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02 22:0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
课 题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 单元总结
课 时 共计2课时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2.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4.通过讨论分析,知道土壤对动植物以及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2.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 3.能够制作肥料袋。能够坚持长期观察,并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4.通过观察、比较水土流失实验现象,发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3.能够在好奇心地驱使下,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知道水土流失和有无植被有关。难点: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制作肥料袋并连续5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根据材料公平地设计水土流失实验步骤。
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法制教育渗透点
教 学 准 备 PPT课件、视频。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批 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朗读小诗《研究土壤》 2.简要回顾本单元课题。 联系实际 二、复习要点 1.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2.《土壤的类型》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第二部分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3个部分:(1)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2)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三不物质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3.《肥沃的土壤》。对植物而言,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如何形成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4.《保护土壤》这一课是苏教版新教材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内容。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情况,并且知道有无植被会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分析讨论土壤和自然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的两种不同影响,引发保护土壤的意识。三、单元总结第二课时四、进行第二单元测试
板 书 设 计: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6.沙漠中的植物7.水中的植物8.石头上的植物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