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救小昆虫 岭南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课 题 巧救小昆虫 课型 造型 表现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美术学习,已掌握一些比较简单的基本绘画知识和技能,而且大部分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创造,敢于表现想象的形象。本课学习内容接近学生生活,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主动去发现昆虫的特点,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美术造型能力不平均,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大胆想象却不敢画的情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昆虫结构、形态特点,画出昆虫的形象特征。为特定的故事想象结局,描绘一个画面巧救小昆虫。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引导思考想象,激发学生运用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观察昆虫的形态特点,画出昆虫形象特征,发挥想象力,为结局描绘一个画面巧救小昆虫。 画出与连环画巧救小昆虫有关联的结局画面,在绘画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能力培养 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力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欣赏感受―――想象拓展―――创作表现―――交流延伸
知识链接 昆虫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2)成虫有三对分节的足,长在三个胸节上。(少于三对或多于三对足的动物都不是昆虫,这是鉴定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3)大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都长着两对翅,也有一些种类的昆虫演化为只有一对翅(如蚊、蝇),还有一些种类的昆虫翅完全退化了(如蚤、虱)。
(4)昆虫的头上长着一对分节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用来探路、寻食、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学生了解昆虫特点、画出熟悉的小昆虫。激趣导标、启思导学。通过观察、感受,获得整体感知。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得到培养。学生互相启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创作,个别辅导。课堂延伸
课前预习 检查课前了解的小昆虫特点。微课学习,画出一只熟悉的小昆虫。
一、激趣导入1、检查课前作业。2、回忆3、技法巩固。二、欣赏感受1、认识小昆虫。说说小昆虫的特征。教师总结:昆虫通常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2、感受小昆虫的美。小昆虫漂亮吗? 你们觉得它美在哪呢?(1)形态优美(2)花纹美丽(3)色彩鲜艳3、认识害虫。4、欣赏画家笔下的小昆虫。三、想象拓展 1、故事引入。2、思考:这个小孩手里抓的是什么昆虫?达尔文对小孩说了什么?小孩才把昆虫放走了。小昆虫获救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呢?3、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四、创造表现1、欣赏学生作品。2、作业:请大家来为这个故事设计一个结局,看看谁画的故事结局最特别,最有趣。要求:大胆发挥想象力,把昆虫的美表现出来。3、示范过程:先画主体 添加背景 涂上色彩4、学生创作,巡视辅导。五、课堂延伸1、把你的画给你的好朋友看看并把故事说给你的好朋友听。2、回家把故事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3、向学生推介法布尔的《昆虫记》。
探索感悟 从学生身边的昆虫入手,贴近学生的心灵和生活,个性化学法指导:突出巧练导悟、反馈拓展,课后提升,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