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龟裂(jūn) 农谚(yàn) 迁徙(xǐ) 销声匿迹(nì)
B.腐蚀(shí) 缄默(xián)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C.褶皱(zhě) 咀嚼(jué) 雾霭(ǎi) 追本溯源(sù)
D.凋零(diāo) 瑕疵(cī) 狩猎(shòu) 草长莺飞(zhǎnɡ)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次第 骨骼 山麓 不解之迷
B.劫难 陨石 晴朗 衰草连天
C.致密 沟壑 帷幕 天衣无缝
D.喧嚷 枯燥 潮汐 难以置信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根据竺可发表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的。
B.《恐龙无处不有》文题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强调了观点,肯定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
C.《大雁归来》通过夸张的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的活动,说明了大雁是人类有益无损的伙伴。
D.《时间的脚印》一文运用逻辑顺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能记录时间的相关科普知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保持缄默。
B.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C.返回的雁群,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
D.一年前失败的痛苦仍刻骨铭心,一年后他带着十足的信心周而复始。
5.下列语文知识判断无误的一项是( )
A.“崇高”“洁净”“强大”“更加”都是形容词。
B.短语“观赏美景”“留守儿童”“关爱我们”“被压扁的沙子”的结构相同。
C.“接到迎检通知后,我校师生立即行动起来”一句中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依次是定语、状语、补语。
D.“朝鲜政府的强硬态度并没有因美韩联合军演而改变”一句的主干是“朝鲜政府没有改变”。
二、语言表达
6.在新闻中,开头常有一段用来概括新闻主要事实的话,我们称之为“导语”。下面这则新闻缺少“导语”部分,请你根据后边的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写出这则新闻的“导语”。
(本报4月28日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昨日,在长寿湖安顺岛湖边钓鱼的徐光军突然发现湖里多了4只全身羽毛纯黑发亮的水禽,经确认该水禽为黑天鹅。
黑天鹅是产于澳大利亚的一种水禽,为什么会在长寿湖现身?对此,长寿湖风景区管委会有关人士称,其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去年长寿湖取缔养殖网栏,实行生态养殖后,长寿湖水质明显改善,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7.下面一段话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①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令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②花样翻新的运动软件,为健身者量身订制健身计划。③这些软件通过视频等方式传承健身技能,为人们健身提供了便利。
(1)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8.《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
9.给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
(1)他在大事上很果断,在平常的小事上却总是犹豫________不决,太奇怪了。
(2)说出的话语,没有踪迹________,却能够在听者的心里扎根成长。
(3)铁锅长时间不用,底部慢慢生锈了,好像被强硫酸腐蚀________过一样。
(4)这座山海拔高,山麓________、山腰、山顶的植被景观各不相同。
(5)妈妈太辛苦了,一到冬天,她手指的皮肤就开始龟________裂。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红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10.关于第③段中加点的“威斯康星的法规”在文中具体指代的内容,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
B.雁群要笔直地飞行,不能曲线飞行。
C.冬季禁止猎杀大雁,春季则允许猎杀。
D.雁群11月份要南飞,3月份要返回。
11.“3月的大雁则不同”是一句过渡句。下列所列的语句中能体现“3月的大雁则不同”的一项是( )
A.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
B.大雁的飞行是笔直的。
C.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D.大雁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12.文中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雁、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请对文中划线句子,细细品味,写一段批注。
13.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阅读①—③段,“物候”可以概括为?(不超过15个字)
(2)比较下面表格里的两组句子,说出你的阅读感受,并简要说明感受产生的原因。(80-100字)
原句 改动句
第一组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杏花、桃花开的时候,农民们知道要赶快耕地种谷了。布谷鸟叫了,劳动人民知道该插禾了。
第二组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比1961年、1960年都迟。
(3)阅读第⑦—⑩段,提出一个关于理解说明顺序的问题,并简要回答。
五、作文
14.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作文素材。
题目一: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我们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我们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我们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 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600字。②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
题目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阅历的增长以及点滴的进步……都离不开天长日久的坚持与积累。
请以“积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允许写诗歌,其他文体不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B.有误,缄默,“缄”应读作jiān。
故选B。
2.A
【解析】
【详解】
A.有误,“不解之迷”应为“不解之谜”。
故选A。
3.C
【解析】
【详解】
C错误,《大雁归来》运用拟人的手法。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缄默:闭口不说话。使用恰当;
B.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C.摇晃,指摇摆,晃动。使用恰当;
D.“周而复始”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不合语境,应用“卷土重来”;
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A项,“更加”是副词;B项,“观赏美景”“关爱我们”是动宾短语,“留守儿童”“被压扁的沙子”是偏正短语;C项,正确;D项,句子的主干是“态度没有改变”。
