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故事

文档属性

名称 猫的故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2-17 20:4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猫的故事》
课型 :讲读课
《猫的故事》(2课时)
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一)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动物”母爱的赞美和对动物生命的珍视之情。
(二)通过分析关键词,把握关键情节,提高对叙事性作品的复述能力。
(三)品味文章运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评价任务:
1、处理生字词,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课文大意;
2、熟读课文,理解文中表达的感情——对母爱的歌颂赞美和对生命的尊重怜悯;
3、品味大词小用、亦庄亦谐的词语的妙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学生走捷径踩草坪引入小草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珍惜生命,哪怕它是弱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反思如何对待生命的文章:《猫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
师用投影补充:梁实秋(1903~1987),祖籍河北沙河,寄籍浙江杭县,后落籍北京。1915年秋,入清华学校,开始清华八年的学习生活。1923年赴美,插入科罗拉多大学英文系四年级,1924年秋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主修欧美文学。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1949年6月,抵达台湾,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
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以“秋郎”的笔名在上海《时事新报?青光》副刊写作杂感小品,直至1987年病逝绝笔,前后六十年,出版有散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20余种。他的散文以理节情,化俗为雅,趣味醇正,蕴涵淡远,熔性情、经验、学识于一炉,集雅人、达士、学者散文为一体,卓然独立,成为继周作人之后闲适派散文大家。
2.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多媒体展示)
饽饽 梆子 跳踉 猱升 嗥叫 缓颊
圆箍 按捺 膺惩 夤夜 鼎鼐 窥视
万籁俱寂 如垢如詈
如怨如诉 殚智竭力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讲课文故事。
三.熟读课文,引导思维。
1.教师引导:本文有很明显的叙事线索,即作者对猫的态度变化过程。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作者心理得关键词。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多媒体展示答案。
提示 答案
起初: 搅得一家不安
接着 有些不耐烦
再是 按捺不住
看到被吊的猫 为她缓颊
在猫的尾巴系上罐头的恶作剧 准备高枕而眠
听到屋顶上的罐头声 打了一个寒噤
下决心再捉到时 要有重典
发现猫窝里的四只小猫 一腔怒火消去
对猫的母爱赞美时 天地之大德曰生
惊扰了猫使之离去 忏悔
2.总结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的情感变化:(板书)
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
通过这条线索,我们可以看出此篇文章运用的写法是:欲扬先抑。
3.方法指导:复述课文故事,尽可能多的运用关键词,并遵照课文原意进行复述,与表达中心无关的情节简略复述。
四.重点语段研讨
1.本文的情节相对较多,你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情节有哪些?
学生讨论归纳,明确:
厨师惩罚猫的恶作;
结尾猫不顾一切回来喂奶,及我的感情变化。
2.阅读“厨师惩罚猫的恶作剧”文段,回答问题: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原来的铁丝上系一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啦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的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
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说说这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参考:这个比喻句在一般的叙述和描写中是不伦不类的,但是在本文中却构成幽默趣味,是十分贴切的。不仅有对猫的调侃,还有对厨师的调侃,作者自己多多少少也流露出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我们无疑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自我调侃。
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都是十分庄重的书面语、文言词,而且还有一些法律用语,把这么庄重的语言用在一只猫的身上合适吗?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吗?
参考:把这么庄重的语言用在一只猫的身上,好像不伦不类,但针对全文来看,又明显的有契合之处。一方面这些法律词语中有庄严地意味,显示出厨师煞有介事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所惩罚的又是法律词语完全不适用的对象。用词在似正似歪之间,趣味在亦庄亦谐之内,语义的错位构成谐趣,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于厨师姿态的调侃。
(3)你认同厨师的做法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只猫?
五.小结
1.重读本课的文言词语,进一步掌握语义。
2.本文讲述了一只猫冒着生命危险哺育自己的子女的故事,赞颂了猫的母爱的伟大。
六.布置作业
描写一段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字数200左右。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听写课下注释重点词。
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阅读六、七两段,讨论:
如何理解“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为,人世间的大功德、大恩大德就是对创造生命的敬重,对生命的珍惜、爱护、尊重,而且应该普及到一切有生命的人和动物、植物的身上。
文章结尾说,猫的秘密被发现后把四只小猫叼走,“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如果你是“我”,此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试把这心情写出来,与原文对比,看哪一种写法更好。(言之成理即可)
如果文章没有最好一段,完全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却有此一神来之笔,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明确:“我”在觉悟以后,本来可以想法弥补的,却因猫的离去而留下遗憾。这是感情的又一波澜。这在文章是结束,可在感情上却是余波未尽。这是一种不结束的结尾,令人掩卷沉思。它的价值在于:第一,增加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人对于动物的侵害,已经成习惯,即使觉悟了以后,往往永远无法弥补已然的过失;第二,全文的风格是幽默的、轻松的,但到最后,却不再幽默和轻松了,而是来一笔沉重的忏悔。
拓展提高
文中大量使用了文言色彩很浓的词汇,有许多处是大词小用,还有一些既恰当又不恰当的比喻,找出相关语句朗读,并体会这样的词语使文章出现了什么效果?
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并朗读。
多媒体出示文中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
归纳总结:这些词语使文章产生了一种谐趣的表达效果。因为这些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具有十分庄重的意味,放上去显得大词小用,又明显有某种契合之处,因而既恰当又不恰当,谐趣就产生了。
如果用口语代替,会出现什么结果?
明确:如果用口语代替,谐趣效果就消失了。表达效果就不明显了。
总结
内容总结:尽管母猫为几只小猫不顾生命危险,只是依据自己的天性、本性行事,也许谈不上“奉献”、“美德”,但在人类看来,这些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猫和其他自然万物一样,它们有生命,也有感情。这种对弱小生命的无私守护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在母爱!使我们受到深深触动,也给了我们思考:我们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方法总结:文章的结构采用双线描述线索并进的方式,一条是猫的故事,写得起伏跌宕,引人入胜;一条是“我”的情感线索,写得抑扬得宜,感人情怀。
布置作业
完成《助学》。
板书设计
猫的故事
梁实秋
主题:对猫的母爱的礼赞、对动物生命的珍视
我对猫的情感变化过程: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美
语言:大词小用,充满谐趣
反思:本课重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在分析感悟文本的思维敏感性。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找准切入点,有点到面的逐步梳理,带起很多相关情节,从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