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第一讲 逻辑基本知识
【课堂活动一】
【活动目的】
建立逻辑意识,明确学习逻辑的意义。
【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逻辑
“逻辑”一词有多个含义,这里我们要学习的“逻辑”指的是“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思维形式的结构。
人们的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其呈现形式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这构成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
事实上,我们曾用过这些知识,但未必意识到它们属于逻辑的范围。
二、“逻辑的力量”表现在哪里
中学生学习并掌握这门科学知识有很多好处。首先,学习形式逻辑,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使我们说话、写文章有条理;其次,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学会推理、善于推理;第三,有助于我们提高论证能力,使我们学会说理、善于说理,发现并驳斥谬误。
【课堂活动二】
【活动目的】
理解“概念”,避免“概念”运用的逻辑错误。
【活动设计】
一、概念的内涵及特征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语,但并不是所有词语都能表达概念。
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含义,指概念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对象,指具有此概念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范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变关系:内涵越少,外延越大;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如“人”是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其外延就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给“人”这个概念增加内涵,使“人”这个概念变成“古人”,那么,其外延范围就小多了。
二、概念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概念可分成不同的种类:
根据外延数量的不同,概念可以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指反映某一个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只有一个,如:“中国”“鲁迅”;普遍概念是指反映某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有两个以上,如:“国家”“学生”。
根据是否反映集合体,概念又可以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指反映事物集合体的概念,如:“森林”“人类”“班委会”等;而“树”“人”“班委会委员”则是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是否具有某种属性,概念又可以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如“有权”“成年人”“相同”是正概念,“无权”“未成年人”“不相同”是负概念。
三、概念间的关系
1.全同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但内涵却不完全相同。例如,概念a“济南市”和概念b“山东省省会”即为全同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的概念a和概念b,它们的外延完全重合,但它们的内涵不同。
2.属种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例如,“学生”与“中学生”,“武器”与“机枪”“大炮”即为属种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表示外延大的概念,b表示外延小的概念,而且a包含了b。
3.种属关系
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之中,例如,“中学生”与“学生”,“语文教材”和“教材”即为种属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表示外延小的概念,b表示外延大的概念,而且所有的a都包含在b之中。
▲具有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如果并列使用,就会出现逻辑病句。
4.交叉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例如,“学生”和“共青团员”,“学生”中有一部分人是共青团员,有一部分人不是共青团员;“共青团员”中有一部分人是学生,有一部分人不是学生。它们的外延部分重合,属于交叉关系。再如“教师”与“先进工作者”也是交叉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b两个概念部分重合。
▲交叉关系的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如果并列使用,往往就会出现逻辑病句。
5.全异关系
两个概念的外延各是各的,没有重合的部分。例如,“鸟”与“兽”,“正义”与“非正义”,“教师”与“学生”等都是全异关系。图示如下:
图中a、b表示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各不相同。
全异关系又有两种情形。
(1)矛盾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矛盾关系的概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国家”,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国家”这个属概念的外延。
图中的c表示属概念,a、b表示包含于c中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相同的地方,而且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
(2)反对关系: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概念就是反对关系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国家”,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国家”这个属概念的外延,因为世界上还有一些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的国家。
图中的c表示属概念,a、b表示包含于c中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外延没有相同的地方,而且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的概念是不排中的,矛盾关系的概念是排中的。所谓排中,就是排除第三者。
四、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定义又称“下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揭示出这个概念的内涵,使它同相邻近的概念区别开来。用公式表示如下: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例如,给“商品”下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个定义中,“商品”是被定义概念,“用来交换”是种差(种概念之间的本质差别),“劳动产品”是邻近的属概念。
下定义必须遵守的规则:(1)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3)定义必须用肯定的语句形式;(4)定义必须清楚确切,不能使用比喻,不能含糊不清。
2.划分(分类)
划分就是以事物一定的属性作标准,把一个属概念的外延分成若干个种概念,用来明确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例如,“人”根据国籍的不同,可以分为“中国人和外国人”,“人”称为母项,“中国人”“外国人”称为子项,而“国籍”就是分类的根据(标准)。
划分也必须遵守一些规则:(1)子项外延的总和必须与母项外延相等;(2)每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否则就会犯“混淆根据”的逻辑错误;(3)划分后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即各子项的关系不能是交叉关系或相互包含的关系。
【练习巩固】
一、下列各句括号内的内容说明的是画横线概念的内涵还是外延?
