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课件(共21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11:19:0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学习难点】
1、 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复习检查】
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有哪些?
时间在岩石上留下了哪些“脚印”?这些“脚印”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岩石经受着哪些方面来的“攻击”?从“石烂”到“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文章开头介绍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课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举例说明。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课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按要求赏析下面加点的词:
(1)“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2)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的表达作用?
语段阅读: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扩展延伸】
令人神往的4D打印
①现在3D打印已被人们广为熟知。3D打印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电脑上创建一个文件,设计出被打印物品的三维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将3D打印机连到电脑上,由电脑指挥3D打印机把材料从底部到顶部一层层地“堆积”上去,形成人们想要的产品。
②3D打印的材料五花八门,有金属、塑料、巧克力、奶酷等。打印出的产品也多种多样,有手机、玩具、食品、汽车等生活用品,也有骨头、牙齿、血管等医疗用品。然而,人们还有更多的想法,有科学家正在考虑“能否打印一个机器人,让它从打印机中‘走’出来”。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却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4D打印。
③相比于3D,4D多出的一维来自时间。时间是继长、宽和高之后的第四维。用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不能动的,假若没有人为干预,它们就做不了任何事,而且不论把它们搬到何处,它们都还是原来的样子。4D打印的产品则不同,它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能回应环境刺激,适应环境变化,改变形态、大小和颜色等。例如居家常用的百叶窗。现在的百叶窗都需要人工调节,如启动杠杆或小电动机,以使更多或更少的阳光照进屋子。假如是4D打印制造出的百叶窗,它自己就能控制这一切,因为它有某种“智慧”,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根据温度或光线的变化自行调节角度开合,满足人们的要坟。
④要让这些变成现实,科学家们必须先找到能实现这种“智能”的“智能”材料,即可以“编程”的材料,但它们并不是计算机,只是具有某种奇特的性质而已。例如,能按照人的意愿发生弯曲,能感受压力、温度等。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展示:将一段细丝放进一个水槽中,细丝开始扭曲变形,先是一端翘起并扭动,接着中段也弯曲并拱起,最后变化成三个字母——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缩写)。细丝变化成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能够这样变化。原来,细丝的变形能力来自材料内部的某种“程序”,是它在控制细丝的行为。
⑤科学家正在研究更多这样的“智能”材料,用它们去打印能够显现更复杂的变化的物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力图使这些材料获得另外一种优势,那就是减少废弃物。他们认为,既然能让材料在“程序”控制下按某种路径发挥功能,那么也能用同样的方法使它们停止工作。它们可自我还原、自我修复以适应新的用途,甚至可以自我降解。
⑥目前看来,4D打印还处于实验阶段,但随着材料科学和打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将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
1.4D打印为什么“今人神话?
2.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4D打印,为什么却从3D打印写起。
3.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文内容,判断研究人员需要用3D打印技术还是4D打印技术,并简述理由。
有3个小男孩患了气管支气管软化症,随时都可能因窒息而死亡。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到两三岁时会不治而愈。但在这之前,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们需要制作一种装置植入他们的咽喉以保持气管畅通。研究人员用电脑为他们的气管做了一个三维成像,将成像数据输入电脑,然后使用一种和气管质地很相似的安全塑料,用打印机将这种装置打印出来,植物入他们的咽喉。在接下来的3年里,这个装置将随着他们的身体的成长而自主变大,直到危险期过去。随后,装置本身自我降解,被身体吸收。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4、 积累读读写写词语。
【学习重点】
1、 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学习难点】
1、 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2、 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 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学习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复习检查】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课文内容:
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有哪些?
【答案】
钟表、日历、铜壶滴漏等
时间在岩石上留下了哪些“脚印”?这些“脚印”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答案】
留下的“脚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古代生物的繁衍及灭绝等大量信息。
导致因素: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雨、空气、水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类的活动等。
岩石经受着哪些方面来的“攻击”?从“石烂”到“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
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雨、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过程: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重压胶结——形成新的岩石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答案】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答案】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答案】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来认识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答案】
增加知识
找寻宝藏
【合作探究】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
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答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另外,从作者的思路来看,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文章开头介绍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钟表、日历、铜壶滴漏等。目的是引出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发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索。
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答案】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答案】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案】
举例子:
第2段,举钟表、日历为例,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第 段举建筑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内就被炸掉的例子,具体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第16段举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具体说明泥沙沉淀的后果。
