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姓 名
考 号
本溪满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命题范围:中外史纲要上
说明:本试卷由第Ⅰ卷和第Ⅱ卷组成。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主观题,按要求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 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计48分)
1、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这块画像石在( )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3、唐前期,府兵制盛行。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
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
B.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
C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
D.国家可支配土地不足
4、“三纲五常”是中国信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相,到了明代有请书人对三级的解释为:其为与纲,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经济领域的新变化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萌发
5、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6、1894年《申报》报道: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而“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大可与日本从事干疆场,目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在
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该报道表明( )
A.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
B.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
C.营造维新变法的氛围
D.对日本缺乏全面认知
7、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设立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为东北三省最高长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设巡抚,取代将军体制,逐步废除了旗民分治政策。这一变革( )
A.化解了满汉矛盾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加剧了边疆危机
D.促进了国家认同
8、“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9、1918年,严复在《与能纯如书》中写道:“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严复的这一思想( )
A.由学习欧美向学习苏俄转变
B.与当时主流思想相比较保守
C.符合当时向西方学习的主流
D.因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而解放
10、《农民协会章程》中指出:“目的在谋农民之自卫,并实行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建立中央省县到区、乡农民协会,以宣传三民主义之农民政策,从事于三民主义建设的工作”。这份文件最有可能发布于( )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袁世凯统治时期
C.广东革命政府时期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11、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12、1937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作用”。1944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外国仍然有许多人不十分明白,过去二十三年的中国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一直是国共两党的关系问题。将来依然如此。”这一时期毛泽东强调国共关系旨在( )
A.开辟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B.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C.推进民族解放战争发展
D.促进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13、1950年代中期国家外贸部门曾试行过进口部分棉花以加工成棉织品出口的做法,被称为“以进养出”1963-1964年,“以进养出”的出口额均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30%“文革”期间一度中断,1971年后又在沿海几个主要口岸恢复经营。这一做法( )
A.扩大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铺
D.为对外开放决策提供了借鉴
14、蒋介石之妻宋美龄在1943年和1948年两度访问了美国,前一次被称为“征服之旅”,后一次被称为“屈辱之旅”。后一次访问时,杜鲁门说道:“她到美国来,是为了得到一些施舍的。我不愿意像罗斯福那样让她住在白宫,我认为她不太喜欢住在白宫,况且,她喜不喜欢,我根本也不在意。”美国的这种变化折射出( )
A.解放战争态势发生逆转
B战略决战取得完全胜利
C国民党与美国彻底决裂
D.美国反共政策有所动摇
15、从1964年开始,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三线建设部署的项目便涉及到钢铁、石油、农业、林业等300多个。同时,中央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创立特区制,实行建设与生产承包,组织有关部门和省市集中会战等以保证三线建设。这些措施( )
A.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体现了一五计划的工业成就
C.发挥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D.开始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
16、据统计,1982-1986年中国农业年增长率(以%计)平均为58工业年增长率(以%计):全部工业13.6、国营工业89、农村集体工业300、城市集体工业及其他18.6.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A.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B.工业发展可能面临产业外的不利因素
C.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良性互动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效显著
第Ⅱ卷(主观题 52分)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 4小题,计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察举制在建立之初,大致是以“举荐”为主要选拔方式,以“贤良方正”“孝廉”作为名目,显示了“以德取人”的政治意图。东汉初年,光武帝曾规定:在察举秀才、孝廉时,州郡长官必须先给予候选人以一定职事,叫做“授试以职”。和帝永元年间,曾改变以往州郡举荐一律两人的情况,规定“二十万岁
举一人”,“四十万二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后来因为边疆地区户口少、赋役重的情况,“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到了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改革孝廉察举,其措施是:由三公府对郡国孝廉进行分科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变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察举制发展演变的历史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的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在世界各国历史上是颇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包含十分丰富的内涵,其要者有从中央到边疆地区的管理体制、边疆的行政建置、边防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经济开发政策以及近代以来与边界交涉相关的外交政策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古代边疆政策的完整体系。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外延应该包括与治边思想有关的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传统治边思想以及与边疆政策有关的人、事、地、物研究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国别的边疆开发比较研究等方面。 --摘自马大正《论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疆治理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迅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边疆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国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旨在改变边疆贫困和落后面貌的政策措施,促进了边疆的建设和发展这一时期,边疆建设和发展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边疆的面貌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摘自周平《我国的边疆和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治理的重大举措?(6分)
19、材料(12分)
改革开放后,国家修订了《宪法》中国家荣誉制度的相关规定,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2015年12月颁布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对国家荣益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经济类和科技类等此外还有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2007年我国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
--摘编自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发展的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
1964年 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1982年 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7年 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把邓小平理论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017 年 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材料列出了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的部分内容。从中任选两次或两次以上会议,据此确定历史主题并展开阐述。(要求:列出会议名称,明确历史主题,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本溪满族自治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每小题3分,计48分)
