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1)
一、自学任务: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第1课时
二、自学目标:
学会探究鱼类运动和呼吸的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三、自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探究鱼类运动和呼吸的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四、自学过程
情景引人
1、 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导入本章的学习。
2、 生物的多样性
每人将自己熟悉的动物填在下面的表格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并汇报总结结果。
动
物
有无脊柱分类
水生
陆生
空中飞行的
动物
动物
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动物的形态结构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学习任务一:鱼的游泳
自学教材P3,观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相互交流,质疑答疑,作好记录。
(1)鱼的外部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和鱼的水中生活相适应
体形:( ),体表 ( )
(2)鳍是鱼的运动器官认真观察,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位产生前进的动力?
( ) 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 ) 靠哪种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
2、实验探究:在观察鱼鳍的作用时,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大致判断了各种鳍的作用,但由于鳍的相互协调,所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问题
㈡作出假设
㈢讨论探究思路(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㈣制定并实施计划----讨论和完善方案1、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 , ,以免使鱼 。)
3.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一些探究。请你根据同学们的探究谈谈自己的看法。
?
?
(1)上图是你班某小组同学正在讨论探究计划。你看,一个人一个主意。
Ⅰ你赞成哪个主意呢? 。(用图中的标号作答)
Ⅱ在实验探究中,你会观察到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的动作, 这对鱼的生存有何意义? 。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第一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两条鱼,将其中的一条鱼所有的鳍同时都捆扎起来,再将其放入玻璃缸的水中;将另一条鱼放入另一玻璃缸的水中,然后进行观察。第二小组的同学准备了四条鱼,他们将四条鱼分别捆扎起胸鳍、背鳍、腹鳍、尾鳍(即每条鱼只捆扎起一种鳍),然后再将它们分别放入四个玻璃缸的水中,进行观察。
请你对这两组同学的实验方法进行评议(从下列三个选项中选择评议结果):
①你对第一组同学实验方法的评议是( )②你对第二组同学实验方法的评议是( )
A.其实验方法正确B.其实验方法没有设置对照组C.其实验方法不能保证单因素对鱼游泳时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
1.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2.鲫鱼在水中向前游泳的动力主要来自(?? )A.胸鳍和腹鳍的不断摆动 B.尾鳍的不断摆动C.尾部和身体的左右摆动 D.各种鳍的不断摆动
3.李东将鲫鱼的胸鳍剪掉,再把鲫鱼放入水中观察,发现鲫鱼仍可游泳,但行进路线异常,鱼体失去了平衡而侧翻,这说明胸鳍的作用主要是( )A.保持身体平衡B.产生前进动力C.保持前进方向 D.控制鱼体沉浮
4.根据上图鲫鱼的形态图图示写出图中数字所指结构的名称。
①?????????? ?②???????③???????④??????????? ⑤???????⑥???????,⑥起的作用是????????????????? ?。(2)图中所示能够调节身体平衡并辅助转换方向的是[? ],能够产生前进动力并控制前进方向的是[? ],对身体平衡起关键作用的是[? ]。
(三)、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2)
自学内容: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第二课时
自学目标 1、 描述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学会探究鱼类运动和呼吸的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描述水生生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自学重点、难点
探究鱼类运动和呼吸的方式,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说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物的特点。
自学过程: 回顾一下鲫鱼运动方式
学习任务二:描述鱼的呼吸过程
1、学生仔细阅读教材P7观察与思考
2、通过相互交流,归纳整理,得出鱼在水中呼吸的过程。
3、拓展反思:1)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特点
2)在生活中怎样判断买来的鱼是否新鲜?
学习任务三: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
拓展:怎样判断什么的动物是鱼类吗?
(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以此来适应水中生活)。
学习任务四:了解其他水生动物
1、学生自主学习P8——P9认识书中的各种水生动物。
2、质疑、总结得出结论
(1)腔肠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 常见腔肠动物有哪些?
(2)软体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 常见软体动物有哪些?
(3)甲壳动物有什么结构特点? 常见甲壳动物有哪些?
学习任务五:认同水域环境的污染给水中生物带来的危害
1、学生观察录像内容和问题,表述各自的观点,达成共识,保护水域环境非常重要。
2、拓展:你的家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你对这种状况有什么感想?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尝试应用
1、海马身体侧扁,全身无鳞,躯干被骨板包围,有脊柱,在水中能直立状前进,有鳍,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海马是鱼吗?
2、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跳出水面,而天亮以后,鱼便停止浮头。思考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诊断评价
1)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体表覆盖__,呈__状排列,体表(干燥、有粘液)
2)鱼鳃位于____两侧,外有___保护,共有____对鳃,颜色____。当水流经鳃丝时,溶解于水里的____进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而血液中的____扩散出毛细血管,排到水中。
3)鱼是适应 生活的一类动物,它们的体表常常被有 ,用 呼吸,通过身体 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鳍起着 作用。
4).李东将鲫鱼的胸鳍剪掉,再把鲫鱼放入水中观察,发现鲫鱼仍可游泳,但行进路线异常,鱼体失去了平衡而侧翻,这说明胸鳍的作用主要是( )
A.保持身体平衡 B.产生前进动力
C.保持前进方向 D.控制鱼体沉浮
5).鲸生活在海洋中,但它是用肺呼吸,而且是胎生、哺乳的,所以它应该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鸟类 D.哺乳类
6).以鲫鱼为例,说明鱼类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而且必须生活在水中?
