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祈祷 指摘 相辅相成
B.目睹 束缚 无所畏惧
C.严峻 肤浅 自园其说
D.湛蓝 挚爱 误入歧途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名歌。
C.演讲词特点鲜明,风格各异,但大多要有鲜明的观点、清晰的思路、充实的内容。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演讲者可以借助一些语言技巧,来吸引听众。
D.《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的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科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
3.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即兴演讲稿,闻一多以轻松活泼的口吻,揭露了反动派的虚弱本质,鼓舞人民坚持真理,追求光明。
B.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出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令人赞叹。清代张潮所写的《核舟记》详细介绍了这枚由明代王叔远制作的桃核。
C.“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化石证明地壳运动。
D.中国文化崇尚“和”。“六尺巷”的故事传递着“和为贵”的真谛。“和气生财”“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这些含义丰富的词语都饱含着“和”的思想。
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金融系统分崩离析的风险,出席达沃斯年会的代表们已经达成一致,将呼吁共同采取全球性解决方案,应对危机。
B.连续不断的余震,让当地居民担惊受怕,无法安心生活。
C.谈起围棋,这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连专家都惊叹不已。
D.丰富的知识和健康的身体是事 业成功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二个抉择,是l961年在24岁的时候,我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有了几年搞硬件经验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译系统——这样一些领域来。
B.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
C.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
D.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
二、语言表达
6.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实验的过程________消极的观察,________积极的探测。
(2)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___________研究学术不可缺少,_____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7.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
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仿句:这__________,正像__________________,正像____________。
三、填空题
8.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①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________
②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________
③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________
④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________
⑤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________
9.指出下列词语的感彩。
光明正大________ 偷偷摸摸________ 蛮横________
悲愤痛恨________ 挑拨离间________ 鼓掌________
制造恐怖________ 卑鄙无耻________ 光荣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丁 肇 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以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D.实验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11.下列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④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⑧段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 段以作者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做研究不能靠教师,全靠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12.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因为具有判断力、灵感、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实验者很少。
B.不少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如果到美国去读大学做研究,要想有所成就,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D.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阅读《最后一次讲演》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
②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③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热烈的鼓掌)……
④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⑤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3.文章①段演讲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情绪是如何传达出来的?
14.“他们制造……你们还有几天”中,“他们”“你们”人称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15.说说你对第③段“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理解。
16.如果请你在演讲比赛中朗读《最后一次演讲》,你认为应该表现出这篇演讲词的什么特色?
五、作文
17.生活中,有温度的话语可以暖人心扉,让我们如沐春风;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鼓舞斗志,让我们扬帆起航;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启迪心灵,让我豁然开朗;有温度的话语可以陶冶性情,让我们受益终生……
成长中,无数有温度的话语,伴随我们一路走来。请以“有温度的话语”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子600 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C.有误。“自园其说”应改为“自圆其说”。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D.丁肇中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故选D。
3.D
【解析】
【详解】
A.有误,这篇文章没有“轻松活泼的口吻”;
B.有误,《核舟记》的作者是明代的魏学洢;
C.有误,句子主干应是:发现证明地壳在运动;
故选D。
4.C
【解析】
【分析】
【详解】
C项有误,褒贬不当,左右逢源:逢:遇到。源:水源。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故答案为:C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意在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能力。C中“我说,”应为“我说:”。故选C。
6. (1)不是 而是 (2)不但 而且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1)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并列关系,所以填“不是……而是……”。(2)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递进关系,所以填“不但……而且……”。
7. 这一条河流是不会干涸的,它将永远流着 正像一轮燃烧的红日 正像一颗闪烁的恒星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仿写,仿写句子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8. 分崩离析; 暴风骤雨; 行将就木; 相辅相成; 自圆其说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意在考查根据意思辨析判断成语的能力。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多读、多记。并且在在日常的写作中经常运用,才能灵活掌握,切不要死记硬背。
9. 褒义 贬义 贬义 中性 贬义 中性 贬义 贬义 褒义
【解析】
【详解】
此题意在考查辨析词语感彩的能力。褒义词时词性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贬义词指字句中含有不赞成或坏的意思的词语;中性词它专指褒义、贬义词语之外不能体现特殊情感的词。弄明白三种词性的含义是做好这一题的前提。
【点睛】
判断词语的感彩,首先得理解词语的含义这是关键,另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性还会发生变化,需要我们在阅读中认真体会。
10.B
11.D
12.A
【解析】
【分析】
10.
