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3 11:0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20世纪50年代 小画片
第5课 三大改造
部编版 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一、发展的瓶颈
——城乡经济的忧思
二、中共的答卷
——三大改造的实施
三、国家的新生
——社会变革的到来
一、发展的瓶颈
——城乡经济的忧思
一、发展的瓶颈——城乡经济的忧思
材料一: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是小生产小私有者的生产关系,即所谓小农经济,而不是集体化经济。正因如此,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年)
老农民的困境
材料二: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摘编自《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2.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1.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资金、工具、水利缺乏)
一、发展的瓶颈——城乡经济的忧思
手艺人的困境
手工业的生产是分散的、落后的、保守的、盲目的,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改变它的私有制,就不能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就不能把古代的生产方式改变为近代的生产方式,就不能提高其生产力,也不能把手工业者由贫困的状况引到富裕的境地。
——程子华《建国后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手工业:分散落后的个体生产方式,无法适应国家发展需要。
北京的全聚德成立于1864年,是一个延续百年的家族企业,1952年春的一天,老板杨福来主动找到前门区委书记请求扶持经营,全聚德的困境反映到当时的北京市市长彭真那里,彭真说:全聚德是民族品牌,不能倒,政府可以给予支持。
——《筑梦路上1921-2016》
一、发展的瓶颈——城乡经济的忧思
资本家的困境
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经营困难,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
二、中共的答卷
——三大改造的实施
探究1:土地改革后,国家如何解决农民的困境?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
引导农民参加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
2.时间:
3.阶段:
1953——1956年
①农村互助组
土地私有、工具集中
互帮互助
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③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土地入股、工具归社
集体耕种、分配收益
生产资料 集体所有
村组生产队、按劳分配
4.目的:
通过互助合作,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土地入股
互助耕种
5.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农民私有制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
土地还家
一家一户
到 集体所有(公有制)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北京郊区的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完成农业生产合作化。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毛泽东对苏州昆山西宿乡实现合作化题写按语《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5年12月
苏州市雕刻工艺生产合作社成立
至1956年,苏州成立13个刺绣生产合作社
1956年杭州张小泉剪刀生产合作社成立。1957年有70余炉灶,上百名钳手。
个体手工业经济要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改造为集体所有制。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改造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帮助他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组织形式。
——朱德《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1953年12月4日)
1.改造形式:1953-1956年,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2.所有制变化:个体所有到集体所有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探究2:视频中红色资本家是谁?他是如何响应国家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
公私合营(1954年起)
第二条 由国家或者公私合营企业投资并由国家派干部,同资本家实行合营的工业企业,是公私合营工业企业。
第三条 合营企业中,社会主义成分居于领导地位,私人股份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第四条 合营企业应当遵守国家计划。
第九条 合营企业受公方领导。
——1954年9月2日《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一: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同工人阶级结成了同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资产阶级又承认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私人工商业采用没收和挤垮的办法,就会使国家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中国采用了和平的改造方式,即一方面是赎买私营企业,另一方面把资本家改造成劳动者。这是中国的一个创造。
——马立诚《1956年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
2.改造创举:
赎买政策,和平过渡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公私合营后)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苏州东山走出的绒线大王)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000多元....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当时毛泽东主席拿国家干部一级薪水,工资也只有500多元。而当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经过1年实习,转正后的工资为60元。
——吴基民《绒线大王恒源祥在公私合营前后》
北京 公私合营同仁堂药店(1954年)
北京 公私合营全聚德烤鸭(1952年起)
上海 公私合营冠生园糖果(1956年)
上海 公私合营永安公司百货(1956年)
天津 公私合营盛锡福帽厂(1956年)
山西 公私合营益源庆公记醋业(1954年)
广州 公私合营王老吉联合制药厂(1956年)
南京 公私合营南京糖果冷食厂马头牌冰棒(1956年)
苏州 公私合营苏州电气公司(1954年)
苏州 公私合营苏纶纺织染厂(1954年)
苏州 公私合营雷允上诵芬堂药店(1956年)
苏州 公私合营稻香村茶食糖果(1956年)
苏州 公私合营苏州鸿生火柴厂(1956年)
1956年1月底,全国所有的大城市和50多个中等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实现了公私合营。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1956年公私合营(资本家私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1956年
(三)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在荣毅仁陪同下视察上海公私合营申新棉纺九厂。
1956年1月15日,北京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代表北京市工商界同业向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报喜。
(公私合营)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乡村老农民
城乡手艺人
城市资本家
合作化运动
(1953-1956年)
公私合营 (1954-1956年)
三、国家的新生
——社会变革的到来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 经济 资本主义
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探究3:比较1952年和1956年国民经济成分占比变化,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材料一:
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1)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三、国家的新生——社会变革的到来
现象:
实质:
三大改造完成了所有制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1956年,国家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结论:
社会主义公有制比重
私有制比重
材料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样一个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开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搭建了一个极为有利社会制度平台,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张捷《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意义》
探究4:材料二认为三大改造完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国家的新生——社会变革的到来
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三次转变
拓展延伸
本课小结
城乡经济的忧思
三大改造的实施
社会变革的到来
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化运动【参加合作社】
(1953—1956年)
公私合营
(1954—1956年)
改造方式
创举:赎买政策,和平过渡
所有制变革
生产资料
私有制

社会主义
公有制转变
1.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56年底)
现代中国最深刻地社会变革
实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在1953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批示
一化
三改造
一五计划
(1953-1957)
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三大改造
(1953-1956)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提供工业化所需
原料、劳动力、资金等
(生产关系调整)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生产力发展)
建设与改造
同时并举
物质基础
前提条件
史学常识
唯物史观
1949年10月
1956年底
1.哪一历史阶段被称为过渡时期?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3.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关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