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教材分析】
1.单元任务简析:
本单元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讲述的是辽宋夏金元的历史,起于960年,止于1368年。这是我国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国家统一的历史时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宋、辽、夏、金多政权并立,到蒙古族建立元朝最终完成全国统一。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需深入了解宋元时期的发展情况,知晓经济发展的新高度,体会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2.本课教材简析: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主要讲述了北宋的建立、统一及政权巩固。教材中主要分为两个子目的内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是本课的核心,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国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北宋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北宋统治者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建立了一个新兴的封建王朝。宋太祖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宋朝统治者所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措施,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科技文化的繁荣。但与此同时,这些措施也带来了很多弊病,使宋朝呈现出繁盛中蕴含贫弱的矛盾局面。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对历史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本节课他们需要通过学习,了解北宋的建立及统治者所采取的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北宋统治者实施这些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对他们来说,这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内容属于政治史,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理解较难。历史上有关于宋太祖有较多故事,如“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等,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陈桥驿兵变][多媒体展示赵匡胤像]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新课讲授
目录:
01北宋的建立 —— 草根篡位的套路
0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守内虚外的妄想
03重文轻武的时代 —— 武皇忌武的绝唱
04王安石变法 —— 超越时代的悲歌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草根篡位的套路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2.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请同学们思考,宋建立后采取何种方针来统一的,结果如何?
提示:先南后北的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目标导学二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守内虚外的妄想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教师提问:宋太祖杯为什么要酒释兵权?
提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教学过渡: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控制了禁军将领的掌兵权外,他还采取哪些措施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答案提示:
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作用。
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在地方,在地方,派文臣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牵制知州权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财政方面-----制钱谷:在地方,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转运使;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4)司法方面----归中央:在地方,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
3.这些措施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4.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答案提示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目标导学三 重文轻武的时代——武皇忌武的绝唱
教学过渡:想一想,五代十国时期是武将执政,北宋时什么身份的人地位较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 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举录取人数少。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 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目标导学四 王安石变法——超越时代的悲歌
阅读课文P31-32,结合下列材料,思考下列问题并做好标记:
材料1:宁、元丰(宋神宗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
——《宋史》
材料2:北宋熙宁年间,在王安石支持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拓地2000余里, 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时间?目的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作用?结果
答案提示:
1)变法背景:北宋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屡战屡败;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变法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变法内容
募役法——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清账土地纳税,打击官僚地主
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生产
保甲法——兵农合一,有利于生产和战斗
4)变法结果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课后探究】:北宋时边患严重,故北宋政府不得不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另一方面,北宋统治者为了抑制武将专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的这种状况,给我们今天国家在制定国策上有何启示?
三、课堂总结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王安石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发。因为本课采用了在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