(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是:①鲫鱼的体色是背深腹浅的保护色,不容易被水域上下的敌害发现;②身体呈梭形,可以减少鱼在水中运动的阻力;③体表覆盖鳞片,既有保护作用,又减少水的阻力;④鱼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它对水的温度、流向、水的化学成分都有感知作用;⑤用鳍辅助游泳,鳍是一种特化了的适于水中运动的器官,离开水,鱼儿就无法运动;⑥用鳃呼吸,鳃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溶解于水中的氧能直接进入鳃;⑦有的鱼类如鲫鱼有鳔,它能调节鱼体的比重,帮助鱼停留在不同的水层。(2)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构造和功能都特化了,与水生生活有着特殊适应的关系,如鳍是特化了的运动器官,离开了水鱼就无法运动。又如鳃是呼吸器官,离开了水,鱼就得不到氧而死亡,因此鱼必须生活在水中。)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
自学内容: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一课时学案
自学目标:
1、运用比较法,说明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自学重点、难点:(1)陆生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差别
(2)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三、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说出常见动物的生存环境及运动方式
1、观察P12页图片描述这些动物的栖息环境和运动方式
2、假设水中生活的动物如鱼到陆地生活需要克服哪些困难?
学习任务二:比较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不同点
对比分析教材中的图片,讨论总结填表。
温差
湿度
浮力
氧的存在状态
复杂程度
水生环境
陆地环境
学习任务三:举例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为适应陆地生活,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有
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 或 ,昆虫具有
;陆地上的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有 和
的器官,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 和 ,还普遍具有发达的 和 ,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 结合学习内容归纳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
结构:(外骨骼、鳞、甲)
器官:(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呼吸器官:(气管和肺)
反应:(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发达,能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达标测试
1.下列不属于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
A.舍得体表覆盖有角质的鳞片 B.猎豹在陆地上奔跑速度很快,很容易抓到猎物
C.狼会发出凄厉的嚎叫 D.兔子身体表面有毛,用肺呼吸
2.陆生动物的下列身体结构与防止水分蒸发没有关系的是( )
A.蜥蜴的鳞 B.乌龟的盔甲 C.蚯蚓的刚毛 D.蝗虫的外骨骼
3、下列哪种结构不是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呼吸器官?( )
A.肺 B.气管 C.支气管 D.鳃
4、分析说明:陆地生活是复杂的,陆生动物与环境的适应也是多方面的,说一下下列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陆地环境的。
(1)狼友发达的大脑和遍布全身的神经:
(2)猫用肺呼吸:
(3)蛇具有角质的鳞:
(4)蝗虫具有外骨骼:
(5)变色龙的身体会改变变颜色:
5、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为适应陆地生活,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一般都有 的结构,一般都具有 的器官,一般都有能在空气中 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还普遍具有发达的 和 ,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6、将下列动物与它的运动方式连接起来。
①丹顶鹤 a攀援
②蚯蚓 b跳跃
③袋鼠 c行走和奔跑
④白熊 d 行走和飞翔
⑤蝴蝶 e飞行
⑥虎 f蠕动
⑦猎豹
⑧金丝猴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二课时
自学内容: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二课时学案
自学目标:(1)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说明蚯蚓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自学重点、难点:
(1)描述蚯蚓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观察蚯蚓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蚯蚓的形态结构。
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的彼此相似的 构成。
2、如何区分蚯蚓的前后端 。
3、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你的感受是 。
4、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的感受是
5、蚯蚓在玻璃上运动比在粗糙纸上 (快、慢)
学习任务二:蚯蚓的生活习性
1、蚯蚓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
2、蚯蚓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3、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4、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5、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6、总结:蚯蚓有哪些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拓展:蚯蚓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
学习任务三:了解其他环节动物,归纳环节动物的特征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它环节动物
2.总结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四、效果评价:
1.取一条活的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
(1)用手触摸蚯蚓身体腹部,感觉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腹部有许多小突起。
叫 ,它们与蚯蚓的 有关。
(2)蚯蚓在玻璃上运动比在纸上运动的速度要 。
(3)在实验的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花球,轻轻地檫蚯蚓体表,这是因为蚯蚓
是靠 呼吸的。
(4)实验完毕后,我们应将蚯蚓 。
2、蚯蚓生活在富含 的 的土壤中,通过 和 的配合使身体蠕动。
3、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 构成,这样的动物称为 动物。常见的环节动物还有 、 等。
4、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若使其在纸上或玻璃上运动的时间过长,它的活动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死亡。其原因是( )
A.离开了穴居生活 B.没有食物,所以没有能量
C.体表逐渐干燥,无法呼吸 D.体内水分散失,血液循环停止
5、、蚯蚓是陆地穴居生活的动物,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消费者 B.生产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6、.雨过天晴,爬出洞穴暴露在阳光下时间过长的蚯蚓会死亡,主要原因是( )
A.体壁脱水,不能正常呼吸 B.体壁脱水,无法正常活动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课时
自学内容: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三课时学案
自学目标:
(1)阐明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概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强化“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自学重点、难点:
1.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2.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关注动物的栖息地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举例说出家兔适应陆生环境的特点
(1)、观察兔的外部形态特征,思考兔毛的作用。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前后肢的长度,推测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观察兔的牙齿并与狼的牙齿作比较,思考牙齿的不同与食性的关系。
(4)、 家兔的内部结构:
与人体相比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相似吗? 这说明了什么?
