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 这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明代药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该著作的作者是( )
A.罗贯中 B.李时珍 C.宋应星 D.徐光启
2. 明代宋应星所著的一书中全面记载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经验技术,他引用《尚书》的内容写到,“润下作咸,(武)王访箕子而首闻其义”,强调制盐是圣王也要重视的事。在一幅《治丝图》中,他所绘的纺织工人戴着指套和绑腿,俨然知识分子装束。此书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西游记》
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明代末年编著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
A.《资治通鉴》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4.“以势若游龙的身姿穿群山,越峻岭,奔腾万里,浩然大气,堪称一部以建筑写就的中华民族的史诗。”与这段描述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是( )
A.都江堰 B.隋大运河 C.明长城 D.北京故宫
5. 明成祖时期重新规划并营建中轴对称、主次突出的北京城。作为北京城核心的是( )
A.外城 B.宫城 C.内城 D.皇城
6.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主要特点是( )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
7.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 )
A.贵族化 B.通俗化 C.神秘化 D.宗教化
8.“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故事情节均出自某一名著。该名著的作者是( )
A.吴承恩 B.汤显祖 C.施耐庵 D.罗贯中
9.下图所示漫画作品创作的历史素材出自(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本草纲目》 D.《水浒传》
10.“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与之描述相关的是( )
A.汤显祖《牡丹亭》 B.吴承恩《西游记》
C.施耐庵《水浒传》 D.关汉卿《窦娥冤》
11.明清时期小说的读者有两类,直接读者和间接读者。下图为直接、间接读者与小说传播方式。据此可知( )
A.明清时期市民阶层数量增加 B.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多样化
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明清时期印刷手段多样化
12. 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13.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边”,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廷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这说明了长城( )
A.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 B.具有促进民族经济交流的作用
C.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界线 D.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
14.紫禁城内有多个满足帝王日常生活需求的设施,如采用火地来满足御寒需求,采用合理布置建筑朝向、有效的透光及反光材料来满足采光需求等。这体现了( )
A.君主至上的设计理念 B.古代工匠建筑智慧
C.以统一为中心的意识 D.东西文化相互融合
15.《三国志》为二十四史之一,经过罗贯中整理创作,成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把孔明借东风、孙权与刘备剑砍石块等虚构情节与真人实事混合以提高读者兴趣,其方法是将信史更浪漫化。据此,你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
A.描写的内容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是对《三国志》的完善和补充
C.是作者凭空想象的虚构作品 D.是以史实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16.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为了研究一个课题,专门搜集了“颜真卿”“吴道子”“徐渭”等资料。你认为该“课题”最有可能是( )
A.宗教思想的成就 B.文学体裁的变迁
C.科技文化的传承 D.书画艺术的发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探究一 跨越历史当导游
(1)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领游客参观明北京城,你打算如何向游客介绍明北京城的整体特点
(2)有游客因为明长城的起止点发生了争执:游客甲认为明长城西至临洮,游客乙认为明长城西至嘉峪关,根据你学习的知识,谈谈你如何劝解。
探究二 图说历史
(3)请分别填写出下面两幅图片中的人物姓名。
图1: 。 图2: 。
(4)请用一句话概述他们各自编写的巨著的价值地位。
答案:
1-16 BBDCB CBCAA BDBBD D
17. (1)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阔,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秦朝长城西至临洮;明朝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3)图1: 李时珍 。 图2: 宋应星 。
(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