1.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六大学科。
答:
2.纺织品就是(用各种纤维做原料,经过纺织加工而成的产品)。纺织品中以棉纤维做原料的称为(棉纺织品),以麻纤维做原料的称为(麻纺织品),以羊毛之类做原料的称为(毛纺织品),以蚕丝做原料的称为(丝纺织品),这些纺织品统称为(天然纤维纺织品)。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多种以化学纤维做原料的(化学纤维纺织品),例如,(人造棉、锦纶、涤纶、维纶)等等。
答:
3.所谓领导,就是(领导者带领、引导下属实现一定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乃是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职能。领导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领导活动也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领导的性质,可以分为(党的领导、政府领导、专业领导、学术领导)等。
答:
答案:1.前一个括号说明的是“基础科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后一个括号说明的是“基础科学”的外延。2.第一个括号说明的是“纺织品”这个概念的内涵;后面七个括号说明的都是“纺织品”的外延。3.第一个括号说明的是“领导”这个概念的内涵;第二个括号说明的是“领导”这个概念的外延。
二、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
1.文学作品 抒情诗____________
2.有线广播 无线广播____________
3.革命者 反动分子____________
4.概念 判断____________
5.西藏高原 世界屋脊____________
6.教师 文艺理论家____________
答案:1.属种关系 2.矛盾关系 3.反对关系 4.反对关系 5.全同关系 6.交叉关系
三、下列语句作为定义都是错误的,请指出它们各违反了下定义的哪条规则。
1.所谓生命就是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进行的新陈代谢。
答:
2.生产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
3.凡是看机会而采取行动的人叫作机会主义者。
答:
4.资本家是靠开工厂榨取剩余价值为生的人。
答:
5.所谓大国,就是比小国领土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所谓小国,就是比大国领土较小、人口较少的国家。
答:
6.所谓心理学就是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答:
答案:1.“塑造出来的模式化”含混不清,令人费解,违反了“定义必须清楚确切”的规则。2.违反了“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的规则,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一定都是生产关系。3.违反了“定义概念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的规则,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4.违反了“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的规则,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5.违反了“定义概念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的规则,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这里下定义者先用“小国”来定义什么叫“大国”,然后又用“大国”来定义什么叫“小国”,这样一来,“大国”与“小国”就互相定义了。6.违反了“定义概念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概念”的规则,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
四、下列分类为什么不正确?
1.生物可分为动物和植物。
答:
2.资本家可分为产业资本家、手工业资本家、大资本家、中小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等。
答:
3.燃料工业是指开采煤炭、石油、油页岩和可燃气体并对它们进行加工的工业部门。燃料工业可分为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太阳能利用工业、原子能工业,以及天然气的加工工业等。
答:
4.市场可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村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商品市场等。
答:
答案:1.违反了“子项外延的总和必须与母项外延相等”的规则,犯了“划分不全”的错误。因为这里缺少子项“微生物”。2.违反了“每次分类根据必须同一”和“各子项的外延必须互相排斥”的规则,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错误。3.违反了“子项外延的总和必须与母项外延相等”的规则,犯了“多出子项”的错误。因为太阳能利用工业、原子能工业不是“燃料工业”的子项。4.犯了“混淆根据”和“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课堂活动三】
【活动目的】
掌握“判断”的简单知识,识别判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
【活动设计】
一、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1)判断必须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一般用陈述句、反问句表达。
(2)判断都有真假。所谓“真假”,即一个判断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二、判断的种类
按照繁简的不同,判断可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按照是否带模态词,判断又可以分为模态判断(带“必然”“可能”等模态词)和非模态判断(不带模态词)。
判断
1.简单判断
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中不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分为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1)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又称直言判断。
性质判断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主项表示所断定的对象;谓项表示所断定的性质;联项表示肯定或否定;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的数量或范围,全称量项用“所有的”表示,特称量项用“有的(或有些)”表示。性质判断的命题形式中,主项和谓项分别用词项变项S和P表示。量项和联项仍用自然语言表示。
根据量项和联项的不同结合,性质判断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①单称肯定判断。它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标准形式为:S是P。
②单称否定判断。它是断定某一个别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那个人不是我校的教师。”标准形式为:S不是P。
③特称肯定判断。它是断定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有的同学是团员。”标准形式为:有的S是P。
④特称否定判断。它是断定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有的学生不是运动员。”标准形式为:有的S不是P。
