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下: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17 20:14:31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三维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思考?????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义务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二、教学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万隆会议和“求同存异”方针

(2)??? 能力目标:
①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取得的外交成就,提高学生综合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感受周恩来外交政策中的智慧,领悟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中的宽容、谦虚、诚恳,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
系的准则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关于周恩来的故事,但只有零碎的、不系统的印象。初二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水平一般,对当时的外交政策难以理解,但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对抽象的历史结论和历史探究有好奇心。五、教学方法
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授人以渔”,把学生引入问题,让学生走出问题,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
1、直观教学法 (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让学生直接见识历史,提高兴趣)
2、自学法 (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合作探究法 (师生共同探究,掌握知识)
4、训练法 (当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课堂引导,建立新知
(三)师生回顾,小结新知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回忆近代中国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史实,说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出示开国图片并导入新课。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二)课堂引导,建立新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A 、新中国实行的是一种怎样的外交政策?
B、新中国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的条件是什么?
C 、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是由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检查自学情况
?2、师生共同探究: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引导学生得出新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①、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国家
②、继苏联之后,我国与一系列国家建立外交关
系,共有多少个?
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态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部分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引导学生得出在日常生活中,应讲文明、讲道理、与其他人和谐共处,继而推广到国与国之间也应遵循这些原则。导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指出这是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
引导学生观察“周恩来访问印度”照片

合作探究: ??
? A、场景中两位总理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内容最早提出于什么时候?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重要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和平共处修改后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和平共处领土主权惠主权和领土完整利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计时抢记(三分钟)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的是什么?
②五项原则是谁最早提出来的?有什么重要意义? ?(4)、万隆会议。 ??
首先,出示图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A、万隆会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的?
B、万隆会议是一次什么性质的会议?
C、万隆会议的主题是什么?
D、万隆会议是否一帆风顺?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

在解答问题后,由学生扮演中国代表团的角色处理会议中出现的不利状况,教师对学生的应对进行引导、讲评。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历史视频《万隆会议》,让学生了解周恩来在会议中如何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为会议的成功做出重要贡献。分析什么是“求同存异”,“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同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问题相同:
如何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称为“万隆精神”。旧中国外交(三)师生回顾,小结新知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外交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形势取得成果面临考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教师总结:由于新中国实行了与旧中国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多媒体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政策下取得的外交成就。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九七香港回归九九澳门回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2010上海世博会
1、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B、美国
C、印度
D、苏联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
D、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3、新中国建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
B、独立自主
C、广交朋友
D、四面出击

4、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
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与安全的坚固基础。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

材料2 :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代表团访问印度……(印度总理)尼赫鲁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对此,周恩来有针对性地阐明:“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请回答:
(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最早是由什么人在什么时间提出来的?
(2)你如何看待两国总理对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评价。
(3)材料2中,尼赫鲁会担心什么呢?
(4)周恩来的回答包含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哪些内容?这样的立场,对
中印两国交往有什么影响?
检查训练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努力下,建国初期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功,英雄的中国人是怎样沿着先辈的足迹把我国的外交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的呢,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学习.再 见七、教学思考

由于初二的学生知识有限、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在充分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在掌握众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提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我的说课分为下列七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二、教学目标 ??? ?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 ?????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四、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关于周恩来的故事,但只有零碎的、不系统的印象。初二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水平一般,对当时的外交政策难以理解,但具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五、教学方法:
贯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引入问题,让学生走出问题,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一教学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2、自学法 3、合作探究法 4、训练法
?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下列四个教学环节。 ????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回忆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出示开国图片并导入新课。 ????(二)课堂引导,建立新知。
1、学生结合材料,带着下列三个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深入课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2、师生共同探究本课知识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解答自学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新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部分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引导学生得出在日常生活中,应讲文明、讲道理、与其他人和谐共处,继而推广到国与国之间也应遵循这些原则。导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指出这是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
引导学生观察“周恩来访问印度”照片,
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下列三个问题: ?? 先让学生回答,后归纳得出结论。接着逐条讲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并分析其意义。在分析意义时用二战后的历史或身边的事情启发学生。用历史故事或现身说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印象。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反两方面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我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利解决很多重大问题,反面例子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美国肆意践踏国际法,欺负弱国,导致很多国家的反对。
在学生理解后计时抢记(三分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抽查背诵
?? (4)、万隆会议。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成就,在现实中是怎样得到应用的呢?导入万隆会议的学习。
出示图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演说图片。??提出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在解答问题后,由学生扮演中国代表团的角色处理会议中出现的不利状况,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讲评。接着在课堂上播放历史视频《万隆会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周恩来在会议中如何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为会议的成功做出重要贡献。分析什么是“求同存异”,“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同时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
在此节的学习中,插入一些周恩来在会议上的小故事。如在长达七天的会议期间,周恩来总共才睡了13个小时等故事,感受周总理崇高的品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万隆精神。
(三)师生回顾,小结新知.
(依照所附板书设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
为加深学生的印象,多媒体图片展示,指导学生观看。让学生感受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政策下取得的外交成就。
然后学生简单地谈一谈观图感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根据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出错、混淆的地方,我设计了四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分析题,限时完成。 ? ?检查训练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分层检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结束语
课堂教学结束时,在《走进新时代》的背景音乐中,分阶段展示我国外交成就,并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七、教学反思:
由于初二的学生知识有限、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在充分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行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在掌握众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提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应该加强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