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必修1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一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标分析
1.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2.学习要求:关注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通过对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分别与氧气、水、酸、碱、盐等物质的反应情况,了解其共性与个性。
(二)教材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节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本节内容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讲述看似零散,但是其中隐含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析比较、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物质(金属)的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三)学生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和高中《化学1》第一、二章的学习,学生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和某些盐溶液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及分组实验经验可能不足,需给予指导。
(四)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初中有关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共性知识。
2.运用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钠和铝的性质的强弱。
3.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如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4.借助分类的观点,加深对物质类别、化学反应及其本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的能力。
2. 通过小组交流和科学探究实验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3.通过学生实验,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并体验类比和对比两种学习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和操作技能。
3.在分组实验中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倾听他人、采纳他人合理意见。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钠与非金属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
2.金属钠和金属铝的与氧气反应性质的对比
教学难点
1.金属钠和金属铝的性质比较
2.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六)教学策略
(1)结合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生活中常识常透视出许多知识,通过总结和归纳可以将其系统化
(2)复习初中化学中金属的知识,以衔接高中化学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考与交流,回顾初中化学金属的相关知识,为钠、铝与氧气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学生动手书写,观察学生的化学用语掌握情况
(3)充分利用实验法,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本节涉及四个实验,但是实验所需要的仪器简单、操作简单无危险性,现象明显,所以在可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这样可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4)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点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感情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阅读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去启发学生思考并获取知识;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盲目性
(七)教学准备
金属钠、铝片、小刀、镊子、玻片、滤纸、酒精灯、泥三角、铁三角、坩埚、坩埚钳、火柴、砂纸、(全班学生按6人一组分组)、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二、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
景
导
入
复
习
归
纳
实
验
探
究
小
结
布
置
作
业
【播放视频】视频:“辽宁舰”服役后首次离港出海
问:航空母舰外壳主要采用了哪一类型的材料?
【引入】第三章的学习,并板书
同学们对金属并不陌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铁,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不同的金属,金属具有哪些性质呢,不同的金属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金属世界
【图片展示】
【质疑】
我们看到从古至今金属遍布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人类开始使用不同金属时其年代不同,那么开始使用金属的年代与金属的性质有什么规律吗?为什么呢
阅读教材 思考
【板书】
Cu Fe Al
还原性 增强
现在我来研究一种新的物质-------金属钠
该如何研究呢?
【归纳】
研究物质的一般规律:从两个方面一是共性,另一方面为该物质具有的特殊的性质即为个性
【质疑】
钠属于哪类物质?
金属钠和铜、铁、铝属于同一类物质,具有金属的通性,金属的通性包括金属的物理通性和化学通性
金属的物理通性有哪些呢
金属具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思考与交流】
1.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反应?
2.观察书中p46图片,分析这些反应及特点,写出化学方程式,指出这类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
总结金属的化学通性即金属都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质疑
钠和这些金属比较还原性如何呢
【板书】
钠比铝活泼
你们根据什么判断?
如果用结构来判断呢?
结构决定性质
我们比较一下铝与钠的原子结构
3.画出Na、Mg、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关系?
请比较Na和Al的性质的差别?
下面同学们做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探究实验1】金属钠与铝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
质疑:假设金属钠的还原性强于铝,推测将有什么现象呢,得出什么结论
巡回检查、指点学生的实验操作
质疑:你看什么现象,和你预想的现象相符吗?
归纳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钠比铝活泼
【探究实验2】
金属钠与铝在加热下与氧气的反应
质疑:推测可能有哪些现象呢?会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现象,得出结论
【过渡】以上实验现象还有哪些不同,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
【演示实验1】金属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
质疑
产物一样吗?反应的剧烈程度相同吗?反应的快慢一样吗?反应的现象相同吗?
