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16: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灯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爱国之情。
4.以“灯笼”为线索,理清文章叙事脉络
5.品味语言,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2.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学生对灯笼并不陌生,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在哪里,
见过什么样的灯笼;也可以出示一些灯笼的图片,设置情境,让学生说说灯笼通常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2. 学习字词。
字词学习 以“ 读读写写 ” 中涉及 的字词为主, 如“ 争讼( sònɡ)、 斡( wò) 旋、 思慕 (mù)、怅惘(chànɡwǎnɡ)、锵( qiānɡ) 然、燎( liáo) 原、熙( xī)熙然”要注意读音和字 形,“领域、静穆、思慕、褪色、人情世故”等常用词要学会使用。此外,“幽悄( qiǎo)”的 “悄”是多音字,要加以留意;神龛(kān)、星阑( lán)、司马懿(yì)等词语知道读音和意思 即可,不要求掌握。
3. 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 1 )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能参考的只有阅读提示,建议教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找相应的 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写于20 世纪30年代。当时国难深重,作者自己也久别故乡,漂泊在外。对家乡、 祖国的情感,在作者的心胸中激荡,通过“灯笼”这个意象引出,从而催生了这篇情感丰厚的
散文。
(2 )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不散”指中心集中, 又指有贯 穿全文的线索。自读讨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这个线索作者写了哪些事?
本文的线索清晰,学生找出来难度不大。但本文记叙的事件很多,学生回答可能会有疏漏,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相互补充的时间,并及时点拨。
明确:以灯笼为线索,作者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 上下灯学;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族姊远嫁,宅第红灯 高挂;在纱灯上描红;想象宫灯的样子和宫灯下的景象;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4. 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非常适合朗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寄寓的 情思。可以让学生分组,从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起。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积 累下来。
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朗读方式,如听课文录音,听老师范读,让学生齐读,让学生 分段朗读,还可以鼓励学生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和语句。要通过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流语
速、声调语气等,读出课文语言的美感。以课文开篇一段为例:
虽不像/扑灯蛾,(连)爱光明/而至焚身,(停,转折)小孩子/喜欢火,(连)喜欢/亮 光,(连)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连)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连)玩火/玩灯,(连)除夕/燃滴滴金,(连)放焰火,(连)是孩子群里/少有 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连)要说/ “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 话,(停)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读这一段时,注意语速的变化,开头不宜快,快了就流于飘忽;最后一句要读出深情。以上 的朗读标记仅供参考,不是唯一正确的。最后提示,复习巩固七年级所学到的朗读技能,把课文 当成美文来读。
第二课时
1. 复习生字词。
教师可以主要就 “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设计题目,如听写、选字填空、造句等。注意向学 生强调“斡、慕、燎、熙、融”等字的字形、“悄”的不同读音和意义、“人情世故”等词语的 用法。
2. 梳理文章思路。
本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段):开篇说“火”, 为下文说“灯笼”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 11段):抒写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 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第 12段):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3. 探究作者的情感。
本文情感非常丰富,对早年生活及对家乡亲人的怀念,这类情感学生容易理解;对国家社会 的担当精神,典型的卒章显志的散文笔法,则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特别是结尾处,作者振臂一 呼,渴望全中国的民众们都能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侵略,其中表现出的悲壮激越的家国情 怀,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才能有透彻的理解。
提问:作者表达的情感,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有两种感情基调——深情,激情。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到最 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 高亢、最激越的感情。
在明确作者感情变化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强化对作者情感的认识。前 面的段落可以读得舒缓、深情,结尾两段则应读得慷慨激昂。
4. 品析作品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20 世纪30年代的散文名篇,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用于品味课文语言。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细细品读,读出意味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