第27、28段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打比方。
第10段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
第12段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的一些石头”的形象。
分类别。
第9-14段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和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课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举例说明。
【答案】
生动有趣的: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扫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体现课文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岩石存在的情形,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准确严密的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句中的“根据计算”“大约”都表示推断,不确定。对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更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语言的准确、严密。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答案】
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
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
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答案】
【课堂检测】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
【答案】(1)列数字 (2)举例子、作比较 (3)打比方 (4)打比方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不能。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具有确定性。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数据有多精确,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按要求赏析下面加点的词:
(1)“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答案】
“死”指岩石是不能动的,不能动的岩石却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突出岩石这一功能的奇特。
(2)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的表达作用?
【答案】
“躺”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岩石存在的情形,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语段阅读: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答案】①地壳的运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答案】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答案】 “很可能”表示“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一种猜测,如果去掉就太绝对,不符合事实。
【扩展延伸】
令人神往的4D打印
①现在3D打印已被人们广为熟知。3D打印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电脑上创建一个文件,设计出被打印物品的三维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将3D打印机连到电脑上,由电脑指挥3D打印机把材料从底部到顶部一层层地“堆积”上去,形成人们想要的产品。
②3D打印的材料五花八门,有金属、塑料、巧克力、奶酷等。打印出的产品也多种多样,有手机、玩具、食品、汽车等生活用品,也有骨头、牙齿、血管等医疗用品。然而,人们还有更多的想法,有科学家正在考虑“能否打印一个机器人,让它从打印机中‘走’出来”。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却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4D打印。
③相比于3D,4D多出的一维来自时间。时间是继长、宽和高之后的第四维。用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不能动的,假若没有人为干预,它们就做不了任何事,而且不论把它们搬到何处,它们都还是原来的样子。4D打印的产品则不同,它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能回应环境刺激,适应环境变化,改变形态、大小和颜色等。例如居家常用的百叶窗。现在的百叶窗都需要人工调节,如启动杠杆或小电动机,以使更多或更少的阳光照进屋子。假如是4D打印制造出的百叶窗,它自己就能控制这一切,因为它有某种“智慧”,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根据温度或光线的变化自行调节角度开合,满足人们的要坟。
④要让这些变成现实,科学家们必须先找到能实现这种“智能”的“智能”材料,即可以“编程”的材料,但它们并不是计算机,只是具有某种奇特的性质而已。例如,能按照人的意愿发生弯曲,能感受压力、温度等。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展示:将一段细丝放进一个水槽中,细丝开始扭曲变形,先是一端翘起并扭动,接着中段也弯曲并拱起,最后变化成三个字母——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缩写)。细丝变化成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能够这样变化。原来,细丝的变形能力来自材料内部的某种“程序”,是它在控制细丝的行为。
⑤科学家正在研究更多这样的“智能”材料,用它们去打印能够显现更复杂的变化的物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力图使这些材料获得另外一种优势,那就是减少废弃物。他们认为,既然能让材料在“程序”控制下按某种路径发挥功能,那么也能用同样的方法使它们停止工作。它们可自我还原、自我修复以适应新的用途,甚至可以自我降解。
⑥目前看来,4D打印还处于实验阶段,但随着材料科学和打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将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
1.4D打印为什么“今人神话?
【答案】
4D打印的产品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能回应环境刺激,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形状、大小和颜色等。
2.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4D打印,为什么却从3D打印写起。
【答案】
①3D打印已被人们熟知,从熟知的事物写起,便于读者理解,更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4D打印是在3D打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3D打印与4D打印比较,更能突出4D打印的独特特点。
3.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举例子。作者:举细丝变成“MIT”字母的例子,具体说明了4D打印所有是否会为有“智能”的特点,即要被人预先赋予某种奇特性质。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文内容,判断研究人员需要用3D打印技术还是4D打印技术,并简述理由。
有3个小男孩患了气管支气管软化症,随时都可能因窒息而死亡。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到两三岁时会不治而愈。但在这之前,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们需要制作一种装置植入他们的咽喉以保持气管畅通。研究人员用电脑为他们的气管做了一个三维成像,将成像数据输入电脑,然后使用一种和气管质地很相似的安全塑料,用打印机将这种装置打印出来,植物入他们的咽喉。在接下来的3年里,这个装置将随着他们的身体的成长而自主变大,直到危险期过去。随后,装置本身自我降解,被身体吸收。
【答案】
4D打印技术。因为这个装置可以随着孩子们身体的成长而自主变大,在危险期过后,能自我降解,被身体吸收。这符合4D打印产品的特征。
【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完成上面拓展延伸练习。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 单元 2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
