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高三历史自测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某学者提出,《春秋·公羊传》代表一套当时的演化观念:在最古老的时候,是内中国而外诸夏;第二个阶段,是内诸夏而外夷狄;到最后达到大同,则是没有地理边界而有文化区别的天下。该学者意在强调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得到了加强 B.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
C.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 D.“华夷”之间的界定比较明确
2.汉代法律中特设了“取息过律”罪,把放高利贷视为严重的犯罪,并予以严惩。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旁光侯刘股犯“取息过律”罪,被免除了爵位。这主要反映了汉代政府
A.打击侵占他人财产的行为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竭力削弱王侯的经济实力 D.抑制豪强地主发展
3.下表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降等拜谒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人物 家世背景 世资均值 理论起家 起家官 起家官品 资料出处
穆绍 祖、父皆一品公爵 一品 五品 太子舍人 七品 汇编282
杨元让 祖一品公爵,父一品仪同三司 一品 五品 太学博士 六品 墨志174
李挺 曾祖、祖皆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 —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疏证350
王偃 祖、父皆二品侯爵 二品 五品 奉朝请 六品 汇编354
A.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 B.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
C.身份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D.凭君臣之义易获晋升捷径
4.《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布,二旬合计六丈)”,而唐代每户一年的户调为“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说明唐代
A.实行“有役无赋”的税制 B.通过免除赋役保障农时
C.百姓的赋税负担愈加沉重 D.税制中力役仍然较沉重
5.下图中的航线叫作“针路”。明清时期,我国海道针经一类的书籍相当丰富,如在15世纪初成书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这两本书也被称为“针路标志”。据此,“针路”的称法表明当时中国
A.航海技术世界领先
B.已开拓至美洲的新航线
C.与海外经贸交流频繁
D.航海使用指南针较普遍
6.下表是对清朝内阁的有关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记述 出处
(十年十月)在“太和门内择一便室,令大学士、学士等分班入直,本章或亲批,或于上前面批,若有更改之事,即面奏更改”。 《顺治实录》
“清大学士,沿明旧名,例称政府,实则国初有议政处以掣其柄,雍正以后,承旨寄信有军机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清史稿·大学士年如表.序》
至乾隆时,“凡阁臣不入枢府(军机处)者,则一切要政皆不得预闻,宰相备位而已”。 《檐醉杂记.卷二》
A.中央权力体系的完善 B.内阁职权被逐步弱化
C.内阁的决策效率增强 D.诏令正确性得到提高
7.戊戌变法期间,依张之洞建议,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表明
A.废除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共识 B.西方近代学说深入人心
C.时局变化影响企业经营策略 D.企业发展引导社会变革
8.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香烟名为“新爱国香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这些做法
A.意在推动反帝爱国运动进入高潮 B.彰显了实业家义利并举的精神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支持
9.右图是1951年6月18日美国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标题
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据此可知
A.苏联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敌人 B.美国媒体歪曲事实
C.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D.美国制造两个中国
10.电影《我和我的父辈》讲述了52年前“长征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里科研工作
者的故事。影片中父亲对孩子说“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
不久后,他们谱写的“诗篇”轰动了世界。与这一“诗篇”最密切相关的是
A.原子弹爆炸成功,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B.中国核技术研究突破引发国际军备竞赛
C.中近程导弹的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能力
D.“东方红一号”发射提高了中国的战略地位
11.据统计,1953-1978年,通过压低农产品价格,国家获得了农业积累的金额达8019.7亿元,平均每年308.45亿元;同期,通过抬高工业品价格,国家获得了农业积累的金额达1475.24亿元,平均每年56.74亿元;两项合计达9494.94亿元。材料主要反映了
A.改革开放前国家工业化取得巨大发展 B.农村集体经济对国家工业化做出贡献
C.错误的政策导致农民利益的巨大损失 D.政府为促进国家工业化耗费巨额资金
12.有学者指出:17世纪,荷兰人出现在东南亚摩鹿加群岛时,以旧武器交换丁香和豆蔻花,当地国王起初要求的每625磅(香料)支付100两白银也被荷兰殖民者强制降到50两,且在很多情况下,公司不支付货币,而支付当地居民不愿使用的商品。据此可知,早期殖民贸易
A.反映了东西方贸易的不公平性 B.减缓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C.促进了亚欧贸易新格局的出现 D.改变了区域经济的失衡状态
13.英国1628年颁布《权利请愿书》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1641年颁布《三年法案》规定:“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两个文件
