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初中2011年秋季九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江县初中2011年秋季九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2-18 10:57:13

文档简介

中江县初中2011年秋季九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说明: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1~2页为选择题部分。选择题的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卡上。第Ⅱ卷3~6页为非选择题部分,其答案请用钢笔或签字笔直接在该卷相应试题的空白处书写答案。
2.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交卷时只交第Ⅱ卷,第Ⅰ卷由学生自己保管,以便下期开校讲评。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填入对应的括号中。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现在有许多西方节日传入我国,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你知道这些节日与哪一宗教有关吗?
A. 佛教 B. 道教 C. 伊斯兰教 D. 基督教
2. 恩格斯赞誉某人:“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赞誉的此人的代表作品是
A.《神曲》 B.《最后的晚餐》 C.《哈姆雷特》 D.《战争与和平》
3. 下边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使用的
一组图片。据图片的内容判断,他探
究的主题应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奴隶贸易 D. 启蒙运动
4.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
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其含义是
A. 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出 B. 它没有将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D.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5.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谁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延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时间
A. 瓦特 B. 爱迪生 C. 爱因斯坦 D. 牛顿
6. 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仍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国家最高权力却掌握在国会而不是国王手中,这种政治制度源于英国历史上哪一部法律文件?
A.《宅地法》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商法典》
7. 英国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 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8. 西方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尽相同,美国的途径与英法等国最大的不同是通过
A. 资产阶级革命 B. 民族解放战争 C. 王朝统一战争 D. 社会改良运动
9. 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部文献表达的思想有
①君权神授 ②自由平等 ③天赋人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10.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A. 纳西比战役 B. 萨拉托加战役 C. 瓦尔密战役 D. 约克镇战役
11. 拿破仑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作出的贡献有
①颁布《法典》 ②领导法国赢得独立 ③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④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12. 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中,可以得出的重要启示是
A. 资产阶级的革命条件不成熟 B. 人民群众没有积极参加革命
C. 封建势力不如资本主义势力强大 D. 新旧社会制度的更迭需要经过长期斗争
13. 在“工业革命”活动课上,某位同学讲述“他”改进蒸汽机的故事,这里的“他”指的是
A. 哈格里夫斯 B. 法拉第 C. 瓦特 D. 牛顿
14. 之所以把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称为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原因是
A. 赢得了民族独立,废除了奴隶制
B. 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C. 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其他地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D. 建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15. 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是“一国两制”的经济格局,其中“两制”是指
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 ②南方封建经济 ③北方奴隶经济 ④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6.“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由此,庄严地 宣告了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这段话引自于
A.《独立宣言》 B.《权利法案》 C.《人民宪章》 D.《共产党宣言》
17.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不同肤色的劳动者有各自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唱着同一首歌。这首为了宣扬巴黎公社精神、鼓舞无产阶级斗志而创作的歌曲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英雄交响曲》 C.《国际歌》 D.《命运交响曲》
18. 电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其中“林肯拯救了美国”是指
A. 打败了英国殖民者,赢得了民族独立
B. 废除黑人奴隶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C. 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D. 操纵巴黎和会,制裁德国
19. 右图是俄罗斯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150周年,于2011年2月1
日发行的纪念币,图案左侧为一名农夫在田间卖力耕作的情景,
右侧为一支成45度角放置的鹅毛笔,下方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签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A. 俄国农奴制改革 B. 俄国十月革命 C. 赫鲁晓夫改革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2 0.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有一部分是明治维新时开始使用的,其中山下、盐田、鸟饲、猎狩等姓与生产劳动有关。这些姓氏 的出现,与明治维新的哪些措施直接有关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承认土地私有和扶持私人企业
C. 建立近代化军队 D. 大力发展教育
21. 19世纪中期,美国经过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这里所说的“又一障碍”是指
A. 西进运动 B. 殖民统治 C. 农奴制 D. 黑人奴隶制
22. 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主题的图片展。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3. 华盛顿在1783年12月的辞职讲话中说:“现在,我已经完成了赋予我的使命,我将退出这个伟大的舞台,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在它的命令之下,我奋战已久。我谨在此交出委任并辞去我所有的公职。”华盛顿完成的使命是
A. 取得了独立战争胜利 B. 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C.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D.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24. 沙皇政府1861年改革按其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B. 废除了封建农奴制
C. 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D. 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25. 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
A. 推翻了殖民统治 B. 维护了国家统一
C.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 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中江县初中2011年秋季九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第Ⅱ卷得分
题号