学习目标 1、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重点 1、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难点 1、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复习课文内容: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有哪些?时间在岩石上留下了哪些“脚印”?这些“脚印”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岩石经受着哪些方面来的“攻击”?从“石烂”到“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听写复习回答 复习巩固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合作探究】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另外,从作者的思路来看,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文章开头介绍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钟表、日历、铜壶滴漏等。目的是引出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发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索。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举例子:第2段,举钟表、日历为例,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第 段举建筑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内就被炸掉的例子,具体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第16段举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具体说明泥沙沉淀的后果。第27、28段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打比方。第10段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第12段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的一些石头”的形象。分类别。第9-14段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和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课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举例说明。生动有趣的:“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扫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体现课文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岩石存在的情形,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准确严密的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句中的“根据计算”“大约”都表示推断,不确定。对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更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语言的准确、严密。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读笔记找出回答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说明方法目标3目标2目标2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按要求赏析下面加点的词:(1)“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2)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的表达作用?语段阅读: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扩展延伸】令人神往的4D打印①现在3D打印已被人们广为熟知。3D打印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电脑上创建一个文件,设计出被打印物品的三维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将3D打印机连到电脑上,由电脑指挥3D打印机把材料从底部到顶部一层层地“堆积”上去,形成人们想要的产品。②3D打印的材料五花八门,有金属、塑料、巧克力、奶酷等。打印出的产品也多种多样,有手机、玩具、食品、汽车等生活用品,也有骨头、牙齿、血管等医疗用品。然而,人们还有更多的想法,有科学家正在考虑“能否打印一个机器人,让它从打印机中‘走’出来”。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却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4D打印。③相比于3D,4D多出的一维来自时间。时间是继长、宽和高之后的第四维。用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不能动的,假若没有人为干预,它们就做不了任何事,而且不论把它们搬到何处,它们都还是原来的样子。4D打印的产品则不同,它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能回应环境刺激,适应环境变化,改变形态、大小和颜色等。例如居家常用的百叶窗。现在的百叶窗都需要人工调节,如启动杠杆或小电动机,以使更多或更少的阳光照进屋子。假如是4D打印制造出的百叶窗,它自己就能控制这一切,因为它有某种“智慧”,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根据温度或光线的变化自行调节角度开合,满足人们的要坟。④要让这些变成现实,科学家们必须先找到能实现这种“智能”的“智能”材料,即可以“编程”的材料,但它们并不是计算机,只是具有某种奇特的性质而已。例如,能按照人的意愿发生弯曲,能感受压力、温度等。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展示:将一段细丝放进一个水槽中,细丝开始扭曲变形,先是一端翘起并扭动,接着中段也弯曲并拱起,最后变化成三个字母——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缩写)。细丝变化成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能够这样变化。原来,细丝的变形能力来自材料内部的某种“程序”,是它在控制细丝的行为。⑤科学家正在研究更多这样的“智能”材料,用它们去打印能够显现更复杂的变化的物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力图使这些材料获得另外一种优势,那就是减少废弃物。他们认为,既然能让材料在“程序”控制下按某种路径发挥功能,那么也能用同样的方法使它们停止工作。它们可自我还原、自我修复以适应新的用途,甚至可以自我降解。⑥目前看来,4D打印还处于实验阶段,但随着材料科学和打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将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1.4D打印为什么“今人神话?2.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4D打印,为什么却从3D打印写起。3.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文内容,判断研究人员需要用3D打印技术还是4D打印技术,并简述理由。有3个小男孩患了气管支气管软化症,随时都可能因窒息而死亡。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到两三岁时会不治而愈。但在这之前,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们需要制作一种装置植入他们的咽喉以保持气管畅通。研究人员用电脑为他们的气管做了一个三维成像,将成像数据输入电脑,然后使用一种和气管质地很相似的安全塑料,用打印机将这种装置打印出来,植物入他们的咽喉。在接下来的3年里,这个装置将随着他们的身体的成长而自主变大,直到危险期过去。随后,装置本身自我降解,被身体吸收。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复习课文内容:
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有哪些?
钟表、日历、铜壶滴漏等
时间在岩石上留下了哪些“脚印”?这些“脚印”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留下的“脚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古代生物的繁衍及灭绝等大量信息。
导致因素:炎热的阳光、严寒、霜、雪、风、雨、空气、水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人类的活动等。
岩石经受着哪些方面来的“攻击”?从“石烂”到“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雨、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过程:山崖裂缝——崩落(碎石,沙砾,泥土)——旅行——沉积——重压胶结——形成新的岩石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有什么好处?
增加知识和找寻宝藏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来认识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学习目标
1、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生动的写法。
新知讲解
【合作探究】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另外,从作者的思路来看,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然后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