6.因为生态养殖改善水质,连日来,4只黑天鹅飞临长寿湖安顺岛湖边。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内容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导语要表达出新闻的要旨,以简要的文句概括重要且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一般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提炼作答。阅读新闻主体部分可知,此题应该围绕“长寿湖出现4只黑天鹅”和“长寿湖实行生态养殖后水质改善”两个角度来回答,语言要简洁流畅。
7. (1)① 去掉“令” (2)③ 将传承改为传授
【解析】
【详解】
(1)①句残缺主语。改为“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或“全民健身事业的大力推进,令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体育产业中”。
(2)③句搭配不当。改为“这些软件通过视频等方式传授健身技能”。
【点睛】
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8.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解析】
略
9. (1)yóu yù (2)zōng jì (3)shí (4)lù (5)jūn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平时对汉字字音的积累答题,注意“犹”是第二声,不要注上第一声,“踪”是平舌音,不要写作翘舌音,“龟”是多音字,这里读作“jūn”。
10.A
11.C
12.批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从此迎来了春天,欣欣向荣。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与分析。
A.根据第③段“11月份南飞的鸟群”可知是冬季,“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可知,冬季允许猎杀;根据第④段“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可知,春季禁止猎杀大雁。所以该选项表述正确;
B.本题要求找出“威斯康星的法规”的指代内容,而大雁的飞行,不属于法规指代内容,故不正确;
C.根据第③段“11月份南飞的鸟群”可知是冬季,“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可知,冬季允许猎杀;根据第④段“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可知,春季禁止猎杀大雁。所以该选项表述与文章内容相反,表述不正确;
D.由第③段“11月份南飞的鸟群”、第④段“3月的大雁则不同”这是大雁自身的活动规律,不属于“威斯康星的法规”内容,而这个法规正是考虑了大雁的活动规律而制定,故表述不正确;
故选A。
11.
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C.根据第③段“11月份南飞的鸟群……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可知,这是11月份南飞的雁群的内容,不属于3月的大雁,而根据第④段“3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可知,这才是3月的大雁的内容,所以该选项能体现“3月的大雁则不同”;故选C。
12.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由“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归来的大雁回到熟悉的沙洲、池塘十分的开心与放松。“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大雁北飞也在预示着严冬过去了,春天来了,“抖掉”写出了大雁归来也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天,焕发活力,迎来了春天。
13.(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就是物候。
(2)感受:第一组中原句语言更生动,第二组中原句语言更准确。
原因:第一组中原句“传语”“暗示”“唱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杏花、桃花和布谷鸟拟人化,生动形象,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这些物候现象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第二组中原句的语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表达更准确,比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
(3)问题:第⑦—⑩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案:此部分运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解析】
(1)
本题考查段落内容的概括。
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是物候。根据第②段中“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③段中“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得: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现象就是物候。
(2)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的理解。赏析句子时,仔细揣摩,可以从抓关键字词,从修辞手法、用词准确等角度作答。
①组原句,“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杏花、桃花和布谷鸟以人的动作和心理,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改动后的句子虽然意思未变,但表达得太平淡直白,缺少趣味性。
②组原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迟十天左右”“迟五六天”,说明得更准确具体。改句仅仅说了“迟”,迟多长时间没有明说,表达过于模糊,读者不能从中得到明确的知识。
(3)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理解。
第一问要求提出一个关于理解说明顺序的问题,并简要回答。关于说明顺序的问题很多,比如,第⑦—⑩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第⑦—⑩段的段落顺序可否互换?
第二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通过阅读,结合“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再联系上文第⑥段的“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可知,此部分运用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14.范文
和父母相伴的日子
在万千个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是父母。父母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在这片蓝天下我们会感到无穷的温暖。
当父母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时,你想过等他们老了也会帮他们撑起一片蓝天吗?古圣人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父母把他们的一切都给了我们,等她们老了我们也应该好好照顾他们。
儿时的我,是父亲的跟班,那时的我特别好动,一刻也闲不住,只知道跟随父亲到处玩。小手紧紧地拉着父亲那双宽大温暖的手,感觉着父亲手心的温度,不愿放开;两颗圆溜溜的眼珠子不时地瞧着父亲的后背。父亲虽不是很挺拔,甚至有那么一点儿矮,一点儿胖,但是身子却挺得直直地,充满着自信与力量。仰望着父亲的背影,心中充满着自信与安全感,觉得即使天塌下来了,也有父亲为我顶着,心中不觉涌起一股自信,连头也不自觉地抬高了许多。
家中的日历撕了一页又一页,换了一本又一本,晃眼我上了初中,父母亲也渐渐老了许多。看那停在树下的摩托车,那一直是父母亲送我上学的工具,记得有一天父亲照常骑着车,母亲把我拥在怀里,我望着母亲的脸被寒风吹着,这时母亲低下来望着我,此时此刻四只眼睛、四条视线还有那两颗火热的心竟在某一地点、某一时刻发生了碰撞,并且紧紧相拥在一起。那是多么神圣的拥抱!就在此刻,两颗心彼此读懂了!