A.体现了以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 B.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反映了国王与议会间矛盾尖锐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确立
14.十月革命后,列宁创立了信访制度,并对信访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在苏维埃机关设立可以自由出入的接待室,设立答复人民群众口头或书面询问的问事处;确立接待群众来访的时间和日期,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不例外;替不识字的人代写申诉意见书等。据此可知,列宁创立信访制度意在
A.扩大苏维埃政权在社会上的影响 B.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
C.开辟关心人民群众利益的新途径 D.提高政府公职人员的行政效率
1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地位的国家从64个增加到了107个;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领土的关注更少,很少有公然的扩张主义,和非常少的征服战争”。据此可知,二战后
A.不结盟运动冲击两极格局 B.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出现和平和动荡并存局面 D.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方式发生改变
16.下面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的一首歌曲,它用缓慢的音调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的梦,反思战争、种族歧视给世界带来的罪恶和痛苦。据此推断,与该歌曲风格最相近的作品是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才能在沙滩.上长眠,……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够看见天空;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答案在风中飘荡
A.《拾穗者》 B.《日出·印象》 C.《格尔尼卡》 D.《自由引导人民》
二、非选择题:共4题,满分52分。
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传统驿传基础上构建了涵盖驿、站、塘、台、所、铺等机构完备的驿传系统,并依据国家治理的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使其功能扩展到了维护边疆稳定、建设交通网络、递运、发展地区经济、维护地方治安、收管流犯等方面。为了维持全国驿传体系运转,清政府每年拨银300多万两.并在 大清律 中专设 邮驿律 处理驿事。驿传体系作为官方信息、物资、人员传递机构,曾以高效、快捷的特征服务于清代国家治理。但晚清以来,军政大事的处理要求清王朝迅速高效地进行应对,而传统驿传体系却无法为清王朝提供高效有力支撑,同时,外国在华设立的通信机构既侵犯了中国邮政主权,又给中国创办邮政以示范。清代驿传体系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向着裁撤驿传体系、推广现代邮政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李家涛《近代国家治理能力的演进:以驿邮转型为例》
材料二 1980年,中国邮政与世界邮政接轨,首创国际特快专递业务。1985年,我国进出境快件仅为390件,而到1994年,进出境快件达到147581件。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邮政于1985年成立服务于国内业务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EMS),到1992年底,全国特快专递业务规模为近960万件,2016年,邮政特快专递业务量达2412327.3万件,同比增长54.2%。1993年我国首家民营快递企业——顺丰速运诞生。2009年,全国特许加盟民营快递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275亿元,占国内快递市场份额的58%左右,2014年,民营快递的营业网点数已超过107000个。近年来,我国快递服务的发展出现了新思路,比如,菜鸟网络将“互联网+”、电子商务与快递业结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教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性的智慧快递网络,使快递服务更具初慧性、安全性和快捷性.并引领未来我囯快递的服务发展方向。
——摘編自苑春荟、毕映莲《中国快递业发展历程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驿传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推动传统驿传制度向近代邮政体系转变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邮政事业出现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历史背景。(9分)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学习西安事变,可以从集证辨据入手,进而深入理解,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材料一
编号 名称 时间 内容
A 西安事变历史资料 汇编 2017年 收集整理西安事变时期各界的电文、评论、报道、告书等
B 影视作品《西安事变》 1981年 以西安事变为题材
C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研究》 2020年 详细研究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陕西省政发展的三个时期。
D 《日本侵华与中国全面抗战》 2018年 围绕全面抗战时期集中整理了多位知名学者学术论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材料二
1936年12月15日 《泰晤士报》评论 记者弗拉塞尔(Fraser)谴责张学良发动兵变是出于“个人的野心”,是为了获得“争取较好条件的希望”。
1936年12月19日 《朝日新闻》社论 日本陆军当局一面表示满腔的同情,同时警告邻邦一部分军阀,切勿被弄于赤祸的魔手。而宜立脚于与邻邦协和亲善的大精神上…这可以说完全表现了日本的对华希望。
1936年12月14日 苏联官方报纸《消息报》 无论它(指西安事变及其发动者)打出什么旗号,提出什么主张来伪装自己,它代表着一种危险。人民统一战线…不应被看作反对南京的阵线,而应当是与南京团结的阵线。
——摘编自《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汇编》
(1)材料一是西安事变时收集到的四则史料。按照研究价值的高低,将四种史料的编号由高到低进行排序。(2分)
(2)材料二是西安事变爆发后国外媒体对于事变的报道,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国外媒体对于西安事变的态度。(10分)