兔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别
这说明了什么?
学习任务二:总结家兔与陆地生活适应的特点,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家兔与陆地生活适应的特点有哪些?
2、与兔相似的动物有哪些?
3、结合内容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学习任务三: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陆生动物的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2.保护动物栖息地有什么重要性?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达标测试:
1.兔的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与人类相似,具有 和 的特征,因而属于 动物。
2.兔的心脏分成四个腔: 、 、 和 。血液循环包括 和 两条循环途径,为身体提供足够的 。
3.对于陆地生活的动物来说, 、 和 是基本的环境条件。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些动物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4.兔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其原因不包括( )
A.兔能适应陆地生活 B.体表有保温结构
C.心脏和肺发达 D.血液输氧能力强
5、鲸生活在海洋中,但它是用肺呼吸,而且是胎生、哺乳的,所以它应该属于( )
A.鱼类 B.两栖类 C.鸟类 D.哺乳类
6、、牙齿对动物的生存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在南极的海豹在冰下游泳时,隔一段时间就要用牙齿咬破坚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海豹牙齿的损坏即意味着死亡的来临。人的牙齿损坏以后,不仅影响食物的消化,而且会引起疾病,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下图是某动物上、下颌骨及牙齿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与牙齿有关的问题。
(1)与该动物牙齿相比较,人的牙齿多了哪一种?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该动物牙齿的分化情况可以推断:该动物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食性动物,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此图可以推断该动物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特点是 。
7、、家兔用 呼吸,心脏 腔,血液循环包括 和 ,家兔的体温 ,消化道中有发达的 ,有发达的 及遍部全身 的,所以对外界变化敏感。
8、、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
自学内容: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一课时学案
自学目标:(1)会阐明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自学重点、难点:1、鸟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3、尝试独立完成“鸟适于飞行特点”的探究活动。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初步了解鸟类的特点
1.你所观察到的当地常见鸟类有哪些?飞行对鸟类生活有何意义?
2、你认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有哪些?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看谁列举的多?
。
学习任务二:探究活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学生分组学习完成探究实验:阅读课本内容、根据自己查找到的资料思考,讨论研究发现问题。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计划:(学生观察课本的几个图片,看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如分析鸟的外形,讨论得出这是流线型,空气阻力小,有利于飞行等。)
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方案。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完善。
(4)、得出结论,学生总结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体形: 鸟翼: 羽毛
胸肌: 骨骼:
食量: 消化:
呼吸: 直肠:
心脏:
2、总结鸟类的主要特征
3、拓展反思:“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如果你是一只小鸟,你会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达标测试
1.下列哪项不是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外形特点( )。
A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 B全身被羽
C前肢变成翼,生有大型正羽 D身体呈流线型
2.家鸽排便频繁的原因是( )。
A食量大 B消化功能差
C吸收功能差 D直肠短,不能长时间储存粪便
3.下列哪项不是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内部特点( )。
A胸肌发达 B骨胳薄而轻 C气囊发达 D胃发达
4.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
A体表被覆羽毛 B前肢变成翼
C体内有气囊 D直肠发达
5.家鸽等鸟类动物飞行时进行的特有的呼吸方式是( )
A.完全呼吸 B.双重呼吸 C.双呼吸 D.持续呼吸
6.家鸽食量大、消化能力很强的原因是( )
A.身体散热快 B.飞行时消耗的能量很大
C.消化系统发达 D.食物中的营养少
7.鸟类动物的体内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通,它们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
A.肺和气囊 B.气囊 C.肺 D.气管
8.小明在探究鸟适宜飞行的特点的过程中,对家鸽的活体标本进行了仔细观察,请你把其中的部分记录完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1)扳开家鸽的喙,发现口腔内____________齿。
(2)观察家鸽的骨骼标本,发现家鸽的骨大多很___________,长骨大多__________。
(3)观察家鸽标本,发现家鸽消化道有一个特点,直肠很__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观察,可推测出,鸟类始于空中飞行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身体相对_________。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二课时
自学内容: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第二课时学案
自学目标:(1)掌握昆虫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重点)
(2)能概述节肢动物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 、自学难点:尝试对昆虫翅的“观察与思考”。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昆虫的种类及名称
1、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昆虫的种类及分布广泛的原因,其中飞行是最主要的原因。
2、观察教材P24的“观察思考”,讨论:(1)昆虫的翅与尿意的结构是不同的,但就适于飞行来看有哪些共同点呢?
