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第16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17 20:09:28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中 国 历 史
七年级 下册 《中外交往与冲突》说课 《中外交往与冲突》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现就本课谈谈我的说课设计,把它分为七方面。     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从两方面反映明朝的对外关系,其中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前期的对外友好交往;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体现了明朝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是七年级下册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读过了一些故事书,对本课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课堂上,应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2、了解什么是倭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体现的精神。3、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2、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1、通过分析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等史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因为本课涉及到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分组探究、活动教学、讨论、你问我答等方法。 教学流程导 课
新课讲授
小 结
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所提问题解决来导入新课。 提问:郑和下西洋发生于哪一年?这件事体现了明朝前期什么对外政策?
    教学流程第16 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目的、条件、过程、影响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本姓马,名三宝.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考考你  让学生阅读课本93-94页内容,观看课件上的人物介绍,了解郑和的生平,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明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亚 洲 非 洲印 度阿拉伯波斯湾 阿拉伯海 红海 孟加拉湾第一组:根据地图找出图中的大洲、大洋、
海湾等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亚洲第二组:根据地图探寻郑和下西洋的足迹,
找出到过的地区、国家、城市等(郑和下西洋盛况第三组填写上表:考考你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
远航?第四组:讨论问题  让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展示本组探究成果。   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识图、理解地图、列表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假如你是郑和船队的船员,你所乘坐的宝船可能会运载哪些货物?你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能帮郑和出谋划策解决这些难题吗? 出谋划策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远洋航行对照表 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 (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能力) 考考你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它体现了我国的什么外交传统?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平友好的外交传统。   中外冲突(一)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 民族英雄    争当强者甲方:就本部分内容提出问题。
乙方:针对甲方提出的问题作出相应的回答。 培养学生自学、思考和积极回答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活动结束后重点强调不是所有日本人是倭寇。 我的能力强:
请根据地图简述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培养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 议一议    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民族英雄吗?
  通过这个问题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什么英雄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体现了他反抗外来侵略,誓死保卫海疆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问题之一:这首歌歌名是什么?作者是谁?这首歌反映的是哪一地区被外国非法占据?这件事发生于哪年?  通过播放音乐,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答问题,使学生明白最早入侵我国的西方国家是葡萄牙 议一议为什么没有用“占领澳门”,而用“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要点: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让学生明白虽然葡萄牙用不正当手段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但主权仍然属于中国。这是中国能在1999年成功收回澳门的重要前提 。      小结:  提问:明朝对外关系有何特点?分别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明朝对外交往比较复杂,既有友好交往,又有外族入侵和反侵略的斗争,还让学生明白我国在明朝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了。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目的、条件、过程、影响民族英雄交 往冲 突明朝的对外关系 板书设计 有待思考的问题由于本课有两个重点,我把郑和下西洋设计成首要重点,让学生多加理解。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有些知识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时间显得有些不够。 谢 谢 大 家《中外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学 张治明
《中外交往与冲突》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现就本课谈谈我的说课设计,把它分为七个方面。
一、教材地位:本课主要从两方面反映明朝的对外关系,其中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前期的对外友好交往;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体现了明朝中期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是七年级下册重点课程之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读过了一些故事书,对本课内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课堂上,应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背景、时间、经过、到达地方、影响)。2、了解什么是倭寇;戚继光抗倭的事迹、体现的精神。3、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1、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2、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析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等史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现了三维目标,达到课标要求,符合历史学科和中学生发展的特点。
四、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因为本课涉及到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五、教法: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分组探究、活动教学、小讨论、你问我答等方法。
六、教学流程:
导课。通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所提问题解决来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交往与冲突》。
(过渡)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复杂,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激烈冲突。
新课讲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大板块:中外交往。第二大板块,中外冲突。
郑和下西洋。
为了让学生学好本部分。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93-94页内容,观看课件上的人物介绍,了解郑和的生平,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明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自身所具有的条件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实,是本课重点之一。对于这部分内容,我采用分组探究法。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配给他们具体任务。第一组:在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上找出一些重要的大洲、大洋、海湾等,。第二组:结合地图探寻郑和下西洋的足迹,了解沿途经过的地区、国家、城市等。第三组:结合图表填写郑和下西洋盛况。第四组:探寻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几分钟后,让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展示本组探究成果。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识图、理解地图、列表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接着又通过问题二“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三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能力。通过问题四“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使学生明白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平友好的外交传统。
(过渡)但是这一时期,除对外友好交往外,还有中外激烈冲突和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中外冲突
戚继光抗倭。
它也是本课重点之一,对于这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争当强者”的活动,把学生分成甲乙两队,先让他们看书。然后让甲队提出问题,乙队回答甲队提出的问题,我和几名学生当裁判。通过这个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学、思考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活动结束后重点强调不是所有日本人是倭寇。并讲述一下倭寇入侵的情况,使学生对倭寇的危害有所了解。然后请学生根据戚继光抗倭形势图,结合书本叙述戚继光抗倭的经过,培养学生叙述历史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讨论 “戚继光、岳飞、文天祥是否都是民族英雄?”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什么英雄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抗倭体现了他反抗外来侵略,誓死保卫海疆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过渡):刚才我们共同了解了明朝时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侵略以及抵抗外来侵略的史实,其实当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对于这部分,我播放一段《七子之歌》,通过播放音乐,再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答所提问题,使学生明白最早入侵我国的西方国家是葡萄牙。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用“占领澳门”,而用“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让学生明白虽然葡萄牙用不正当手段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但主权仍然属于中国。这是中国能在1999年成功收回澳门的重要前提。新课讲授完毕。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小结本课。
小结。
在小结部分。我设置了一个思考题。通过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明朝对外交往比较复杂,既有友好交往,又有外族入侵和反侵略的斗争,使学生明白我国在明朝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了。
(过渡):最后是有待思考的问题。由于本课有两个重点,我把郑和下西洋设计成首要重点,让学生多加理解。并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有些知识难于理解,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时间显得有些不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