1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商鞅和梭伦的上台皆因受困于“耕”和“战”,商鞅主要受制于国际环境,而梭伦更多地是受到国内因素的影响。两者都重视耕战,但商鞅打破现状,重在变革,使得农民因爵位非耕不得,军人因爵位非战不可;梭伦承认现实,重在调整,使雅典公民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城邦的保卫者,还是参与城邦政治的主体。商鞅是通过类似于军事的手段重构了政治秩序,而梭伦则以平衡城邦内部不同阶层利益的方式缓和了公民的内部矛盾。商鞅变法使得秦人因耕战而成为国家严密控制的对象,沦为君主称霸的工具,富国强兵为国家统一奠基;梭伦则使得公民成功地参予了政治,成为城邦的主人,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摘编自贾文言《商鞅与梭伦耕战思想的比较分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打破现状的制度变革及梭伦为重视耕战而进行的承认现实的平衡调整。(8分)
(2)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考察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相同点的视角有哪些?排除材料提及,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个视角说明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不同点。(4分)
20.(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青年团的任务》是列宁于1920年10月2日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的讲话。列宁在这篇讲话中揭露了旧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把青年训练成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奴仆的弊病,指出共产主义教育必须在吸收旧教育有益成果的前提下,通过生产劳动将青年组织起来,并用自觉的纪律代替资产阶级社会中强迫的纪律,使青年形成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教育任务将由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来承担。这一讲话对于新时代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编自何东平《列宁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我国教有发展的启示》
(1)据材料并结合所所学知识,概括列宁提出青年教育思想的背景及内容。(8分)
(2)据材料,指出列宁青年教育思想对新时代我国青年教育工作有何指导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A A D D D B C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D B A A C D C
17.(1)特点:根植于传统,涉及面广,机构完备;有法律和财政保障;适时调整,服务于国家治理。
原因:鸦片战争后,社会变革加速,传统的驿传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外国在华通信机构的示范和刺激;列强侵略破坏国家邮政主权;清政府强化国家治理的需要。
(2)变化: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邮递事业发展迅速;逐渐与国际邮政接轨;民营快递事业活跃;全国性的智慧快递网络逐渐形成。
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8.(1)ACBD
(2)对于西安事变,国外报纸总的态度倾向不外乎对兵变表示担忧或反对,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将事变爆发原因归于张学良个人的夺权行为,或认为背后的支持者是苏联,给它抹上了一层浓厚的共产主义色彩。(2分)
英国立足于意识形态角度断定西安事变与苏联相关而予以否定(1分);1936年底,中日民族矛盾加剧,国民党对日妥协对内屠杀的反动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口号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引起日本政府的极度恐慌。(2分)日本报界的表现既为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作舆论准备,又与其侵华外交协调一致(1分);1936年法西斯势力在世界范围内崛起,苏联希望中国各派政治力量拥护蒋介石,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而苏联媒体歪曲西安事变真相正是其对外政策的反映。(2分)
这些评论,一方面显露了西方新闻界对中国情势及其内部矛盾缺乏深刻理解。另一方面,各国舆论的论调都与本国在华利益及其相关外交政策紧密联系。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会千差万别。(2分)
19.(1)变革: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法律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世卿世禄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实行户籍制度。
调整:承认贵族对土地的所有权,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六一汉制度/颁布土地最大限制法;制定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四百人议事会为国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公民陪审法庭为最高审判机关。(8分)
(2)视角:背景/原因/都受困于耕战;内容/主张/都重视耕战;影响/作用/意义/都产生重大影响。(3选2,2分)
不同点: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变法;梭伦改革是奴隶制度的自我完善。对奴隶主贵族的态度不同:商鞅变法是打击贵族;梭伦改革是限制贵族。对工商业的态度不同:商鞅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活动;梭伦重视工商业的发展。(2分)
20.(1)背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旧教育理论对苏俄仍有一定影响。
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吸收传统教育的有益成果;将青年培养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组织生产劳动;培养纪律观念及共产主义道德;青年团承担组织作务。(8分)
(2)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重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加强青年团组织建设。(4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