文章开头介绍人类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钟表、日历、铜壶滴漏等。目的是引出大自然记录时间的方式,进而发出“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疑问,引人思索和探索。

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用?


说时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本文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文章结尾段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
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
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举例子:
第2段,举钟表、日历为例,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第14段举建筑兰新铁路时,一个山头几分钟内就被炸掉的例子,具体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人类因建设铁路而炸毁山头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之快。)
第16段举我国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两个例子,具体说明泥沙沉淀的后果。
第27、28段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打比方。
第10段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
第12段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的一些石头”的形象。
分类别。
第9-14段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和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课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举例说明。
生动有趣的: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扫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体现课文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岩石存在的情形,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准确严密的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句中的“根据计算”“大约”都表示推断,不确定。对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更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语言的准确、严密。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说明“时间的脚印”?

作者首先设问:开篇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从而领起全文的说明内容。
接着作者又是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最后对这一段落即第二部分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这样,通过启承的关键句,理清主体部分看似庞杂的内容,理解也就容易了。
最后一段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脚印的意义,即增长知识,找寻地下宝藏。
分析第5—21自然段的说明顺序
提示:
解题思路:简括各自然段意思——合并相关段落——对照顺序类型进行发现
5、
6、
7、
8、
9、
10、11、
12、
13、
14、
15—17、
18—21、
总提下文
自然界中岩石的各种现象
过渡,引起下文
岩石毁灭所呈现的现象
概说呈此现象的原因
空气和水中酸的作用
雨水的作用
生物的作用
人的作用
岩石生存的原因
岩石生存的结果
概括
具体
结果
原因
原因
结果


(逻辑
顺序)
课堂总结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把时间拟人化,既给人以知识,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说明文语言既可以是通俗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形象的,这要根据说明内容和读者对象来定。
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      )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      )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 )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按要求赏析下面加点的词:
(1)“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运动。”句中的“死”该如何理解?

(2)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躺”的表达作用?

语段阅读: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拓展提高
令人神往的4D打印
①现在3D打印已被人们广为熟知。3D打印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在电脑上创建一个文件,设计出被打印物品的三维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将3D打印机连到电脑上,由电脑指挥3D打印机把材料从底部到顶部一层层地“堆积”上去,形成人们想要的产品。
②3D打印的材料五花八门,有金属、塑料、巧克力、奶酷等。打印出的产品也多种多样,有手机、玩具、食品、汽车等生活用品,也有骨头、牙齿、血管等医疗用品。然而,人们还有更多的想法,有科学家正在考虑“能否打印一个机器人,让它从打印机中‘走’出来”。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却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4D打印。
③相比于3D,4D多出的一维来自时间。时间是继长、宽和高之后的第四维。用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不能动的,假若没有人为干预,它们就做不了任何事,而且不论把它们搬到何处,它们都还是原来的样子。4D打印的产品则不同,它能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能回应环境刺激,适应环境变化,改变形态、大小和颜色等。例如居家常用的百叶窗。现在的百叶窗都需要人工调节,如启动杠杆或小电动机,以使更多或更少的阳光照进屋子。假如是4D打印制造出的百叶窗,它自己就能控制这一切,因为它有某种“智慧”,不需要任何外力就能根据温度或光线的变化自行调节角度开合,满足人们的要坟。
④要让这些变成现实,科学家们必须先找到能实现这种“智能”的“智能”材料,即可以“编程”的材料,但它们并不是计算机,只是具有某种奇特的性质而已。例如,能按照人的意愿发生弯曲,能感受压力、温度等。201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做了这样的展示:将一段细丝放进一个水槽中,细丝开始扭曲变形,先是一端翘起并扭动,接着中段也弯曲并拱起,最后变化成三个字母——MIT(麻省理工学院的英文缩写)。细丝变化成什么形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能够这样变化。原来,细丝的变形能力来自材料内部的某种“程序”,是它在控制细丝的行为。
⑤科学家正在研究更多这样的“智能”材料,用它们去打印能够显现更复杂的变化的物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力图使这些材料获得另外一种优势,那就是减少废弃物。他们认为,既然能让材料在“程序”控制下按某种路径发挥功能,那么也能用同样的方法使它们停止工作。它们可自我还原、自我修复以适应新的用途,甚至可以自我降解。
⑥目前看来,4D打印还处于实验阶段,但随着材料科学和打印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它将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

1.4D打印为什么“今人神话?

2.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4D打印,为什么却从3D打印写起。

3.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上文内容,判断研究人员需要用3D打印技术还是4D打印技术,并简述理由。
有3个小男孩患了气管支气管软化症,随时都可能因窒息而死亡。通常情况下,这种病到两三岁时会不治而愈。但在这之前,他们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们需要制作一种装置植入他们的咽喉以保持气管畅通。研究人员用电脑为他们的气管做了一个三维成像,将成像数据输入电脑,然后使用一种和气管质地很相似的安全塑料,用打印机将这种装置打印出来,植物入他们的咽喉。在接下来的3年里,这个装置将随着他们的身体的成长而自主变大,直到危险期过去。随后,装置本身自我降解,被身体吸收。


板书设计
时间的脚印
人类记录时间——大自然记录时间
岩石层记录
时间的踪迹
岩石记录的历史痕迹
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总述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分说岩石生成的过程和历时的漫长
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时间脚印
岩石记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