⑤全称肯定判断。它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能导电的。”标准形式为:所有的S都是P。
⑥全称否定判断。它是断定一类对象的全部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例如:“所有的鲸都不是鱼。”标准形式为:所有S都不是P。
上述六种性质判断对主项、谓项都有所断定。如果在一个判断中对它的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了断定,那么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如果没有对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作断定,那么这个判断的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如:“凡金属都是能导电的。”这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由于它的主项(“金属”)的外延被全部断定,因而主项(“金属”)是周延的;谓项(“导电的”)的外延没有被全部断定,因而是不周延的。
性质判断项的周延情况如下:
判断种类 主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 不周延 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 不周延 周延
(2)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2.复合判断
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有其他判断的判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组成,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作支判断,支判断通过“联结词”联结,不同的联结词显示不同的逻辑性质。一个复合判断的真假是由其支判断的真假来确定的。
(1)联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逻辑形式是:p并且q。组成联言判断的几个支判断之间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情况。
(2)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种可能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判断,分相容的选言判断和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两种。相容的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个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为真且可以同真的选言判断,逻辑形式为:p或者q。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就是断定几个选言支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的选言判断,其逻辑特征就在于其选言支之间的关系相互排斥,彼此不相容,不可同真,逻辑形式为:要么p,要么q。
(3)假言判断:就是断定某一事物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个事物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假言判断有三种: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形式逻辑主要涉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三种条件关系。
充分条件:设定p和q分别为两个事物情况,如果有p,就必然有q,而没有p,是否有q不能确定,这样,p就是q的充分条件。概括表述为:“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
必要条件:设定p和q分别为两个事物情况,如果没有p,就必然没有q,而有p,却未必有q,这样,p就是q的必要条件。概括表述为:“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
充分必要条件:设定p和q分别为两个事物情况,如果有p,必然有q,如果没有p,必然没有q,这样,p就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概括表述为:“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
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充分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逻辑形式是:如果p,那么q,其中p、q分别称作“前件”和“后件”,“如果……那么……”表示联结词,联结词还可以是“如果……则……”“有……就……”“一旦……就……”“假若……就……”“哪里……哪里就……”等。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是由其前件和后件的真假来确定的。
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逻辑形式:只有p,才q,其中p、q分别称作“前件”和“后件”,“只有……才……”表示联结词,联结词还有:“除非……不……”“除非……才……”“不……不……”“没有……没有……”等。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是由其前件和后件的真假来确定的。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断定事物情况之间具有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逻辑形式:p当且仅当q,其中p、q分别称作“前件”和“后件”,“当且仅当”表示联结词,联结词还有“如果……那么……并且只有……才……”等。一个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是由其前件和后件的真假来确定的。
(4)负判断:就是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又叫判断的否定。逻辑形式:并非p。其中,p是判断支,“并非”表示联结词。
【练习巩固】
一、下列性质判断属于哪种类型?
1.《风波》是鲁迅写的小说。____________
2.有的花不是红的。____________
3.自然科学不是上层建筑。____________
4.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____________
5.银川不是多雨多雾的城市。____________
6.有的教师是模范教师。____________
答案:1.单称肯定判断 2.特称否定判断 3.全称否定判断 4.全称肯定判断 5.单称否定判断 6.特称肯定判断
二、下列判断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的以权谋私的行为是不正之风。
答:
2.难道能够否认我们的工作没有取得很大的成绩吗?
答:
3.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那么,甲必定不是丙的父亲。
答:
4.甲认识乙,乙认识丙,那么甲肯定认识丙。
答:
5.贺兰县夏粮增产一亿多公斤。
答:
答案:1.不正确。这是一个特称判断,不符合实际情况。“以权谋私”都是“不正之风”,这两个概念是种属关系。因此,这句话应该用全称判断表达,即“所有以权谋私的行为都是不正之风”。2.不正确。词句表达否定的意思,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因多用了一个否定词,结果意思相反了。3.正确。4.不正确。这是一个关系判断,甲可能认识丙,也可能不认识丙。5.不正确。这是一个关系判断,逻辑含义不明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贺兰县夏粮产量今年比去年增产一亿多公斤。
三、下列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的复合判断?是否正确?
