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学期二调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卷Ⅰ(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武王克商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此举( )
①稳定了西周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构成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③实现了周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传播了周文化的形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 )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尊卑等级意识 D. 以民为本思想
3.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
言论 作者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 《史记·李斯列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柳宗元 《封建论》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 张居正 《杂著·三代至秦》
A.始皇个人品行 B.秦国奠定霸业 C.秦朝制度创新 D.秦朝速亡原因
4.廷议又称集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秩序井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编排程式固定化,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唐宋时期廷议制度逐渐程式化和规范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员专权乱政现象严重 B.为了减少决策的失误
C.提高中央机构行政效率 D.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
5.“以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材料的依据应该是( )
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6.中国古代历朝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或机构,如刺史和御史台。但是从秦至明清仍不断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屡禁不绝。这种现象无法断绝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
C.没有设立相应的惩治措施来配合监察体制
D.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的权力太小
7.明朝中期,皇帝因阁权过盛,重用吏部以对内阁进行制衡,吏部尚书成为事实上的外廷之长。与此同时,为防范吏部权重,皇帝又以擢升吏部侍郎入阁来加强内阁对吏部要务的参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内阁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阁部制衡成为强化君权的手段
C.吏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与六部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8.《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启了皇帝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起居注》的历史变迁最能说明( )
A. 皇帝越来越轻视文化修养 B.《起居注》的史料价值越来越小
C.君主专制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 D. 皇帝越来越关注自身形象
9.梭伦改革开启了雅典民主的进程。针对城邦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梭伦宁愿遭受双方仇视也要为城邦订立最优良的法律。他在诗歌中表达了立场:“我屹立于此,为双方挥舞坚实的大盾,不许任何一方行不义而占上风。”这说明 ( )
A.法制是雅典城邦的民心所向 B.民主政治需要法律提供保障
C.梭伦主张武力消除双方矛盾 D.梭伦改革旨在维护平民利益
10.罗马法的法律条文主要来自以下部分:共和国时代人民大会和元老院颁布的法律、执政官颁布的法律原则、帝国时代皇帝颁布的法令和法学家的解释。据此可知 ( )
A.罗马法灵活务实、与时俱进 B.罗马人治色彩十分浓厚
C.罗马法稳定社会、巩固统治 D.罗马法制定主体多元化
11.如图是英国农民、工人和资产阶级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a代表农民,b代表工人,c代表资产阶级),这反映了( )
A.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B.农村经济的衰败
C.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12.英国学者哈勒维说:“英国是供作宪政考古的博物馆,这里积累了以往岁月的遗迹。”这里是在说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已经是一种过时政体 B.君主立宪制被共和制所取代
C.君主立宪制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 D.君主立宪制完善具有渐进性
13.18世纪90年代,美国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拥有的自由居民数量大体相同,但弗吉尼亚州比宾夕法尼亚州的国会众议员多6位。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1787年宪法 ( )
A.调和大小州矛盾 B.规定合众国的众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
C.保留了奴隶制度 D.规定五个黑人奴隶折合成三个人计算
14.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B.两党制体现了权力制衡原则
C.总统的权力遭到一定削弱 D.两党政治理念出现根本分歧
15.学者张芝联说:“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这部宪法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6.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保障统治阶级政治特权的前提下,迎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增加了一些“现代”色彩。符合德意志史实且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联邦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 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C.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D.皇帝基本“统而不治”
17.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此语意在说明鸦片战争( )
A.暴露君主专制统治弊端 B.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 D.客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18.梁启超说:“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及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
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 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 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20.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这一革命纲领 ( )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 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21.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你认为最恰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D.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22.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是(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 D.废除清政府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23.1911—1913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体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
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24.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 (25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秦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创做出了卓越贡献,清朝对边疆治理也体现了中国智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元元之民”“莫不虚心而仰上”的原因。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阐述“秦并海内”和“大一统”政体建立的意义。(8分)
材料二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2)根据材料二,写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并分析归纳秦朝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的特征。(12分)
材料三(康熙帝)曰:“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雍正帝)谕内阁:“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康乾盛世”时期,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巩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管理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清实录》、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阅读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实现“边境自固”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从“幅员”角度概括康雍乾时期统治者的突出贡献。(5分)
26.(1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有2 0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同,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民主的形式和途径也是不相同的。 ——温家宝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材料三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温家宝
(1)近代以来世界上呈现出哪些不同的民主形式?(3分)分别概括指出近代史上英美建立民主制的形式和途径。(6分)
(2)材料二认为,美国宪法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4分)
(3)从材料三观点的角度分析法国《人权宣言》所产生的影响。(2分)
27.(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材料二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
材料三 史料记载:清政府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时人称:和议之后,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1)根据材料,概括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材料中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6)
答案
1-10 DBCDB ABCBD 11-20 ADDBC CDCDA 21-24 DBCA
25题(25分)【参考答案】.
(1)原因: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2分)
意义: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6分)
(2)制度:皇帝制度(2分)、三公九卿制(2分)、郡县制(2分)。
特征:中央官制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互相配合、互相牵制;(2分)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大权;(2分)“家天下”——“家”与“国”同治。(2分)
(3)观点:修德安民。(2分)
贡献: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使中国成为亚州东部最大的国家,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3分)
26. 【参考答案】
(1)美国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3分)
形式和途径:英国,通过革命和和平方式建立起民主制,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从而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后经过议会改革,加以逐步完善。美国,主要通过革命手段建立起民主制,独立战争后,颁布了1787年宪法,从而确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再经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完善。(言之成理即可)(6分))
(2)洛克提出分权理论,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应该分立,这是对理性政治的深刻思考;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这就将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4)
(3)理论上:成为法国宪法的序言,其所倡导的原则,成为后来制定宪法的理念。实践上:鼓舞了法国和其他国家人民为民主自由而斗争。(2分)
26. 【参考答案】
(1)观点:材料一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带来巨大屈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二、三认为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大。(6分)
(2)评析:材料一是从历史发展和世界形势的角度,站在近代国家和我们现代人立场上评析鸦片战争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而材料二、三是从当时人的立场来看,当时人没有关税主权观念和司法主权意识,世界历史已进入近代,而当时大部分国人的思想仍停留在封建时代,仍然是天朝上国思想,所以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事件,未产生太大影响。(6分)(言之有理的也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