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实验导学案(1)
小组成员
实验名称: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
实验原理: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
实验目的:验证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烧杯,试管
实验药品:稀盐酸,碳酸钠
实验步骤:(如右图)
调节天平平衡;
取实验装置放置天平左盘,右盘放砝码至平衡(注:不必读数和取下砝码);
取下实验装置,将稀盐酸加入碳酸钠中,将装置放回左盘,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完成实验,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装置内
托盘天平
分析:
1、稀盐酸和碳酸钠 (“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2、实验过程中,若天平不平衡,则原因是: 。
结论:
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在实验中验证质量守恒,反应装置须 。
反思:对于该实验所产生的问题该如何改进?
小组实验导学案(2)
小组成员
实验名称: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
实验原理: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
实验目的:验证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锥形瓶,双孔塞,注射器,气球
实验药品:稀盐酸,碳酸钠
实验步骤:(如右图)
调节天平平衡;
取实验装置放置天平左盘,右盘放砝码至平衡(注:不必读数和取下砝码);
取下实验装置,将注射器中的稀盐酸注入锥形瓶中,观察现象后将装置放回左盘,观察装置是否平衡;
完成实验,并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装置内
托盘天平
分析:
1、稀盐酸和碳酸钠 (“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2、反应中,若天平不平衡,则原因是:
结论:
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若验证质量守恒,装置须 。
反思: 1.对于该实验所产生的问题该如何改进?
小组实验导学案(3)
小组成员
实验名称: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
实验原理: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
实验目的:验证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
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塑料瓶,小试管
实验药品:稀盐酸,碳酸钠
实验步骤:(如右图)
调节天平平衡;
取实验装置放置天平左盘,在右盘放置砝码至平衡(注:不必读数和取下砝码);
取下实验装置,将装置颠倒进行药品混合,将装置放回左盘,观察是否平衡;
完成实验,并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
装置内
托盘天平
分析:
1、稀盐酸和碳酸钠 (“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后,若天平不平衡,则原因是 。
结论:
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若验证质量守恒,装置须 。
反思: 对于该实验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课程名称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科目
化学
教学对象
九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者
董雪荣(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介绍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从宏观到微观是怎样遵循质量守恒的。同时学习在化学反应中如何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为从定量角度研究化学变化提供了基本依据,使定量研究逐渐成为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及成因。
3.掌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及问题。
4.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集思广益的学习能力。建构学习、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是怎样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以及理解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打好基础。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这节课概念的理解上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在细节的把握上还是会出现问题。例如,对“实际参加”和“实际生成”的关系的理解,对化学实验中出现不守恒现象的分析和改进,以及对于化学反应的运算会出现总量和个量的理解误区等等。在授课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情及时进行调整。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化学实验中验证质量守恒的要点。
教学难点:
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定律的成因。
化学变化中“不守恒”现象的分析和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课堂教学。
资源准备:多媒体,学生分组实验。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
引课
【引课】波义耳和拉瓦锡的“矛盾”。
【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分析】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硫酸钠 +氢氧化铜
参加反应物质总质量 生成物质总质量
【教师活动】点燃蜡烛。分析燃烧过程中的质量守恒。
m(参加反应的蜡烛)+m(氧气)=m(二氧化碳)+m(水)【多媒体】质量守恒定律
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实验及分析过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齐读,分析定律的三个要点。
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概念。对“实际参加”和“实际生成”的关系有更准确的认知。
原因分析
【过渡】为什么化学反应中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
【视频展示】水发生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视频展示】化学变化中各量的变化情况。
原子
分子
元素
物质
种类
数量
质量
【多媒体】
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量、质量、种类均不变,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完成知识小结。
帮助学生掌握原子、分子、元素和物质之间的联系。
探究活动
【过渡】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探究实验】
——探究化学实验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
特点
反应现象
是否平衡
小结
组一
敞口
?
?
?
组二
气球
?
?
组三
密闭
?
【多媒体】归纳: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若进行进行质量守恒的探究,须考虑以下条件:密闭无容积变化装置。
完成分组实验。分析有气体参加和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应在什么条件下验证质量守恒关系。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及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实验素养。
应用
1.分析生活现象——金牌魔术师“水变油”
2.推断物质组成
例题: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为:有机物 + O2→CO2 + H2O 。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确定化学式
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制得一氧化氮的化学式为:4X + 5O2 =4NO + 6H2O ,则X的化学式为( ) A.N2 B.NO2 C.NH3 D.N2O5
4.计算质量关系
31克磷与40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为____克
5.综合能力提升
一密闭且容积不可变容器中,盛放A、B、C三种物质各30g,经电火花引燃,充分反应后,各物质质量变化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30
30
30
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30
5
22
关于此反应,下列正确的是:( )
A. 反应后待测的A物质为3g
B.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 反应中B物质可能为催化剂
D. 反应中C物质和D物质的质量比为5:22
分析、讨论习题。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认知。
知识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完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能更好的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七、教学流程
八、板书设计
概念: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三个要点)
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量、质量不变。
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探究活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须在气体不会散逸到空气中的环境下进行。例如:
密闭容积不可变装置;
有气体吸收装置。
应用:1.探究事实现象;
2.推断物质组成;
3.推断物质化学式;
4.进行相关计算。
九.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阶段从定量角度学习和认识化学的重要环节。2011年《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标准是,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修订过的课程标准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基础。但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环节却得不到很好的衔接。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直观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并在实际应用环节提升了一定的难度。同时,拓开学生的认知面,使学生对实验有更具体的认知:实验的操作过程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大胆质疑、仔细验证。培养严谨科学的实验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得到了提升,掌握了系统学习的方式、方法。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十分的好。对于实验的操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体现。在整节课的听课过程中,学会质疑,敢于求证。轻松愉悦的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首先对于天平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影响了学生实验的时效性。其次,对实验的选择还是不够有针对性。最好能选择学生熟悉的、安全的、现象直观明显的实验,更能加深学生的认知。课本中的镁条燃烧,我们反复进行过验证和尝试,认为这个实验问题很多,不能得到“镁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的结论,相反,质量在减小。而且,若使用8g左右的镁条完成实验,会产生过多的白烟,造成粉尘类污染。燃烧过程中的耀眼白光对学生的眼睛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学科组意见,这个实验完全可以被删除,改为铜片加热,或铝粉燃烧效果可能会明显些。再次,教学不应只注重这节课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应体现在学生能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上,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发问,不断的进步。若只是停留在完全学懂了这节课,就不能体现学无止境的至高追求。所以,我个人认为,要不断解决问题,还要不断的抛给学生一些问题。使她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求证。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使之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