在一个寒冬的晚上,母亲在工作,我拿着皮袄给母亲送去,母亲望我拿着皮袄送给她,热泪盈眶,把我抱到怀里说:“我的宝宝真有孝心,妈妈为你骄傲!”我在怀里说:“妈,快穿上,别冻了。”这时妈妈把我抱得紧紧的,我感觉得到妈妈的“热泪”滴在了我的头上。
许多名人都说过孝十分重要:姜慧婷说过“存孝心,奉孝行,传孝道,让孝成为一初人的人格基石”。雷雨豪曾说过“当‘子欲孝而亲不在时’一方悔恨也没有用”,贺芷馨也说过“孝是为了人之本,孝是成长之基 ”
爱如无言的流水,细腻地滋润着每一个点滴。有道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心中始终怀着一份感动,却只能在学习上努力,考得好成绩为父母省钱,学习有成,不让父母担心。父母我一定会报答你们。
孝是人之根本,人只有孝才能取得成就,父母为我们付出那么多,我们也应好好报答他们,你们说对吗?我想你们都会说是对的。
古人都会行孝,难道现代人还比不上古人吗?
积累失败
从古至今,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失败,在他们眼中失败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切。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时,又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正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在失败的同时,往往又留下一笔宝贵的经验。这经验是成功的秘诀,只有积累这失败后的经验,总有成功的时候。
伯拉罕·林肯,他的一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从他23岁竞选本州众议员的职位的失败,到47岁他的党推荐他为副总统后选人的失败,伯拉罕·林肯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尽管不断失败,但他总是能总结教训,积累先前失败的经验,直到51岁成为共和党总统,终于取得了成功。
又像历史上的另一位伟人爱迪生。他在发明电灯时,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但他百屈不饶,坚持寻找灯丝,直到找到乌丝。在积累了大量失败经验的基础上,终于成就了他这一让世界为之震惊的发明,也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失败使我创新,失败使我进步,失败更使我积累了丰富有用的经验。
失败是令人痛惜的,但失败并不意味着终止,在生活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只有那些不畏失败、勇于前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价值。在成功的标志下,回首来时的路,失败正如一块块基石,只有不断积累这一块块基石,才可以铺成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在我们的周围,有在为成功喝彩的同时也给失败者以鼓励的人,但更多的只是对失败者的讽刺,瞧不起。失败者常常为此痛苦不堪。但失败是避免不了的,祈望成功之路没有失败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在强者眼中,失败不是阻挡前进的障碍而是助己攀登的阶梯。对于不敢面对挫折失败的懦弱者永远没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河,显赫一时。然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他遭了暂时的失败。面对失败,项羽没有总结当初失败的原因,没有积累这一失败,没有吸取教训。他丧失了信心,遣散士兵,自刎于乌江,放弃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一代英雄,仰天长叹,留下千古悲歌。因此,我们应该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失败,积累失败,不停止奋斗与努力,总会有成功之时。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让我们记住失败乃成功之母,坦然面对失败,积累失败,那么我们最终会成功。
【解析】
【详解】
题目一是半命题作文。结合提示语,横线上可以填补的词语:挚友、父母、书籍、爱等,题目中的“日子”简洁易懂,决定了选材的内容要注重日常学习成长生活中的细节,要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注意从小处入手,选择典型的事件,展现自己成长的感悟。
题目二为话题作文,话题只是一个“窗口”考生要透过材料,准确把握写作的意图。关注提示语“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意为这积少成多,日积月累最终会取得显著成效,关键是方向正确、持之以恒。作文选材的方向:知识的丰富、习惯的养成、技能的提升、等都可作文,写作记叙文可用细节描写、对比烘托等,写作议论文要合理安排结构,恰当运用论证方法。话题作文一要全面,注意所有的信息要素。尤其是“要求”用语;二是要深入,把握话题概念的内涵、外延;三是分析,审清材料的内容、含义和不同的角度;四是推求,审出话题背后的命题意图。作文要贴近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写起,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