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 第9课:声音的产生
课 时 共计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2.知道物体的振动消失声音也会停止。3.了解自然界的动物有不同的发声方法。过程与方法:1.会动手制作声音,并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发现发声的原因。2.会用不同的方法使同一物体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操作中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猜测并进行验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难点: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 学 准 备 教师材料:课件、钹、音叉、小鼓。学生材料:钢尺、皮筋、塑料袋、塑料瓶,小乐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批 注
一、音频导入,揭示主题1.提问: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声音,请大家仔细聆听,你能听出这些是什么声音吗?音频播放几种声音:闹钟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狗叫声、打雷声。2.提问:这是什么声音?这个声音表达了什么意思? 闹钟声——起床时间到了 上课铃声——该上课了 汽车喇叭声——有汽车来了,注意安全 狗叫声——有陌生人来了 打雷声——要下雨了小结:看来,每一种声音都可以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板书“声音”)二、初步操作,引出研究内容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多媒体展示塑料袋)提问: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充满气的塑料袋,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让它发出声音吗?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多媒体展示:搓、揉、弹、甩、拍等方法。2.谈话:那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吧?学生领取塑料袋(每两人一个)。3.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4.提问:谁可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让这个塑料袋发出声音的? 学生展示并汇报。5.谈话:其实除了这些方法,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塑料袋发出更大的声音,是怎样做呢?(弄爆) 教师演示弄爆塑料袋。(此环节可根据学生活动相机展开)6.谈话:刚才通过同学们的活动,我们发现:同样的一个塑料袋,通过不同的方式都可以让它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不同的发声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补充完整课题)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多媒体出示:钢尺、皮筋。2.谈话:你可以用那些方法使这两样物体发出声音?学生汇报。3.谈话:使这两种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很多,那么今天呢,我们就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发出声音。教师讲解发声方法,钢尺:把一段摁在桌边,用手拨另一端;皮筋:用两指绷紧皮筋,用手拨皮筋。4.小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消失,声音就会消失。四、拓展了解,激发兴趣1.提问:自然界的动物有哪些发出声音的方法呢?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发声方法。 蚊子,响尾蛇、鸟类、蟋蟀等等
板 书 设 计:第9课:声音的产生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