(2)举例说明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习任务二: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的蝗虫的外部形态图(P5图v—15)完成下列各题,
(1)昆虫的身体分布为 、 、 、三部分。(2)着生在胸部的运动器官是 和 。(3)胸部的肌肉附着在 ,并且肌肉 。(4)坚韧的外骨骼覆盖着昆虫身体表面作用是
。
2、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 (2) (3)
学习任务三:概括动物跨越多种环境的特点
1、你还能举出动物的生存可跨越多种环境的例子吗?
2、自学教材P25,回答:青蛙和蟾蜍发育特点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3、结合青蛙和蟾蜍的特点,总结两栖动物的特征。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达标测试:
1.下列有关昆虫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B有三对足,能爬行或飞行
C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D运动能力不强
2.下列动物具有外骨骼的是 ( )
A蛔虫 B蚯蚓 C蝗虫 D河蚌
3.下列哪项不是节肢动物共同特点的是 ( )
A体表有外骨骼 B身体有许多体节组成
C足和触角分节 D都会飞行
4.蝗虫的呼吸是靠 ( )
A体表 B触角 C气管 D外骨骼
5.蜻蜓是常见的一种昆虫,它身体可分为 、 、 三部分, 和 等运动器官着生在 部,所以有很强的活动能力。它的呼吸器官是 ,通过 气体由外界进入。体表有 ,防止了 ,因此能适应陆地的生活。
5.今年夏秋之交,某市雨水充足,人们发现一些农业害虫——蝼蛄,纷纷爬出地面,你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6.“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这一谜语的谜底是 ,其中“外是骨”指 ,它的生物学意义是 。
7.根据蝗虫的知识,回答:
(1)它的身体分为????、胸部、??? 。
(2)体表的外骨骼的作用是????? ???和支持体内柔软的器官。
(3)蝗虫共有 对足,其中适于跳跃的是发达的 。
(4)蝗虫的翅共?????? 对。
7.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气门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通着,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请依据给出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材料用具:(1)两只活蝗虫;(2)两只试管;(3)清水;(4)玻璃条;(5)细线。
实验步骤:
实验预期结果:
实验结论: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学习目标:
1、? 说出动物的行为的概念。
2、? 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3、? 举例说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知道动物的行为的概念。
1、? 自学教材P28第一自然段,总结动物行为的概念(在教材中划出)
2、? 列举并观察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提高观察生物运动现象的能力。
学习任务二:描述运动系统的组成。
1、? 小组讨论教材P28“观察与思考”,思考:(1)运动系统由 和 组成。
(2)观察关节模式图:关节的结构由 、 、 、 、 、组成,举例说出人体的关节: 。
2、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何意义? 。
3、观察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看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同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 ,这对运动有何意义?
。
4、? 小组讨论完成“讨论”。
学习任务三:举例说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关系。
1、? 自学教材P30,思考:骨骼肌由 和 两部分组成,骨骼肌的特性是 。
2、观察“屈肘动作的产生”和“伸肘动作的产生”图示,小组讨论动作“屈肘”和“伸肘”是怎么完成的?伸肘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屈肘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
3、? 小组代表复述一个动作的完成。
4、? 拓展反思:根据前面所学有关人的知识,阐述运动的控制和调节及其它器官系统的配合。
动物的运动的产生,除了靠运动系统外,还需要 控制和调节,以及
、 、等的配合。
三、系统总结:
“动物的行为→运动→物质基础(运动系统——骨、骨连结、骨骼肌)→协调配合→动作”
四、尝试应用:
1、P31,“模拟制作: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课下完成)
五、诊断评价:
1、? 选择题
(1)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不包括( )
A、骨 B、关节 C、神经 D、肌肉
(2)人屈肘动作符合杠杆原理,起支点作用的是( )
A、 关节 B、骨 C、骨骼肌 D、骨骼
(3)下面对骨骼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不同的骨上
B、 由肌腱和肌腹构成
C、 肌肉受到刺激后能收缩
D、两端的肌腱分别固着在同一块骨上
2、? 简答:
(1)?????? 屈肘是指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肌群处于 状态,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肌群处于 状态。
(2)?????? 当手自然下垂时,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所处的状态是 。
(3)?????? 肌群能够相互配合,体现了骨骼肌的 关系;共同完成动作是在 的支配下。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学习目标:
1、? 举例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区别。
2、? 通过探究实验“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和“动物的绕道取食”,培养探究能力。
3、? 阐述动物的行为对生物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难点:探究动物的某种行为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阅读教材P32页一、二自然段,画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并背诵下来。
2、 研究教材中“资料分析”,小组讨论资料后的“讨论”题,
3、? 拓展反思与应用:
(1)动物的取食行为中钓鱼时鱼吃饵料是属于 行为,第一次被钩住逃脱的鱼不再上钩是属于 行为。
(2)一只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总是给养鱼池边浮到水面张口求食的金鱼喂它捕来的昆虫,就像喂自己的雏鸟一样,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金鱼到池边求食属于 行为。
学习任务二、学会探究动物的一种行为。
1、? 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探究一: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中给出的材料和图片,讨论完成实验过程);
探究二:动物的绕道取食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提示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图示“动物的绕道取食”来制定)
2、? 拓展反思:(1)? 讨论防治菜青虫的办法。
(2)??? 不同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3)??这项探究活动对你自己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诊断评价:
1、?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么获得对它们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小鸭①、②、③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了,使得它们没有见到它们的母亲。小鸭④、⑤、⑥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实验员给小鸭①、②、③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播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员发现小鸭①、②、③模仿它们的母亲的行为并时刻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小鸭①、②、③的行为发展过程可用下列哪个术语描述( )
A、先天性行为 B、社会行为 C、学习行为 D、被动行为
(2)小鸭④、⑤、⑥最好被称为( )
A、实验模型 B、对照组 C、实验组 D、一个变量
(3)如果不是把小鸭①、②、③暴露在气球周围并播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暴露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播放鸭叫的录音,则小鸭①、②、③可能会怎么样( )
