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高三素材专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岁月从不败美人”
常沙娜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先生的女儿,与“美和浪漫”始终相伴相随的是她一生经历的坎坷。少年失母、中年丧夫、77岁又罹患癌症,在与磨难的抗争中,90岁的她虽已经是皱纹满面,可从内而外透出的仍是少女时的生动与秀丽,岁月从不败美人。
常沙娜回忆说:1935年秋,父亲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偶然翻到一本图册——伯希和编著的《敦煌图录》,书中的壁画和石像让常书鸿震惊不已,他甚至责备自己是“数典忘祖”,竟不知道在自己的故土,还有如此灿烂独特的艺术。
1936年,常书鸿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从法国巴黎的富足生活到每天吃满嘴沙子的荒漠,敦煌生活环境之艰难困苦,让他们始料未及……他们脱下洋装换上棉袄,住破庙、睡土炕、点煤灯、喝咸水,冬天,屋里冷得滴水成冰,一场大风过去,满屋子里厚厚一层黄沙,甚至连喝水,一家人都得拎着筐去河里打冰。
常书鸿是画家,但到敦煌的头几年,他根本拿不了画笔,而是带领着第一代莫高窟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几乎是用双手清除了数百年堆积在300个洞窟里的积沙,他们给洞窟编号、测绘、照相、临摹他们不停地种树,修建了一千多米的防沙墙……
1948年,十七岁的常沙娜,离开相依为命的父亲和弟弟,到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院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及外国古代文化艺术,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她一刻都等不及要回去,没有回国的路费,她就每天晚上去陶瓷场打工,靠着辛苦攒下的三百多美金,终于买到一张回国的三等舱船票,提前两年回到了祖国。
在林徽因的引导下,常沙娜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生活和艺术创作,成为国内最早从事敦煌图案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之一,凭着在敦煌练就的童子功,常沙娜很快拿出了一套敦煌纹样景泰蓝工艺品,让这一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重获新生。
常沙娜还参照敦煌莫高窟藻井图案,把飞天换成和平鸽,设计出了一款礼品丝巾,它和景泰蓝一起成了亚太会议上最抢手的礼品,郭沫若说:“这是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每次去敦煌,常沙娜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看少年时代临摹过壁画的珍贵洞窟 ,看曾与家人共同生活过的黄泥小屋,看父亲的墓地……就像父亲当年取下的名字那样,常沙娜真的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条河,她冲刷过激流险滩,经历过海雨天风,流淌过难以想象的神奇旅途,终于变得宽广、深邃,而敦煌就像她最丰盈的源头,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哺育和滋养。常沙娜和父亲一样,在敦煌这片荒凉又广阔的天地之中,找到了自己一生的精神寄托。
联:
1、周杰伦等歌手的中国风歌曲中夹带戏曲文化。如《琵琶行》
2、《朗读者》在介绍翻译大师许渊冲时,开篇便是英语演绎的中国戏曲《牡丹亭》实现了一次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猛烈碰撞,无疑令人眼前一亮。
3、梁俊将古典诗词谱上曲教给孩子,传统的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飞入了孩子的心。
4、钟星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以直播的方式将其“贴”进手机屏幕。
5、单霁翔通过表情包的方式生动展示了故宫文化。
6、陈柯宇的《生僻字》一歌
7、反面联系:秦腔不思创新融合,那么它永远只能属于秦川大地。然而继承了徽戏和汉戏的京剧,在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优点后,逐渐创新却慢慢形成一种新的戏曲文化。
1、守住传统民俗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 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电影里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可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3、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力图打捞那些影响人们日常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道德观念,这些融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常,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绵延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回响。这是一种信仰与坚守,使得文化传承的脉脉细流静静地流淌在每个普通个体的心间,维系着宗族之根、血亲之根、文化之根。“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4、《我在故宫修文物》
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表现,还是汲汲于各种符号:卷轴、瓷器、昆曲、武术……要知道,失去了时代的连接、缺少了情感的沟通,这些不过是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即使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如果历史只剩下戏说,止步于胡编乱造的穿越剧;如果传统只剩下皮毛,演变成空洞乏味的实景秀,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更是让文化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新一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向他们传递中国传统的器物之美、精神之美、价值之美,才能与来势汹汹的“日风”“韩流”“美剧”对抗。
习近平说:“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能力。文化的长河里,既需要大国工匠沉心传递我们民族的文化符号,也需要优秀导演用心建构当今时代的文化方舟,才能让文明古国的河流绵延不绝、源远流长。当修复无痕的文物被送去展出,网友的弹幕纷纷感叹,“看到这里居然泪目”“表白修文物的男神女神”“致敬中华文化”。这些情难自禁的年轻人们,或许不会真的投身文保事业,但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肯定会有更多理解和认同。一部纪录片,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谓殊为不易;而更多的文化产品,如若能有同样的效果,那就善莫大焉。
5、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
6、文化类综艺:从《中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
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近年来,类似《上新了故宫》这样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类节目和影视作品还有不少。《我在故宫修文物》《假如国宝会说话》等让我们读懂文物背后的匠心和故事;《朗读者》《见字如面》让朗读和书信走向台前,直击泪点和情怀;《经典咏流传》带我们穿梭于诗词和音乐的丛林,感悟经典的力量。这些浸润着历史厚重感和时代新鲜感的节目,用目光穿透时间,用指尖对话历史,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给予当下人以文化的滋养和心灵的启迪。
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
电视片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比如那面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
7、《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等
8、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四百多年间,物换星移, “百戏之祖”昆曲由盛而衰,《牡丹亭》的演出也随着昆曲的衰落而难得一见。珍爱昆曲如生命的著名作家白先勇,看到了昆曲目前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由于观众老化和演员老化所致,他希望通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造就一代年轻演员,培养昆曲人才,以年轻的演员面对年轻的观众,让传统的昆曲重新焕发出青春的生命力。
为了打造经典,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创作团队遵循“尊重古典而不因循守旧,利用而不滥用现代”的原则,在书法、佛像、水墨画、古琴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根基上谨慎加入现代元素,使其回归“雅部”,变成一出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精品,使很多观众对古老戏曲的青春魅力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9、“乡规民约”: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乡规民约不单是共同约定的既成规矩,更是基层社会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让代代中国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祖辈的精神财富。
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前岸村的村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本来是萧氏宗祠的祠规十二条,记载在百年家谱中,后来成为一村之规,世世代代教化着村民。乡规民约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见诸文字规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体现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之中,潜移默化、滋润人心。互帮互助、团结和睦、耕读传家、敬老爱幼、崇尚节俭……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早已铭刻在乡民心中,成为精神的DNA世代传承下去,深刻影响着乡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