1、B 2、D 3、D 4、C 5、A 6、D 7、D 8、D 9、B 10、C
11、B 12、C 13、D14、A 15、C16、B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西都赋》是描写西汉都城长安的赋,“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反映了西汉都城长安的商业状况,A项错误;《蜀都赋》描写的是成都的状况,“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描写的是成都蜀锦的特点,与商品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符合题意:《估客乐》是描写唐朝长安商业的诗歌,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描写的是唐朝商人的状况,C项错误;《广州歌》描写了广州的商业和外贸状况,D项错误。
2、二者描绘明显不一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 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3、AB题目中未提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演变、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故排除A、B。C由题目中“府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尊兵……由政府…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等信息可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项的说法错误:D由题目中“府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募兵……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等信息可知唐中期以来,均田制遭到破坏,国家可支配土地日渐不足,被迫调整征兵政策故答案为D。
4、根据材料可知,明代读书人对三纲的解释是对传统三纲五常思想的冲击,即对理学的批判,C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到经济领域的新变化,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从材料"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可知清
代史籍著述开始注重研究本朝历史针对社会危机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从材料"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可知清代史籍也开始关注世界故A项正确。治史方法是整理、编纂史籍的标准和原则与材料中史籍著作的内容变化不符故排除B项: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是材料中的部分体现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排除C项;明清文字狱是指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材料反映的是清代史籍的著述关注的领域和角度发生了变化不能反映其是否摆脱了文字狱的枷锁故排除D项。
6、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国内外危机,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经过洋务运动实践,中国经济有所发展,国人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日态度虑骄。说明的是当时的中国人对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经济和军事实力得以迅猛发展的情况缺乏全面认知掌握,D项正确;近代化成效显著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该报道不符合实际情况,不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B项材料与营造维新变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建立之初和1907年,清政府对东北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使得东北和内地治理趋同,这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D项正确;“化解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边疆危机,排除C项。故选D项。
8、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9、据材料中“民国与欧罗巴四年豆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遗化只做到利已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严复看到了一战中西方民族的残酷性,因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而1918年的新文化运动李大创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严复的态度与之相比是保守的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严复主张向苏俄学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严复对西方是排斥的,赞扬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中手冒是强调严复对西方的排床,此不能说明其思想获得了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0、根据材料“农民协会”三民主义”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农民运动受到三民主义的影响,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现象,而国民大革命最早开始于1924年,C项正确;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并未动员农民,排除A项袁世凯统治时期并未发动农民运动,排除B项D项与题干中的“最早”限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依据题干“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可以看出材料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
利益,故B项正确“另起炉灶”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与题干时间1947年”不符,故A项错误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外交方针,与题干时间“1947年”不符,故C项错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题干时间“1947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
12、略13、略14、略
1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人力,物力干大事的特征,因此三线建设的过程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项正确;受左倾错误影响,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比重并不均衡,排除A项:一五计划于1957年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6、依据材料数据可知,1982--1986年中国农业年平均增长率5.8%明显低于工业年平均增长率13.6%由此可以得出在原料劳动力工业产品消化等各方面都有可能对工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B项正确
1984年我国已经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中农业年平均增长率明显低于工业增长率,不是良性互动,排除C项1992年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二、主观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2分)
17、(14分)
(1)内容:标准上从“以德取人”转向“以能取人”再转向“以考试取人”;
人数上从州郡“一律两人”转向按照人数比例分配;
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特殊照顾;
在州郡推荐的基础上加上中央的考察和考核,将选人权力逐渐收归中央。
(每点2分,任答4点 共8分)
(2)意义:有助于为统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出国家治理中的公平正义取向;
为选人用人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基础;(每点2分,任答3点 共6分)
18、(14分)
(1)特点:经历了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的长期的过程;
具有十分丰富、完整的内涵和外延;
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大一统为主要目的;
受懦家和合文化影响,整体具有开明性的特点。(每点2分,任答2点 共4分)
意义:一是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二是协调了民族关系,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演进历程
三是有序展开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边疆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每点2分。任答2点 共4分)
(2)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
和完善民主法制;
经济上:开发和开放沿边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
教育上:加大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教育建设和发展力度,促进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
(每点2分,3点 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9、(12分)
(1)注重立法;
种类多,领域全面;
构建起较完整的体系;
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
(每点2分任答3点 共6分)
(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
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每点2分 3点 共6分)
20.(12分)
答案示例:
会议: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 (2分)
主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分)
阐述:(8分)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随
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21世纪初,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综上所述,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