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老王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15:0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老 王
杨绛
1.扫除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4.思考课本预习问题:
预习提示:
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在老王眼中,杨绛又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杨绛和钱钟书
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1年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钟书结婚,这年夏季与钱钟书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业余从事创作。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长篇小说《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一家三口
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1997年3月4日逝世。
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钟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4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塌败 荒僻 取缔 伛 翳
骷髅 滞笨 愧怍 攥 绷
(tā)
(pì)
(dì)
(yǔ)
(yì)
(kūlóu)
(zhì)
(zuò)
(zuàn)
(bēng)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其实,普通人也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抵达某种人生的境界。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章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按下暂停键思考)
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4段,交代了我和老王的关系,多方面揭示了老王的生存状态。
第二部分:5—7段,回忆了与老王相处的三件往事。
第三部分:8—21段,老王临终前送来鸡蛋和香油。
第四部分:22段,作者表达对老王的感念和愧疚。
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细读课文,走近老王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可按下暂停键思考)
1.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老王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
2.“我”与老王是什么关系?
生活状况:苦
性格特点:善
老王的生活状况:苦
细读课文,走近老王
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活命”和“生活”有什么不同?在第一部分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老王这种活命的状态呢?
1.活命:维持生命。
2.①单干户——失群落伍的惶恐 ②没什么亲人
③只有一只眼 ④塌败的小屋
老王的生活状况:苦
细读课文,走近老王
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3.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受到侮辱和中伤)
(言外之意那不是他的家)
老王这种活命不仅仅体现在他物质上的贫瘠和困苦,也有精神上的孤独和恐惧。
这样窘迫、凄苦的一个老王,在和杨绛交往时是怎么做的呢?请看课文的第二、三部分。
细读课文,走近老王
细读课文,走近老王
老王的性格特点:善
1.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第5段)
2.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第6段)
3.他的好香油,他的大鸡蛋。(第8-16段)
送冰的往事——老实厚道
送钱钟书先生看病——善良仁义
送香油和鸡蛋——体贴顾客、知恩图报
老王是真心的把杨绛一家看作亲人和依靠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要在临终之前表达他的心意。
老王的生活状况:苦
细读课文,走近老王
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2.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3.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老王的性格特点:善
1.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2.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3.他的好香油,他的大鸡蛋。
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美好的品质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面对老王的善良和关照,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回馈的?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作思考。(可按下暂停键思考)
第1段:我照顾老王的生意经常坐他的车。
第3段:我女儿知道他有夜盲症,送他大瓶的鱼肝油。
第5、6段:老王再客气,我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第7段:我问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第14段: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我不让他白送。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我”与老王是什么关系?
老王 杨绛
雇佣 他蹬我坐 送冰 送默存
费减半 不收钱
朋友 送鱼肝油
照顾生意 愿意 一定给
亲人 送香油和鸡蛋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背景材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
1971年,钱钟书夫妇的女婿王德一,因不愿意去诬陷别人,上吊自杀。
1972年,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浪生活。
杨绛是个幸运的人吗?当时,他们一家的生活状况又是如何的呢?
我们读懂老王了吗?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那么,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浏览第三部分,详写老王为我送鸡蛋和香油的片段。看看老王当时的状态,以及他的来意。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那么,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 杨绛
车费减半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我一定要给钱
“我不是要钱。” 不过你既然自己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钱”贯穿在我与老王交往的始终。
两个善良的人都在用钱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可是杨绛竟然不知老王的心思。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与老王一生的辛劳相比,作者认为他们夫妇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算得上是幸运的人,因而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她感到愧怍。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应愧怍的仅仅是作者吗?作者想通过文章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呼吁我们:
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
同学们,其实善良和关心有时并不一定是用钱来衡量,一份尊重,一份关心,一份精神的安慰可能更加重要。
总结与拓展
在我们的社会,文学创作毋需鼓吹嚣张、毋需宣张残忍、毋需吹捧权势,而要同情弱者、关注底层、表达人性的善良与关爱。
——杨绛
总结与拓展
乞丐
屠格涅夫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档住了我。
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
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
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颤动着。
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
“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
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那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
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