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第3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桃花源记》(第3课时)课件(共25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2 19:33:37

文档简介

111(共25张PPT)

复习导入
1、导语: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一个理想的世界。这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吗?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缘( )溪行 ⑵欲穷( )其林
⑶林尽( )水源 ⑷才( )通人
⑸屋舍俨然( ) ⑹悉( )如外人
⑺乃( )大惊 ⑻便要( )还家
⑼咸( )来问讯。 ⑽遂( )与外人间隔
⑾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⑿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
⒀此中人语( )云 ⒁不足( )为外人道也
⒂既( )出,得其船 ⒃便扶( )向路
⒄诣( )太守,说如此 ⒅欣然规( )往
⒆寻( )病终 ⒇后遂无问津( )者
沿着
尽,走到头
消失
全,都
仅仅,只
整齐的样子
于是,就
全,都
同“邀”,邀请
于是、就
对,向
邀请
告诉
值得
已经
沿着
拜访
打算,计划
随即,不久
访求,探求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⑵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⑸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⑹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知识归纳
1、找出本文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⑴世外桃源:
⑵豁然开朗:
⑶鸡犬相闻:
⑷怡然自乐:
⑸无人问津:
⑹与世隔绝:
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
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形容由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比喻心里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而感觉明朗。
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没有人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2、通假字
⑴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⑴林尽水源 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复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
⑹未果 ___________________
“要”同“邀”,邀请
·
·
“具”同“俱”,全,详细。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走完
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
·
·
·
·
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
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4、一词多义
⑴舍
①便舍船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
②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做记号
标志,记号
⑵志
⑶寻
⑷其
⑸为
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寻找
随即,不久
这、那
他的,代渔人
①鸡犬相闻
②闻有此人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
①忘路之远近
②闻之,欣然规往。
③处处志之
④渔人甚异之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⑥具答之
⑹闻
⑺遂
⑻之
听见
听说
于是
终于

这件事
语气助词,不译
所看到的景象

代指桃花源人
5、古今异义
⑴交通
⑶绝境
⑸不足
⑵妻子
⑷无论
⑹鲜美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毫无出路的境地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满不充分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古义: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6、特殊句式(指出句式并翻译)
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⑵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⑶(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⑷(村民)问(之)所从来。
⑸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⑹问所从来。
(判断句)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省略句)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省略句)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省略句)
村民问(渔人)从哪儿来。
(省略句)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倒装句)
村民问(渔人)从哪儿来。
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本文线索,梳理文章情节,划分文章层次。
2、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原文回答)?
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3、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原文回答)?作者描写桃花林美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4、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说明了什么?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说明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桃花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偏僻。)
5、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说明了什么?
6、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原文回答)说明了什么?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自由快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7、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原文回答)?
8、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为自己与世隔绝之久而叹惋。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原文回答)?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11、文章结尾写刘子冀再寻桃花源,有什么作用?
说明桃花源是高尚人士的共同向往,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又用“未果”给桃花源增加了神秘色彩。有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作证,故事就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更浓了。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好客。是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世界。这篇文章里寄托了作者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世界是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否定批判。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阡陌交通(________) ⑵便要还家(________)
⑶并怡然自乐(________) ⑷便扶向路(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志①处处志之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遂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绝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足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丰年留客足鸡豚
后/遂无问津者
D
交错相通
同“邀”,邀请

沿着、顺着
做标记
于是,就
与世隔绝
值得
志向
于是,就
绝妙
充足
B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⑴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C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又继续向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详细说了自己知道的事情,(听的人)都表示感叹惋惜。
6.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最清平的政治达到顶峰,(应该是)邻近国家的居民可以互相望见,鸡犬的声音也能互相听到,百姓们各自品尝着甘甜的食品,穿戴着美丽的服装,习惯于安宁的风俗,从事于快乐的职业,直至老死之时也不相互往来。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整理文言知识。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