取氯化铵放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烧杯内有剩余固体。小明将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后,烧杯内固体消失,又称取2g氯化铵放入烧杯并搅拌,氯化铵全部溶解。
问题: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_____。
b:小亮在20℃时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取38.2g氯化铵,将称取氯化铵放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烧杯内有剩余固体。小亮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烧杯中并充分搅拌,烧杯内固体消失,又称取2g氯化铵放入烧杯并搅拌,氯化铵全部溶解。
问题: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_____。
小亮提出:氯化铵的饱和溶液还能不能溶解其他物质呢?
他们又一起做了如下实验。
c:在20℃时量取100ml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取38.2g氯化铵,将称取氯化铵放入100ml水中,充分搅拌,烧杯内有剩余固体。他们将烧杯内的溶液转移到另一烧杯内,得到20℃的氯化铵饱和溶液。他们又称取5g食盐放入得到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内并充分搅拌,食盐消失。
结论:一定温度下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可以再溶解另一种不同的溶质。
问题:
(1)如何检验一瓶食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_____
(2)如何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你能想出几种方法?_____
2、(1)以下是某研究小组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些因素的相关数据(“常温”指20℃;“浓度”指溶质的质量分数)
I.实验①和②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实验④中,过氧化氢溶液浓度/%的数值是___________。
Ⅲ.由上述实验可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最优组合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IV.配置450克5%的过氧化氢溶液,往一定量30%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_______克水。
(2)下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①用50mL蒸馏水(密度约为1g/mL)配制4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g。
②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时,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碳酸钠。
3、某校同学们开展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活动。
(1)某同学设计不同实验方案,验证铁和铜两种金属活动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分别取等量的铁片和铜片于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 ___________ 铁比铜活动性强
②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某小组做镁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该反应很剧烈,还观察到试管内产生“白雾”,即对“白雾”进行如下探究:反应过程中,“白雾”产生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提出问题)实验过程中,大家只听见氢气燃烧的爆鸣声而没有看见火焰,小组讨论如何实现氢气持续地燃烧并看见淡蓝色火焰呢?
(查阅资料)水蒸的存在,对氢气燃烧火焰的传播有很明显的阻滞作用,即水蒸气浓度越高,火焰传播的速度越慢。
(设计实验)经老师指导,同学们将实验进行了改进,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取0.3镁条放入装有5.0g稀硫酸的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有冷水的锥形瓶中,反应开始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试管口的氢气,观察到氢气持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解释与反思)(3)①锥形瓶中冷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②在实验冷却恢复室温的过程中,同学们还发现镁条消失一段时间后试管内部产生了白色晶体。对此“意外”的现象,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请计算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室温下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3.5g)。
4、学习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pH 约为5.6。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设计与操作)在通常状况下,测定二氧化碳溶于水所得溶液的pH,判断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体积)。
(1)甲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实验时,需先将如图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开启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______。
(3)关闭K1,打开K2、K3。待丙装置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关闭活塞K2和K3,充分振荡丙装置。然后用pH 计测得如下数据:
物质 丙装置中溶液 丁装置中溶液
pH 5.60 6.50
分析可知,在丙和丁装置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丙和丁装置中溶液的总体积。
(4)实验中,若没有乙装置,则测出的溶液pH 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结论与反思)
(5)由实验结果分析,你认为二氧化碳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______(写一点即可)。
(6)学习小组另取2.5g大理石粉末,逐滴加入7.3%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共消耗了20g 7.3%的稀盐酸,则该大理石粉末的纯度为______(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5、下面是某小组进行的“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实验探究,请你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实验)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质种类的影响: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溶质的种类;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实验步骤)30℃时,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到①、②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KNO3、Ca(OH)2各2g振荡,观察各物质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②中有部分Ca(OH)2未溶。
(实验结论)在__________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一般___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2)温度的影响(以KNO3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___________。