总 分
总分人
复查人
得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得 分
评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其中第26题9分,
第27题10分,第28题16分,共35分。
26.(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当前南北之间的矛盾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这两种制度不能再在北美大陆上和平共处了。 ——马克思《美国内战》
材料二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 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材料三 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l868年某日本官员语
(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3分)
(2)材料一、二、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各自国家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的具体措施包括哪些?请举一例说明。(2分)
(4)上述三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2分)
2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1)材料一中“生产的革命”指什么?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标志是什么?(4分)
材料二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
(2)材料二中的发明创造分别是哪种新能源和新动力设备的应用?(2分)
材料三 自从全球涌现出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后,烟囱、厂房、机器轰鸣声,打破了人们恬静的田园生活。……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利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之后,瑞典学者阿伦尼鸟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3)依据材料三说明,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什么问题?(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2分)
2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权利方面,人们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力,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
材料二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三
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1)材料一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哪些法律性质文件体现了这些主张?(5分)
(2)材料二的内容出自哪部文献?(2分)其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该文献的颁布使该国的政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材料三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哪一学说?(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确立这一政体的法律文件。(2分)
(4)西方民主政治并非完美无缺,从产生起就存在局限性,请举例说明。(1分)
得 分
评卷人
三、问答题(15分)
29. 发展资本主义是世界近代历史上不可逆转的潮流。17—19世纪的西方各国和日本纷纷以不同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从而走上了强国之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开始的标志和革命的结果。(4分)
(2)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日本分别是以什么重大事件为起点走上强国之路的?(2分)
(3)在俄国、日本的改革中,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要资本主义强国是通过哪三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3分)
英国、法国:
俄国、日本:
美国:
(5)比较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相似之处。(4分)
中江县初中2011年秋季九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A
B
D
B
B
D
B
B
B
C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D
C
B
A
B
D
D
A
C
D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包括3个小题,其中第26题9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7分,共36分。
26.(1)材料一: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或美国废除黑人奴隶制);
材料二: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三:日本明治维新 (每点1分,共3分)
(2)都促进(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2分)
(3)办企业,引进西方技术;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改革封建军制,创建近代化军队。(答出两点即给2分)
(4)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学习先进文明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维护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共同繁荣原则等。 (答出1点即给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7.(1)工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2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2分)
(2)电力;(1分)内燃机。(1分)
(3)环境污染。(2分)
(4)认识:科技进步,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2分)(不拘泥于以上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8.(1)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的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5分)
(2)文献:《权利法案》。 (2分)
核心思想:限制王权(或议会高于王权)(2分)
变化: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制转变。(只答到“君主立宪”得1分;完整答出变化过程得2分。)
(3)学说:三权分立。(2分) 法律文件:美国1787年宪法。(2分)
(4)古代:希腊雅典的政治权力只掌握在少数公民手中,奴隶和妇女没有政治权力。
近代:英国保留了封建君主;美国印第安人、黑人没有拥有与白人同等的公民权力。
现代:美国仍存在种族歧视……(任①例得1分)
三、问答题(15分)
29.(1)①议会的重新召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2分)
②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2)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1分)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 (1分)
(3)俄国:农奴解放时,可从地主那里赎买一块份地(1分)
日本: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1分)
(4)英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分)
俄国、日本: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分)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推翻殖民统治,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1分)
(5)相同点: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分)
结果: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改革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