A、可能吓唬其他鸭子 B、将失去繁殖能力 C、将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2、?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在探究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活动中,A组同学对于菜青虫的行为产生了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提出问题: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如白菜)叶片上出现,而不吃空心菜等其他植物的叶子,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1)菜青虫的来源: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长大的菜青虫;b、去白菜地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请你选择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你的选择是: 。你的理由是: 。
(2)实验的变量: 。你打算选择哪两种植物的叶子?a、 ;b、 。
(3)每一组菜青虫的数量:a、用1只菜青虫;B、用10只菜青虫。你的选择是:
,你的理由是: 。
(4)如果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相吻合,那么你得出的结论是:
3、完成课后习题1---------3题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学习目标:
1、? 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2、? 初步学会用观察法研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知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3、? 说出社会行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说出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和意义。
1、阅读?教材P37-38,结合“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和“狒狒的群体生活”图,对比不同动物社会行为的特点。
思考:(1)什么叫动物的社会行为?
。
(2)社会行为是重要特征是:
。
2、? 结合前面所学有关“动物行为的意义”,讨论总结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学习任务二、知道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学会观察小动物。
1、? 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根据蚂蚁会成群跟随前面的一只蚂蚁去直接获取食物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提示学生可根据教材P39-40图示来讨论设计);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实验计划,观察预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反思实验得失。
拓展反思:不同的生物群体内信息的交流是否一样?可通过教材P39中内容来讨论总结。
学习任务三: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阅读教材P41内容思考:动物的社会行为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有?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五、??? 诊断评价
1、? 请你分析一下,下列动物各是依靠哪种通讯方式来完成信息交流的?
(1)让母猪代替其他的母猪来喂养小猪,先要在小猪的身上抹些喂奶母猪的尿液才可以进行喂养。 。
(2)春季青蛙进行繁殖时,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雌蛙闻声赶来。 。
(3)蜜蜂用舞蹈来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距离。 。
(4)蜂王的上鄂腺能分泌出一种物质与工蜂联系,还可以抑制工蜂生殖腺的成熟和新蜂王的产生。 。
2、? 阅读材料回答
美洲一处海滩上,有人发现有十几头鲸搁浅了,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有人把其中两头鲸运到深水处,希望同伴们听到它们的信号,自动离开危险区,可是过了一会儿,人们发现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反而游走了两头鲸又回来了。当人们把这十几头鲸一同运到深水区后,它们再也没有回来。
请分析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完成课后1-------4题
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自学目标:
1、 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要爱护动物
3、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生态平衡、物质循环的概念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掌握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1、分析教材中P44资料,思考其中的问题
(1)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
(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增长?为什么?
。
(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
。
2、生态平衡是指:
。
3、拓展反思:
解决教材p47练习题1
学习任务二:理解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回忆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各自的作用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2、自学教材P45最后一段,动物作为消费者,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学习任务三: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的插图,总结动物如何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尝试应用
2003春的非典型肺炎,给人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据专家分析,起源于广东的非典型肺炎,其病原体是从一些野生动物身上传染给人类的。但是一些不法之徒不顾国家法规,大肆捕杀野生动物,一些酒店甚至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做成菜肴,送上餐桌。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问题:
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②人类应该怎样与野生动物相处?
③通过以上材料,谈谈你自己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学效检测
1、选择题
①下列对动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物。
B绝大部分动物能自由运动。
C动物体内的有机物直接来自绿色植物。
D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动物可以占据多个环节
②关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才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
B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
C对人类有害的动物不能让其生存。
D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③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关系:
A吃与被吃的关系 B传粉关系
C依赖关系 D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④使用杀虫剂防治农林害虫时,不能实现的是:
A环境保护B杀死害虫的天敌
C杀灭害虫D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D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非选择题
①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 、 、 ,
除此之外,你通过查阅资料,动物的两种作用:
。
②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害虫,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
、 、 。
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的关系
自学内容:第三章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的生活的关系
自学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学重点、难点: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知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结束后,推举部分学生就“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行班内展示:
学习任务二:探讨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P50-51页,并完成以下问题:
什么是生物反应器?
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有哪些好处?
利用生物反应器只能生产药品吗?还可以生产哪些物质?
课文中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实例,你能解释吗?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仿生的实例?