(实验步骤)用量筒各取5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二支试管中,再加入5g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部分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___________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由图可知,①→②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则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选项错误;
B、①→②过程中蒸发溶剂,溶液的质量不断减少,而硝酸钾没有结晶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分数增加,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②→③冷却过程中,烧杯底部有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硝酸钾晶体析出,则溶液中KNO3的质量减小,选项正确;
D、结晶发生在饱和溶液中,则③中上层清液的溶质有KNO3和NaCl,选项错误;
故选C。
2、B
【详解】
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茶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C错误;
D、泥土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3、D
【详解】
A、KNO3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不一定是KNO3,也可能是硝酸铵、干冰等,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C、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故选项推理不正确;
D、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4、C
【详解】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向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于水后放热,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析出晶体,试管底部的粉末增加,不符合题意,错误;
B、碳酸钙难溶于水,加入烧杯中,试管底部的粉末无变化,不符合题意,错误;
C、硝酸铵加入烧杯中,溶于水后吸热,温度降低,氢氧化钙溶解度升高,试管底部的粉末减少,符合题意,正确;
D、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基本无热量变化,试管底部的粉末无变化,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溶解度曲线上的点对应纵坐标的数值越大,溶解度越大,因此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选项A错误;
B、虽然t2℃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但甲、丙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因此t2℃时,甲、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同,选项B错误;
C、三种物质中,只有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降低温度后,丙溶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C错误;
D、N、M点对应的温度相同,N点为该温度时甲的不饱和溶液,M点为该温度时甲的饱和溶液,增加溶质可以将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即可将组成在N点的甲溶液转变为M点的甲溶液,选项D正确。
故选D。
【点睛】
6、B
【分析】
溶液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无晶体析出,则所得溶液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饱和。若第一次蒸发掉10g水形成的溶液恰好是饱和溶液,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中恰好溶解3g晶体。若第一次蒸发10g水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第二次蒸发10g水时,应先蒸发一部分水形成饱和溶液后,再蒸发水才能析出3g晶体,说明10g水中溶解的晶体大于3g,而溶液丙为饱和溶液,则第三次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应该大于等于3g。
【详解】
A、根据分析,无法确定该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故A选项错误;
B、根据分析,若溶液乙是饱和溶液,溶液丙也是饱和溶液,则二者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选项正确;
C、根据分析,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选项错误;
D、根据分析,溶液丙再蒸发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可能等于或大于3g,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
溶液恒温蒸发一定量的水后,无固体析出,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7、C
【分析】
【详解】
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
B、酒精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不符合题;
C、汽油不溶解于水,在水中易浮而分层,无法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能得到溶液,故C选项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D
【详解】
A:啤酒中含有酒精、水等,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蔗糖、水等,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C:冰红茶含有多种矿物质,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D:酸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综上所述:选择D。
【点睛】
9、D
【详解】
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设氢离子的个数是91,氯离子的个数是94,则氯离子带的负电荷比氢离子带的正电荷多3,而一个铁离子恰好带有三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铁离子的个数为1,故该溶液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1:94,故选D。
【点睛】
10、D
【详解】
A、称量固体药品时可以将药品放入烧杯内在电子天平上进行称量,选项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B、溶解时需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加速溶解,选项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C、过滤时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图中操作正确,不符合题意;
D、蒸发过程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液体飞溅,图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在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65
(3)乙>甲>丙
(4)冷却热饱和溶液
【分析】
(1)
M点是溶解度曲线甲、丙的交点。表示在t2℃时甲、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
t2℃时,甲的溶解度为30g,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5g甲,所以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50g+15g=65g。
(3)
甲、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降温后溶液有溶质析出,仍为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降温后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t2℃溶解度乙>甲=丙,所以降温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同温度、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4)
