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实验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选择题和材料问答题两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问答题请注意书写、答题用语,做到序号化、条理化、规范化。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2、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3、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主要是因为蒸汽机( )
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
B.使工厂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和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4、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5、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对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A.巴黎公社 B.俄国十月革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6、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④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把中华人的活动历史,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事实越来越多并且有文物炎症但文字流传较少的“半信史时代”和有文字可查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按其划分法,“半信史时代”应指
A、黄帝时代 B、尧舜禹时代 C、夏商周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8、尼克松曾感叹:“我有幸在北京逗留了一个星期,这也是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他所说的“改变世界”当指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被国际社会孤立 B.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终结 C.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进而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 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9、《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注】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 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
10、《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间时发生 C.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D.电力的广泛使用
11、(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②在乡村出现定期的集市
③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④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如图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阶级成份是
A.地主 B.资本家 C.工人 D.农民
13、关于鸦片战争的记述,中英两国表述不同。中国历史学家认为:“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而英国历史学家则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解决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4、下面是一张义和团的告示:"若辈洋人,借通商与传教以掠夺国人之土地、粮食与衣服,不仅污蔑我们的圣教,尚以鸦片毒害我们,以淫邪污辱我们。自道光以来,夺取我们的土地,骗取我们的金钱;蚕食我们的子女如食物,筑我们的债台如高山;焚烧我们的宫殿,消灭我们的属国;占据上海,蹂躏台湾,强迫开放胶州,而现在又想来瓜分中国。"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具有宗教战争的性质 B.是民族意识觉醒的结果 C.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D.因八国联军侵华而起
15、在古希腊文中,“民主政治”一词由“人民”和“统治”复合而来。这说明,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强调
A、公民的广泛参与和直接管理B、公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民事案件均由陪审法庭判决D、全体居民均享有民主权利
16、有人认为:英国的“光荣革命”既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指的是
A、国王由此失去了国家的一切权力 B、议会由此获得了限制王权的权力
C、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国王由此成为了“统而不治”的虚君
17、美国总统威尔逊本是国联的发起人和积极的鼓吹者,但是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这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是
A、分权制衡原则B、民主原则C、联邦制原则D、中央集权原则
18、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B、“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C、“悲惨的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19、“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运动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0、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指出:“这个宪法以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又是《共同纲领》的发展。”这说明《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
①对社会性质的界定 ②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 ③关于国家主权所属的界定 ④制定背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21、欧共体宣称要“建设欧洲人的欧洲”,对外“用一个声音讲话”。这表明该组织
A、准备统一欧洲的语言 B、严重损害了各成员国的主权
C、谋求欧洲的安全、独立和发展 D、各成员国团结一致,亲密无间
22、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建交高潮。与这三次高潮成因相对应的选项是
A、中苏建交 尼克松访华 两极格局的崩溃
B、日内瓦会议 万隆会议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C、不结盟运动兴起 中国重返联合国 中国加入WTO
D、国家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改造 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与包围 国家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
23、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列宁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24、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
A、美国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
25、下面是英、美、德、中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曲线示意图。图中ABCD四条线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中、美、英、德 B、中、英、德、美 C、英、德、中、美 D、中、英、美、德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材料一: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6分)
(3)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2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之。” ——《东华录》(清)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们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权利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英)
材料三
①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②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③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④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权利法案》(1689年)(英)
请回答:(12分)
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的不同之处。(2分)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2分)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所带来的不同影响。(4分)
(4)材料三约束了国王的什么权力?体现了什么原则?本质上反映了什么?(4分)
28、(25分)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比照
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方思想文化碰撞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2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博山区实验中学高三12月份历史学科测试题答案
26、
(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
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造;人民的辛勤劳动。
(5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2)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6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3)保证政府赋税来源。(2分,言之成理即可。)
27、答案:(12分)
(1)不同: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认为权力来自人民,反抗强暴统治是上帝赋予人民的权利。(2分)
(2)不同特点: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
(3)不同影响: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集中人民的智慧,减少决策失误,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强国。(4分)
(4) 约束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还有不得干扰议会,保障议会的言论.选举的自由权力.体现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本质反映了法律至上.(4分)
28、
(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2分)
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3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6分)
(4)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