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全班进行交流,并得出结论,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3、你认为进行仿生研究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请列举仿生学方面的成功事例。小组成员先进行思考,然后进行讨论。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诊断评价:
1、选择题:
①下列关于生物反应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能生产一些药品 B产品的作用效果显著(或者活性高)
C生产成本低,效率高 D设备简单,能减少工业污染和环境污染
②下列属于动物在旅游和娱乐中的作用的是;
A乳房生物反应器 B赛马、打象球、斗牛、演马戏
C仿生研究 D蚕吐丝、丝织绸、绸制衣服
③科学家通过对动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动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和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 A生物反应器 B仿生
C仪器制造 D学习行为
④北京2008奥运会主会场的建筑被称为“鸟巢建筑”,下列关于“鸟巢建筑”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鸟巢建筑”是一种生物反应器
B“鸟巢建筑”利用了仿生学的原理
C“鸟巢建筑”美观但是不够耐用
D“鸟巢建筑”为危险建筑
二、非选择题:
1、通过调查我们知道,动物可以为人类提供 ,
, 。
2、利用生物反应器来恒产人类所需要的某种物资,好处有:
、 、 。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以动物乳房为主要“生产车间”的新兴产业得以发展,其意义可概括为: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学习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式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学习重点:1、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设计并实施实验的过程
三、学习难度:如何确认培养基中的菌落类型的描述他们的特点
四、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和描述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自学教材P55-56,完成下列问题:
你想认识细菌的“庐山真面目”,你可以怎么办?
观察老师课前培养好的菌落,对照教材P55图Ⅴ-29,认识并分辨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并根据观察进行列表比较
菌落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
真菌
3、如何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培养?
(1)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包括几步?
(2)你是选择什么材料来制备培养基?
(3)培养基为什么要高温灭菌?如果不进行高温灭菌,结果又会怎样?
(4)什么叫接种?
(5)应放在怎样的环境中培养细菌和真菌?
学习任务二: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阅读教材探究实验部分的内容,根据实验内容中的提示,完成下列问题:
1、提出问题(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作出假设(根据你们的生活常识作出假设。):
3、制订探究方案(根据教材中的提示):
4、讨论交流方案,并对自书的方案进行修改。
5、实施探究方案。
6、在实验的基础上完成讨论题。并在班内交流讨论的结果。
思考:
(1)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什么地方?
(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五、导学达标 六、构建知网
七、学效检测
下列对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先要配制培养基
B、配制好的培养基不要进行高温灭菌就可以直接接种
C、琼脂是制作培养基的常用材料之一
D、接种后要将培养基放在恒温的培养箱中或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下列符合菌落特点的是
一个培养基只能长出一种菌落
B、 真菌形成的菌落都是有明显的颜色的
C、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可能由几种细菌共同形成
D、一个菌落只能由一种细菌或真菌形成
下列情况中没有细菌、真菌的是
A、刚用肥皂洗过的手 B、用消毒液消过毒的地面
C、刚用酒精灯灼烧过的解剖针 D、刚用洗洁精洗过的碗筷
夏天,未洗净的衣服上会长毛,而洗净的则不会,原因是
A、未洗净的衣服上有一些有机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真菌会大量繁殖。
B、洗净的衣服上细菌和真菌都被洗掉了,所以不会长毛
C、未洗净的衣服上有一些有机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细菌会大量繁殖
D、洗净的衣服上的霉菌受到洗涤剂的抑制,处于休眠状态不能繁殖
5、现在我们要探究一下人的口腔中是否有细菌,你认为必须的实验用具应该有 等,我们在培养细菌时最好准备 套装置,原因是 。
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6、护士在给人注射前,总是先用酒精棉球将注射部位擦几下,这样做的目的是
,这个过程相当于我们培养细菌时的 过程。
7、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于我们的周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分析下列现象,指出分别是由什么引起的。
皮肤受伤后发炎 有些人的脸上长癣 馒头长毛 夏天的饭菜容易变馊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得的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密切相关
2、描述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学习重点和难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1、自学教材p58---59,思考:巴斯得的鹅颈瓶实验说明了什么?
2、拓展反思:读了“细菌的发现过程及巴斯德实验过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认识?
学习任务二: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
1、对照课本彩图,认识不同形态的细菌,并且描述出细菌有哪些不同的形态。
2、观察课本p60“观察与思考”中的“细菌结构示意图”,并思考教材中出现的讨论题。
(1)细菌的结构有何特点?