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较大,乙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几乎不变,所以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2、
(1)A
(2)A>B>C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
(4)37.5%
【分析】
(1)
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缓可知,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变化最大的是A,故填:A。
(2)
t4℃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B>C,故填:A> B>C。
(3)
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而C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小,故t4℃时,要从混有C物质的A溶液中得到 A物质的结晶方法是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故填:降温结晶(或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法)。
(4)
由于在t4℃时,B的溶解度为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60gB形成160g饱和溶液,所得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填:37.5%。
3、
(1)不可再生
(2)沸点
(3)CO
(4)纯度
(5)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吸附
(7) 乳化 稳定
【分析】
(1)
日前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均为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填:不可再生;
(2)
石油的综合利用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不同的产品。故填:沸点;
(3)
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就不能与氧结合,导致人体缺氧而中毒,所以煤气中毒是指一氧化碳引起的中毒,故填:CO;
(4)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为保证安全,凡是可燃性的气体,点燃前都要检验气体的纯度,故填:纯度;
(5)
煤发电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其目的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故填: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6)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具有吸附性,活性炭对甲醛等有害气体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净化室内空气,故填:吸附;
(7)
洗涤灵是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它能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故填:乳化;稳定。
4、
(1) 40g 甲=乙>丙 蒸发结晶 10
(2) 压强 温度
【解析】
(1)
①由图可知,在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故填40g。
②由图可知,t2℃时,甲、乙的溶解度曲线相交,表明此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即甲=乙,t2℃时,丙的溶解度曲线比甲、乙的溶解度缺少都低,表明t2℃时,丙的溶解度小于甲、乙的溶解度,所以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丙,故填甲=乙>丙。
③由图可知,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影响较小,则要使乙物质析出晶体,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故填蒸发结晶。
④由图可知,t3℃时甲的溶解度为80g,则此时90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甲的质量为40g,水的质量为50g,t2℃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90克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到t2℃,50g水中只能溶解30g甲,则此时析出晶体的质量=40g 30g=10g,故填10。
(2)
打开汽水瓶瓶盖时,汽水瓶中的压强减小,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压强减小,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证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故填压强;
体内的温度高于体外温度,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证明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故填温度。
5、
(1) 11.7 88.3
(2) 100 mL 凹液面最低处 搅拌加速溶解
(3)偏小
【解析】
(1)
氯化钠的质量为100g×11. 7%=11. 7g,水的质量为100g-11. 7g=88. 3g;
(2)
用量筒来量取所需的水,水的质量是88.3g,即88.3mL,量筒量程的选择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故量筒的规格选用100mL;
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溶解氯化钠要用到玻璃棒的其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3)
若称取的氯化钠中含有水分,则食盐的质量变小,则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会偏小。
三、计算题
1、
(1)6.4
(2)16%
解:设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则有
所以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100%=16%;
答: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是16%。
【解析】
(1)
由图可知,t3时刻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所以最终产生氧气的总质量为6.4g,故填:6.4;
(2)
见答案。
2、
(1)19.6
(2)1和2
(3)设: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答:CuSO4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
【解析】
(1)
由数据可知,第三次实验就已经将硫酸铜反应结束了,所以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9.6 g
(2)
由数据可知,第三次实验沉淀的量就不会改变了,所以说明在第1和2次反应后NaOH仍然不足。
(3)
详解见答案
3、32%
解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2%。
【详解】
详解见答案。
4、
(1)1000
(2)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即可分解产生氧气(合理即可)
(3)解:设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
答: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0%。
【分析】
(1)
解:设需要加水的质量为x
30%×500g=10%×(500g+x)
x=1000g
(2)
过氧化氢溶液常温下即可分解产生氧气,过氧化氢溶液溶质减少,所以该瓶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30%。
(3)
见答案。
【点睛】
5、
(1)1mL=1cm3
密度可看成是1.0g/mL
溶质质量=1.0g ,溶液质量=4.0mL×1.0g/mL=4.0g溶液a中溶质质量分数=
b中溶液质量=1.0mL×1.0g/mL=1.0g,
溶液b中溶质质量分数=
c中溶液质量=1.0mL×1.0g/mL=1.0g,
溶液c中溶质质量分数=
d中溶液质量=1.0mL×1.0g/mL=1.0g,
溶液d中溶质质量分数=
(2)设:1.0g药品可配制质量为的药液。
2000g÷1.0g/mL=2000mL