【对比实验2】金属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现象
得出结论
在反应物相同时由于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不同,反应的快慢不同,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小结】通过史实阅读以及我们掌握的知识得出铜、铁、铝的还原性依次增强,按照这个规律推出金属钠的金属性比金属铝更活泼,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我们从原子结构的方面分析、判断;另一方面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假设,得出共同的结论----钠比铝活泼,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知识,所以这节课我们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知识主线,另外一条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主线
所以这节课不仅仅要掌握金属钠的性质,还要掌握研究钠的方法和探究问题的过程
【布置作业】
1.钠在燃烧后,在生成的淡黄色的固体周围有黑色物质出现,黑色物质是什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测。
学生观看、倾听、联想
观察图片,
思考、讨论:
金属活动性越弱,使用年代越早;金属活动性越强,使用年代就越晚
金属活动性越强就越容易发生反应,也就越难被还原出来。
讨论、
思考问题
首先分析该物质属于哪类物质去研究
回答
思考得出结论:
和铜、铁同属于金属单质
回答
金属的物理通性具体有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思考
回答
大多数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反应如镁条燃烧、铁丝的燃烧,活泼金属与酸
与盐等反应
交流
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
分别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钠比铝活泼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写出相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比较
回答:金属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表现还原性作还原剂
得出结论:
金属钠比铝更易失去电子
钠将会比铝反应更剧烈
小组内学生实验、
回答所做实验的实验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金属钠更容易发生反应、反应更快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
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观察、对比
对比分析
体会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观察、思考
结论:产物不同、反应现象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思考、理解
思考 理解 体会
学会从化学角度去看问题,关注科技发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
受金属在生产、生活及国防中的用途
提高学生的阅读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复习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金属铜、铁、铝活动性顺序
指导学生学习研究物质的一般规律
归类法
钠属于金属具有金属的通性
引导学生总结金属具有的共同的化学性质
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明确金属还原性的强弱的原因是失去电子的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失去电子数目的多少
理解金属表现金属还原性强弱的特征为反应越容易,反应越剧烈
体会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体会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体会本节的知识主线络和方法与过程
渗透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
学以致用
巩固
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板 书 设 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1.钠与氧气的反应
常温下 4Na + O2 ==== 2Na2O白色固体
加热 2Na + O2 Δ Na2O2 淡黄色固体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与空气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氧化物
2、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点燃 2Al2O3
3.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规律
Cu Fe Al Na 比Al的性质活泼
推理
分析、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验证
结论
知识
课件14张PPT。金属的化学性质荆门市龙泉中学曾垚商代后期的青铜制品司母戊鼎东汉晚期的青铜器 马踏飞燕铁合金铜银金读书 阅 读 事 实分析事实、发现规律探 究 本 质研究物质的性质---- 共性:
个性:同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的性质个别事物具有的独特的性质钠(Na)思考与交流1、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 化学反应?2、观察P46的一组图片,分析这些反应及其特点,写出化学方程式。3、画出Na、A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什么联系?请比较Na 和Al的性质的差别?(A)(B)(C)(D)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探究实验1:金属钠与铝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
Na比Al更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Na比Al的金属性强金属钠的取用镊子取放滤纸吸干表面皿上切割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实验3-1探究实验2:
探究金属钠与铝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
Na比Al更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Na比Al的金属性强对比实验3:
金属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在不同条件时的反应现象常温下保存在煤油中,很软,切口处:光亮、银白色,缓慢变暗,呈灰白色。久置最后变成白色粉末熔化 ,剧烈的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4 Na+O2==2Na2O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现象不同,反应快慢不同,反应产物不同对比实验4:
金 属 铝 与 氧 气 在 不 同 条 件 时 的 反应现象
常温下的铝箔没有太大的变化,表面被一层光亮的氧化膜包裹铝箔发红熔化,变暗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象被一层膜包裹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现象不同,反应快慢不同,反应产物不同
1.钠在燃烧后,在生成的淡黄色的固体周围有黑色物质出现,黑色物质是什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