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背景和经过;掌握安史之乱的影响。
2.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3.理解五代十国的实质和特点。
第一部分
——安史之乱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755—763年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等人为夺取中央政权而发动的叛乱。对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对唐朝来说,是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安史之乱爆发:
一、安史之乱
唐玄宗
(685-762)
李隆基,712年(27岁)至756年(78岁)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又称唐明皇。
713年
741
742
756年
年号:开元
年号:天宝
755
长恨歌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飘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追求享乐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2、爆发的原因:
前 期
后 期
任人唯亲
②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2、爆发的原因:
平卢 范阳 河东 朔方 河西
3.75 9.14 5.5 6.47 7.3
陇右 剑南 北庭 安西 岭南
7.5 3.09 2万 2.4 1.54
(边镇驻军单位:万)
河东
范阳
平卢
安禄山
长安
边镇驻军49万,中央守军不足8万
④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威胁中央
本为杂胡,随母改嫁后姓安。
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以英勇骁战升为平卢将军,40岁是为平卢节度使,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
认杨贵妃为义母,但与杨国忠不睦;
755年在范阳起兵,称“大燕”皇帝;
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③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材料: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2、爆发的原因:
一、安史之乱
2.爆发的原因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②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③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④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威胁中央
相关史事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中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探索新知
1)、时间:755年—763年
3)、影响:(1)经济方面: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为逃避战乱,北方人口纷纷南迁。
(2)政治方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经过:(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3、安史之乱爆发的经过:
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力日益衰微,各地节度使的权利日益扩张。他们无视中央,自行任命官吏,自行税收,掌握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为了维护统一,消除不听命的节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节度使,造成国家分裂的局面。
各个藩镇在名义上属于中央管辖,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听从中央,皆各行其是。
什么是藩镇割据?
第一,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第二,艰苦朴素的作风不能丢。
第三,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亲近贤达之人,远离奸佞之徒等。
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为,导致不同的结果,他的作为对我们有何启示?
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第二部分
——黄巢起义
知识小链接:唐朝末年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一般,至高无上的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驯服工具。所以,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1.原因:
中央
地方
宦官专权
兼并战争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统治腐朽
唐朝后期政治
藩镇割据
②藩镇割据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
百姓生活
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
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
二、黄巢起义
二、黄巢起义
①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②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4、经过:
2.时间:
唐朝后期
3.人物:
黄巢——农民起义军领袖
二、黄巢起义
探索新知
1、黄巢起义
6.影响: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5.结果: 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第三部分
——唐朝灭亡
时间:
经过:
标志:
907年
①镇压黄巢起义后,朱温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
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三、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第四部分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北方政权:
2.南方政权:
3.政权君主:
4.政权实质: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汉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9个)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之前都是是节度使
五代十国是唐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时期的特点:政权分立
5.北方特点: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6.南方特点:
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根源: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实质: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四.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7.发展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北方:
2)南方:
3)对全国: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有何影响?
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通过以上学习,你能说说唐朝衰亡的过程吗?
朱温灭唐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加剧矛盾
黄巢起义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课堂小结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开元盛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五代十国
618
627
649
713
741
755
763
907
唐朝灭亡
884
878
960
唐朝的统治
开元年间
天宝年间
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边将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 )
A.大泽乡起义 B.隋末农民大起义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大起义
2.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 )
A.张角 B.黄巢 C.安禄山 D.史思明
C
B
课堂练习
3.番禺日报2016年10月2日文章:……安禄山每次入宫,都是先拜贵妃,再拜皇帝。皇帝不解,问他何故,安禄山恭恭敬敬地说:“我们胡人的习俗,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皇帝释然,对安禄山的憨厚和朴实添了几分好感。这位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4.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 )
A.安禄山 B.宇文化及
C.朱温 D.姚崇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