答:最终得到的药液(溶液d)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0.05%,1.0g 该药品可配制溶液d的体积是2000mL。
【分析】
溶质质量分数=
并利用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会改变的知识解决,分步求出各部分得到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即可。
(1)
详见答案。
(2)
详见答案。
【点睛】
密度可看成是1.0g/mL。
四、实验探究
1、温度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看其是否能够继续溶解,若能,不饱和,若不能,则饱和 降低温度;加入氯化铵;蒸发溶剂
【详解】
a:该实验中,氯化铵的量不变,水的量不变,温度不同,则溶解情况不同,故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温度;
b:该实验中,温度不变,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不同,溶解情况不同,故小明的实验证明了影响饱和溶液形成的条件为: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c:(1)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看其是否能够溶解,若能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则是饱和溶液;
(2)可以通过降低温度、加入氯化铵或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2、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0% ① 375 18.3 降温结晶
【详解】
(1)
I.实验①和②的实验目的是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填:探究过氧化氢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II.实验④探究的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应为30%,故填:30%。
Ⅲ.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要求反应简便易操作,所以采用不加热而加催化剂的方法进行较合适,从易于收集的角度反应的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最优组合的序号是①,故填:①。
IV.设需要取30%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则450g×5%=x×30%,x=75g,需要加水的质量为450g-75g=375g,故填:375。
(2)
①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6g,用50mL蒸馏水即50g水配制40℃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是36.6g÷2=18.3g。
②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碳酸钠溶液中混有少量氯化钠杂质时,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碳酸钠,故填:降温结晶。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尽可能的把题中的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找出,然后再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判断,最后得出答案。
3、装有铁片的试管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浅绿色,装有铜片的试管无明显现象 将铁片放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 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 镁与硫酸反应放热,水吸热变为水蒸气,试管上部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为小水滴 冷却试管 反应结束后溶液温度下降,硫酸镁溶解度下降,溶液达到饱和后硫酸镁从溶液中析出
【详解】
(1)①活动性强的金属能从酸中置换出氢气。铁片和铜片于两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硫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装有铁片的试管有气泡冒出,溶液变为浅绿色,装有铜片的试管无明显现象。说明活动性Fe>H>Cu。
②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所以可以设计实验如:将铁片放入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实验现象为铁片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可以得出活动性Fe>Cu。
(2)镁与硫酸反应放热,水吸热变为水蒸气,试管上部温度降低水蒸气凝结为小水滴,所以会产生白雾。
镁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①因为镁与硫酸放热会增气体中水蒸气含量,锥形瓶中冷水可以冷却试管,减少气体在水蒸气含量。
②设0.3g镁放出氢气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镁的质量为y。
室温下硫酸镁的溶解度为33.5g,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高为。
如生成的硫酸镁完全溶解可形成的溶液的浓度为。所以生成的硫酸镁在室温下不能完全溶解,会有析出。
所以一段时间后试管内部产生了白色晶体的原因是反应结束后溶液温度下降,硫酸镁溶解度下降,溶液达到饱和后硫酸镁从溶液中析出。
因为最终溶液为饱和溶液,所以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
把燃着的小木条放在K1处的导管口,小木条火焰熄灭 小于 偏小 能 用热水收集(或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解:设该大理石粉末的纯度为x
x=80%
答:该大理石粉末的纯度为80%。
【详解】
实验设计与操作:(1)甲装置中,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把燃着的小木条放在K1处的导管口,小木条火焰熄灭,说明已经排尽;
(3)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pH 约为5.6。实际测得丙装置中溶液,pH为5.6,丁装置中溶液,pH为6.5,故在丙和丁装置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丙和丁装置中溶液的总体积;
(4)盐酸具有挥发性,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若没有乙装置,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则测出的溶液pH 会偏小;
结论与反思:(5)由以上分析可知,二氧化碳虽然溶于水,但是溶于水的量较少,可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可采取一些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如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可用热水收集,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故可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方法;
(6)见答案。
5、温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温度 不同 温度 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 温度
【详解】
(1)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度的影响,即除了溶质的种类不同外,温度和溶剂的质量都必须相同,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由30℃时,5mL蒸馏水中溶解的KNO3、Ca(OH)2质量不同,则说明在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溶质质量的情况下,不同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2)探究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时,除了温度不同之外,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必须相同;
由试管①中有多量KNO3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可知在不同温度下,同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