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 勒 歌
课前预习: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
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扩写敕勒川的美景并想象描写敕勒人的生活。
相关课程标准:1、运用合作的方式探讨、分析、解决疑难。
2、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与自己所描写的对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评价任务:1、 朗读课文,把诗歌读通、读懂。
2、看图并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扩写敕勒川的美景,运用想象和联想描写敕勒人的生活。
3、把自己所描写的敕勒人生活的片段与敕勒歌相比较,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
二、背景资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
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三、朗读指导:
四、扩写:看图并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扩写敕勒川的美景,运用想象和联想描写敕勒人的生活。
提示:可描写敕勒人的生活环境、外貌、着装、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对大草原的感情等。
五、想象探究:
(一):指名朗读自己所描写的敕勒人生活的片段,比一比谁写得好。
(二):把自己所描写的敕勒人生活的片段与敕勒歌相比较,思考讨论。
六、作业:朗读背诵这首诗。
七、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方式多样,层次分明。首先是读准读顺课文。先由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借助拼音把文中生字读准,再同桌合作读,相互纠正不准的读音,接着指名读诗歌,检查读音。最后全班齐读,读顺课文。其次,读通读懂课文。由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图画和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最后,想象读、品读课文。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说感受,再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仅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注重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写诗歌中的景和诗歌所没有涉及到的人的生活。
第三、通过比较想象探究不仅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对本课重难点的解决也比较到位。
不足之处:初读课文时,对难读的字强化不够。诗歌中有许多难读的字,如“敕”、“勒”、“穹”等。这些字要在学生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出来,加以训练,读准认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