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B.根据第②③段“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可知,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作者认为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本项表述有误;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论证方法及论据。
D.根据第 段“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可知本项“做研究不能靠教师,全靠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表述的观点,以偏概全,过于绝对,表述有误;
故选D。
12.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
A.根据第⑨段“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联系第⑩段“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可知,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原因是进行实验需要有适当的目标,具体的计划,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眼光、勇气和毅力;本项“因为具有判断力、灵感、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实验者很少”以偏概全,表述绝对,有误;
故选A。
13.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来表达强烈的情感 。
14.“他们”是向听众揭露敌人罪行,流露出愤怒的感情和轻蔑的态度,变为“你们”则是对敌人直接正面的揭露,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直接向敌人发起进攻。
15.用“一个”和“千百万”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强大,表达了讲演者对未来充满信心,有革命必胜的信念。
16.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意对即可。)注重语气的使用,要把对敌人的恨和对人民的爱读出来。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演讲者情感表达形式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第①段中“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先用提出疑问,再自行回答“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用设问引发听众思考,同时自问自答给听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了闻一多对爱国人士李公朴先生的敬仰和对他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愤慨;
“这成什么话”为反问句,意思是“偷偷摸摸的来暗杀”不成话、不像话,表达了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用反问句可以加强语气,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感叹句,表达了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爱国进步人士卑劣无耻行为的强烈愤慨。用感叹句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2.本题考查人称用法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文意。
“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这里用第三人称“他们”,是演讲时为了向听众揭露敌人暗杀爱国进步人士的无耻行径,表达了闻一多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和蔑视;
“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是第二人称,是作者直接和敌人对话,攻击敌人,表现出闻一多无所畏惧的精神和对革命终会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理解主题。
“李公朴”是爱国进步人士中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千百万”暗示会有更多的人会受到李公朴伟大精神的感召,投入到和敌人作斗争的革命事业中来。闻一多坚定地喊出这句话,表现了他对光明的渴望和对革命终会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
4.本题考查语言特色。解答此题要了解背景,理解主题。
《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在演讲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
演讲朗读此文前要了解写作背景,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朗读此文时要感情充沛,声情并茂,结合演讲词内容以适合的语气表达对敌人的愤慨,对李公朴的敬仰,以激发听众共鸣,体现此文的战斗激情和强烈的感召力。
17.有温度的话语
世界上万物都是有温度的,不管什么时候,都在释放着自己的温度。有了温度,生活才会温暖,才会温馨,才有感情。
话语也是有温度的,一句有温度的话语,让人心温暖,一句温暖的话语,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作用。
在一个人失败的时候,送上一句温暖的话语,让人从新站起;在人胜利的时候,献出一句温暖的话,让人更加高兴。
什么是有温度的话呢?就是能让你感动,让你觉得很亲切的话。
平常,多对朋友说说这样的话,你们的关系就会拉近。多对家人多说说这样的话,会是家庭更和睦。
失败时别人献上这么一句话,让我心里暖暖的,很感动。我胜利时,别人献上这么一句话,我会更快乐。
比如,这学期考试没考好,我很伤心,这是同学送上了一句:“别灰心,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把它运用在下次考试中,你一定会考好的。”这句话虽然很平常,但有这不平常的意义。就是这句话,让我在这次失败中重新站了起来。让我得到了很好的改变,让我总结了自己的缺点。
温暖的话给了我许许多多该得到的,却没有得到的。不然,我不知道现在的我是什么样子。
可见,温暖的话,对人多么重要。没有它,就没有人激励我们,没有任激励我们,就没有我们一点点的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多给周围的人一些温暖的话,让他们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长。同时,大家也要多给我一些温暖的话,让我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解析】
【详解】
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注意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以“有温度的话语”为题目,一要注意中心词“话语”,防止将“话语”改写成眼神、举动或其他。二要理解“有温度”,“有温度”的话语是温暖人心的话语,它往往与歌颂、表扬、鼓励、鞭策、提醒等有关,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激动人心的话语,理解这一层意思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特别突出“有温度”一词,多角度描述,反复渲染,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有温度”的内涵。记叙文必须“以情动人”,这就需要我们用细腻的心灵去感受,用形象的文字去描述,用生动的细节去再现,抒写一片真情,力求文章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