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文档属性

名称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1 16:20:00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答谢中书书答复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信作者:陶弘景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书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回复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陶弘景
南朝人,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本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本文与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同为六朝山水名作。陶弘景―― “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嗨!!就看到这儿吧,
你有什么感悟?美 答谢中书书南朝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都四季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消散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争着实是欲界之仙都。指人间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这)实在是人间天堂啊。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再参与,此处指“欣赏”它,代“自然之景”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答谢中书书总引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四季常景日夕变景仰视 高峰入云俯视 清流见底平视 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山川中的静景之美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动景)小结 本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写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巩固练习 一、 根据课文内容,填上恰当的词,并解释它的意思.1、两岸石壁,五色( )。
2、青林翠竹,四时( )备。
3、晓雾将( ),猿鸟乱鸣;
4、夕日欲( ),( )竞跃。
5、未复有能( )其奇者。
俱交辉歇颓沉鳞与交相辉映都消散坠落潜游在水中的鱼指欣赏二、本文运用了什么结构?运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山川之美?总—分—总的结构动静结合的写法三、文中哪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山水景物的赞叹?实是欲界之仙都。四、课后任务:熟练背诵全文。27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 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 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 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习流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 ) 能与其奇者( ) 遂( ) 藻( ) 荇 (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
(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
3、作者及文体简介
(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5. 《记承天寺夜游》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试把文章中描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闲”含义该如何理解?
8、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
答案
27 短文两篇
1、tuí yù suì zǎo xìng
2、(1)消散 (2)四季 (3)交相辉应 (4)坠落 (5)争相跳出水面 (6)想要 (7)愉快地 (8)庭院
3、(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陶弘景 通明 华阳隐居 信 回谢中书的信 (2)《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 文学家 书画家 苏洵 苏辙 三苏
4、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也流露出能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特点:月光如水 皎洁 透明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7、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8、作者在文中创造乐一个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抒发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微妙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