1.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
答:
2.鲸鱼是鱼,并且不是哺乳动物。
答:
3.是非一定要辨清,原则也不能让步,但为的是探求真理。
答:
4.不是武松打死老虎,就是老虎咬死武松。
答:
5.这本书或者是散文集,或者是文学作品。
答:
6.如果没有云,就不能下雨。
答:
7.读书一多,所思所行就会脱离现实。
答:
8.只有酗酒,才损害身体健康。
答:
9.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众,失去了群众的信任,那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答:
10.喜鹊叫,喜事到;乌鸦叫,祸事来。
答:
答案:1.联言判断,正确。2.联言判断,不正确,两个支判断都是错误的。3.联言判断,不正确,第三个支判断与前两个是目的关系,应删去“但”。4.选言判断,正确。5.选言判断,不正确,“散文集”和“文学作品”是种属关系,选言支之间不能相互包含。6.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正确。7.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不正确,前件与后件没有必然联系,是强加上去的。8.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不正确,应是充分条件。9.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正确。10.包含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但两个判断的前件与后件不存在必然联系,从逻辑上讲,整个假言判断本身是虚假的。
四、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一)
一次,俄国著名文学家赫尔岑,被邀请去听家庭音乐会。音乐会开始不久,他就感到厌烦,竟两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女主人对他的举动感到不解,便问他:“先生,难道您不喜欢这些流行乐曲吗?”赫尔岑说:“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很不服气,大声嚷道:“不高尚的东西怎能流行呢?”
1.赫尔岑和女主人的对答使用了反问句,里面都包含了一个性质判断,请将两人对答中隐含的判断写出来,并说明是哪种类型的性质判断。
答:
答案:赫尔岑的话隐含一个特称否定判断:“有的流行的东西不是高尚的”。女主人的话隐含一个全称肯定判断:“所有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这两个判断是相互矛盾的,其中必有一假。赫尔岑所表达的判断是真判断,女主人所表达的判断是假判断。
(二)
古时候,有个人拿着一根细而长的竹竿要进城去。他来到城门口,立起竹竿,因城门太矮,进不去;然后他横着竹竿, 城门太窄,还是进不去。没有办法可想,只好放下竹竿站在城门口抽烟。
城里的县官听说有这等事,感到十分惊诧:“真是笨蛋!把竹竿截成几段不就可以拿进城来了吗?”
2.故事中的持竿人和县官在做出判断方面犯了什么错误?
答:
答案:他们都犯了选言支不穷尽的错误。除了上面三个选言支之外,还有一个选言支,即让竹竿垂直于城门,顺着拿竹竿进城。而这个被遗漏掉的选言支恰恰是唯一真实的选言支,因为第一和第二个选言支会使长竹竿进不了城,第三个选言支更荒唐了,把长竹竿截成几段,那长竹竿本身就不存在了。
(三)
东汉班超奉命率部下36人出使西域,到了鄯善。鄯善部族的王爷起初对班超非常敬重,过了几天,忽然冷淡起来了。班超一了解,原来是北匈奴密派使者,暗中破坏。班超召集部下说:“现在咱们的处境非常危险。北匈奴使者才到几天,鄯善王爷就对我们这样冷淡,如果他们交易成功,把我们出卖,那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办?”部下说:“现在处于危亡之际,你说咋办就咋办!”班超激动地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为今之计,只有连夜袭击北匈奴使者住处。”他们顺风放起火,连杀带烧,把北匈奴使者完全消灭了。鄯善王爷很惊慌,表示不再和北匈奴来往,请求归顺东汉。
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即源于此故事。
3.请问:班超说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判断?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
答案:班超说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入虎穴”是“得虎子”的必要条件,即:不入虎穴,肯定得不到虎子;入了虎穴,也不一定得到虎子,可能某个虎穴根本就没有虎子,也可能某个虎穴的虎子出去了。“不……不”是联结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