(2)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3、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由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 ;与细菌相比较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4、拓展反思:细菌在生态系统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学习任务三:描述细菌的生殖方式
1、自学课本p61,结合插图,描述细菌的生殖特点。展示展示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叙述细菌的生殖特点及对芽孢的认识。
3、拓展反思:完成p60“技能训练”并交流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尝试应用:
小组讨论交流练习题1、2、3题
五、诊断评价:
1、选择题: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需要借助( )才能观察到
A、低倍放大镜 B、 高倍放大镜
C、显微镜的低掊镜 D、 显微镜的高倍镜
(2)在罐头的制作过程中,把罐头密封加热,这与罐头能比较长时间地保存而不腐败变质是密切相关的,其原因在于( )
A、密封罐内缺氧,内部细菌无法繁殖 B、 高温能将细菌杀死
C、由于密封,外界细菌不能进入 D、 B和C两项因素的结果
(3)对细菌芽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芽孢是细菌细胞内形成的休眠体
B、细菌以形成芽孢的形式进行繁殖
C、芽孢 的含水量高,抗热性差
D、芽孢是由细菌细胞壁裹上厚壁而形成的
2、识图作答:
图一是一个典型的细菌结构模式图,图二是显微镜视野中的三种类型的细菌,请据图回答:
①写出各序号所表示的结构名称:
[1]是 [2]是 [3]是
[4]是 [5]是 [6]是
②细菌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有:
③细菌没有 ,因此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 生活,并把 分解为简单的 。细菌是生态系统的
。
④图(二)中的细菌[I]具有 ,[II]具有 ,[III]具有 。
⑤细菌的生殖方式为: 。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真菌
学习目标:
认识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并能说出霉菌的细菌的营养方式
描述真菌 结构特点及繁殖方式
学习重点及难点
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真菌的结构特点及繁殖方式
学习准备:老师在课前和学生(小组长)一起用桔皮和面包培养青霉的曲霉
学习任务一:掌握真菌的结构特点
观察课本P62彩图,认识日常生活常见的真菌
小组内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它们的形态和颜色。并完成下表
霉菌
颜色
形态
相同点
青霉
曲霉
3、小组讨论交流“观察思考”中的讨论题。
(1)
(2)
(3)
4、自学教材P63一、二自然段,尝试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并在小组内交流
5、反思拓展:结合你常见的生活现象,想一想,真菌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
学习任务二: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
自学教材,总结真菌的繁殖特点
总结真菌的主要特征(1) (2)
(3)
拓展反思: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卫生下才能发育成新的个体,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有什么用?
三、尝试应用:
完成课后练习题集1、2、3、4题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学效检测
选择题
(1) 真菌比细菌结构复杂,王明同学认为复杂之处在于
A真菌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B 真菌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C真菌细胞内有成型的细胞核 D真菌都是多细胞的
(2) 蒸馒头时为使馒头暄软多孔,和面时要加入一些( )
A 乳酸菌 B 酵母菌 C 青霉菌 D曲霉
(3)多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G 分解者 D 三种都不是
(4) 下列哪项是细菌、真菌、病毒的共同特征。
A 都是单细胞生物 B 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G都用孢子繁殖后代 D 都对人类有利
填空题
(1)真菌的特征是: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如 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如 ,细胞内有成型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 ,能发育为新个体。
(2)制作孢子时,应剪下 的蘑菇的菌盖,把
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上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以免
第五单元第五章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自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自学重点、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
1、以小组为单位,边看腐烂、生霉的水果和面包,并结合教材第67页讨论题,积极讨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1)枯草杆菌使梨和香蕉腐烂,他与水果有怎样的关系?
(2)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
(3)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
2、阅读和观察文中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根据自己生活经验,举出所熟悉的细菌和真菌致人患病的例子,并分析某种疾病是哪种微生物危害所致。
2、观察教材中细菌和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内容和图片,进一步了解患病的例子。
3、观察本地农作物患病的图片,认识农作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了解细菌和真菌使农业害虫致病的例子,认同以菌治虫的观点。
学习任务三:了解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现象。
1、阅读教材并观察地衣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然后请你描述一下什么叫“共生”。
(并背诵)
2、观察豆科植物的根瘤,小组讨论根瘤的固氮过程。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
3、列举菌类与动物共生的例子。
学习任务三:尝试评价实验方案。
阅读教材提供的“评价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哪一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尝试应用:
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法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
2、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他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也能与动植物共生.那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五、诊断评价:
1.判断题: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
(2)枯草杆菌能使梨和香蕉等水果腐烂 ( )
(3)地衣属于真菌 ( )
(4)有些细菌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无联系,叫共生( )
2. 臂癣、甲癣等是由( )引起的。
A.寄生虫 B.真菌 C.链球菌 D. 病毒
3. 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的是( )
A.腐生细菌 B.寄生细菌 C.病原菌 D.螺旋菌
4. 细菌和真菌对环境的作用是( )
A.破坏 B.保护 C.调节物质 D.无作用
5.一般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一般的庄稼是长不好的,但是豆类作物却往往生长很旺盛,这是为什么?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自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1、展示“发酵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讨论并表述出发酵的原理。
2、观察掰开的面包、馒头中的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思考课本P75练习第一题。
3、通过观察、讨论,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总结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
4、制作:根据教材P72制作甜酒的有关内容尝试制作甜酒。
学习任务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1、观察教材第73页“观察与思考”,讨论并交流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
(2)说出不同方法各依据什么原理?
(3)除上述的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
2、拓展反思:列举本地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咸菜等,思考: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学习任务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昔”,然后讨论完成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2、结合教材P74,表述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胰岛素生产的。
学习任务四:细菌与环境保护。
1、认真阅读教材,举例说明细菌是如何净化污水的。
2、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四、尝试应用: 喝剩的啤酒很容易变酸,这是为什么?
