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 第10课:声音的转播
课 时 共计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知道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3.认识耳朵的构造,了解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过程与方法:1.对比观察,解释实验现象,并能总结概括结论。2. 分组观察纸屏振动实验,在描述现象中建立“因果关系”,类比认识鼓膜的振动。3.联系生活,制作“土电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3.认识到耳朵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难点:解释纸屏振动实验的现象,理解鼓膜的振动。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 学 准 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真空抽气装置、手机、防水袋、水槽、水、小鼓、鼓锤、纸屏、塑料泡沫小球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批 注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师:上课铃响了,校园里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并走向教室,这说明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铃声能穿过空气从四面八方传进我们的耳朵。3.师: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声音的传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传播》。4.板书课题。二、探究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一)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1.师:如果没有了空气,铃声还能不能传播呢?2.学生思考并猜想。3.师:我们来通过这些实验材料验证一下。4.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在抽气盘上,然后用钟罩罩住音乐盒用真空机抽出钟罩内空气,使得手机处于真空状态。5.师:你们认为在抽真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6.生:声音可能会逐渐变小,最后消失。7.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8. 生根据现象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二)声音在水中的传播1.过渡:那声音在水中能不能传播呢?咱们也来验证一下。2. 简要介绍实验材料,并说明:把播放着音乐的手机放入水中。4. 师:大家预测一下,放进水中后还能听见音乐吗?5. 生预测:能/不能。6.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7.生据现象得出: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三)声音在桌面的传播1.过渡:那声音在固体中又能不能传播呢?我们借助教室里最常见的固体——桌子来探究一下。2.简要说明实验方法:让几个同学分别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不同位置(表面、侧面和桌脚)上,听一听桌面的敲击声。3.请三位学生上来共同完成实验探究,并谈谈自己的发现。4.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四)归纳概括1.师:在刚才的三个实验探究中,声音无论在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它都只朝着一个特定的方向传播吗?2.生:不是,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3.归纳概括: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不同方向传播。三、分组实验,类比认识1.师:声音通过各种物体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耳朵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2.生猜测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3.师总结:所以声音在耳朵里的传递路径是: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4.视频播放:我们怎样听见声音的,更形象直观建立联系。四、拓展运用,做“土电话”1.过渡:其实为了更好的研究声音的传播,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小发明,而“土电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师想让大家都做一个会动手的小科学家,所以接下来我们每个人都来学一学:如何做一个“土电话”。2.课件展示“土电话”的制作方法,并相应演示。
板 书 设 计:第10课:声音的转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同方向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