五、诊断评价:
1.在酿造和制作面包时,酵母菌起得作用是 ( )
A. 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还可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B. 把葡萄糖转化为乳酸
C. 使牛奶变成酸奶
D. 使果汁或粮食发酵,产生酒精
2.食品保存的方法有 (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保水 ④加工减少水分 ⑤暴露空气中 ⑥隔绝空气
A.①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
3.抗生素是( )
A.细菌、真菌 B.细菌产生的杀死细菌的物质
C.某些真菌产生的杀死细菌的物质 D.某些真菌产生的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4.可以用来制酒和发馒头的菌种是( )
A.曲霉 B.酵母菌 C.乳酸菌 D.真菌
5.观察思考:琴牌活性乳的配料如下:优质鲜牛奶、水、白砂糖、乳酸菌。其中乳酸菌的作用是什么?
第六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学习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学习重点、难点: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学习任务一:生物分类:
阅读教材P80方框内的内容思考:
什么叫生物分类? 2、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在教材中画出,并试着背诵下来)
学习任务二、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认真阅读课本P81图片及表解,思考教材82页讨论题
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并写出答案
(1)
(2)
(3)
(4)
(5)
(6)
2、阅读P82页中间一段文字并思考;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以什么作为依据。
学习任务三、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1、认真阅读课本P82图片,思考教材83页讨论题
小组交流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并写出答案
(1)
(2)
(3)
(4)
(5)
2、阅读83页两段文字思考:
(1)动物分类的依据:
(2)细菌、真菌的分类依据是
3、创新应用:整理自己的书包,对书本和练习本进行分类。并比较交流各自分类上的优缺点。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学效检测
1、在被子植物中, 、 、和 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2、生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 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 、 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 关系和 关系。
3、动物的分类除了比较外部的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的 和 。
4、某课外活动小组采集到一种植物,小组成员经过观察分析知道该种植物有以下特征:①子叶一枚; ②叶脉平行;③花瓣为3的倍数。由此可确定该种植物不属于 ( )
A种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单子叶植物
5、下列植物类群中,不属于孢子植物的是( )
A藻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苔藓植物 D蕨类植物
6、在下列食品中,属于种子植物的是 ( )
A蘑菇 B竹笋 C海带 D木耳
7、完成课后1、2题
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
学习目标: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生物分类的单位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说出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认真阅读课本P85第一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出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学习任务二、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1、认真阅读课本P85第一自然段,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阅读课本85-88的内容,小组讨论、交流:马和桃是如何归于不同生物等级的。
3、拓展反思:在界、门、纲、目、科、属、种的七个等级中,你认为哪个等级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哪个最少?说出你的理由。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诊断评价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有胚乳 B子叶数目不同 C胚芽数目不同 D胚的数目不同
2、在动物中包含动物数量最多的一门是 ,在动物中包含动物数量最多的一纲是 纲。
3、从生物在分类上的位置,可以了解生物间的()
A生存环境关系 B亲缘关系C外形关系D习性关系
4、下列动物中,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黑猩猩 B大猩猩 C猩猩D长臂猿
五、课后连接
查阅有关分类的书籍,试着给校园内的植物挂上标牌。
第六单元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自学目标:
1、领会生物的多样性的含义,列举生物的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的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自学重点、难点:
1、生物的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2、理解基因的多样性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领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涵义
认真阅读课本P90“资料分析”,思考教材中的讨论题,小组讨论、交流,并写出答案
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
在上表中,我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试计算我国上述的几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
(3)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认真阅读课本P91第一自然段,思考:如何理解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学习任务二、理解基因的多样性的内涵
1、认真阅读课本P91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和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品种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的事例。分析案例并思考:两案例通过杂交提高产量的原因是什么?
2、阅读课本P92练习的第二题,小组讨论、交流小虎眼瞎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通过对以上事例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任务三、领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认真阅读课本P92页的内容,思考:地球上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并列举各生态系统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2、分析生态系统之间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间的关系,交流讨论。
导学达标 构建知网
四、诊断评价
具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的国家是()
A巴西 B哥伦比亚 C中国 D日本
2、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指()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
C DNA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杂交水稻之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是利用()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
C DNA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条谚语形象的说明森林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是()
A 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B过滤尘埃、杀灭细菌
C降低噪声、调节气候 D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第六单元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3、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到行动中。
3、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及合作能力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认真阅读课本P93资料,对世界及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进行简要评价。
2、展示课下收集的大熊猫、金丝猴、丹顶鹤、银衫、珙桐等十几种我国珍稀动植物的图片,并详细介绍有关信息,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认真阅读课本P95“资料分析”,思考讨论题,进行交流并写出答案。
学习任务二、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我国几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讨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阅读课本P96页内容,回答当前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其中最为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角色扮演: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系统总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网络,小组内交流
四、诊断评价
1、为了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我国建立了()
A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B青海湖自然保护区
C向海自然保护区 D卧龙自然保护区
2、以下不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的是()
A森林面积减少 B环境污染
C 生物进化 D生物入侵
3、下列有关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中,恰当的是()
A物种灭绝后,还可以再生
B生物多样性的消灭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威胁
C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以增加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D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
4、生物种类的灭绝对人类的最大影响是()
A经济上遭受严重打击 B缺少了科学研究的资料
C生态平衡受到影响 D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永久消灭
5、浅谈森林大面积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