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各地一模试卷专题汇编——立体几何
1.如图所示,三棱柱ABC﹣A1B1C1中,侧面BB1C1C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CC1A1是菱形,,且平面BB1C1C垂直平面ACC1A1,M为A1C1中点.
(1)求证:平面MBC⊥平面A1B1C1;
(2)求点C1到平面MB1C的距离.
2.如图①,在梯形PABC中,,与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E分别为PA,PC的中点.将沿DE折起,使点P到点的位置(如图②),G为线段的中点.在图②中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求证:平面平面;
(2)若二面角为120°时,求CG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3.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S-ABCD中,已知,BS=4,过D作侧面SAB的垂线,垂足O恰为棱BS的中点.
(1)在棱AD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OE⊥侧面SBC,若存在求DE的长;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二面角B-SC-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4.如图所示,三棱柱中,所有棱长均为2,,,分别在,上(不包括两端),.
(1)求证:平面;
(2)设与平面所成角为,求的取值范围.
5.如图,已知四面体ABCD中,DA=DB=a,DC=b,,.
(1)用a,b表示四面体ABCD的体积;
(2)若a=2b,求二面角D-AB-C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3)若a+b=1,求点D到平面ABC距离的最大值.
6.如图,四边形ABCD中,,,,沿对角线AC将△ACD翻折成△,使得.
(1)证明:;
(2)若为等边三角形,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7.如图,在四棱锥中,是正三角形,四边形是菱形,,,点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若平面平面,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8.在长方体中,求证:.
9.如图,在三棱台ABC-A1B1C1中,底面△ABC是等腰三角形,且BC=8,AB=AC=5,O为BC的中点.侧面BCC1B1为等腰梯形,且B1C1=CC1=4,M为B1C1中点.
(1)证明:平面ABC⊥平面AOM;
(2)记二面角A-BC-B1的大小为θ,当θ∈[,]时,求直线BB1平面AA1C1C所成角的正弦的最大值.
10.如图,在三棱锥中,、、两两垂直,且,过棱上的动点(不同于A、两点)作平行于、的平面,分别交三棱锥的棱、、于、、三点.
(1)求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的大小;
(2)求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
(3)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
11.如图,在直三棱柱中,,,F为棱上一点,,连接AF,.
(1)证明:平面平面;
(2)求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12.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分别为,的中点,以为棱将正方形折成如图所示的的二面角,点在线段上.
(1)若为的中点,且直线与由,,三点所确定平面的交点为,试确定点的位置,并证明直线平面;
(2)是否存在点,使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若存在,求此时平面与平面的夹角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3.如图,在四棱锥中,平面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点M,N分别为线段PB,PC上的点,.
(1)求证:当点M不与点P,B重合时,M,N,D,A四点共面.
(2)当,二面角的大小为时,求PN的长.
14.如图,在直三棱柱中,侧棱,,且M,N分别为,的中点.
(1)证明:平面;
(2)若,求二面角的大小.
15.如图,在四棱锥中,,,E为棱PA的中点,平面PCD.
(1)求AD的长;
(2)若,平面平面PBC,求二面角的大小的取值范围.
16.如图,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中,点是的中点,点是的中点,将,,分别沿,,折起,使,,三点重合于点.
(1)求证:;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17.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4,E,F分别为AD,BC的中点,以EF为棱将正方形ABCD折成如图所示的60°的二面角,点M在线段AB上.
(1)若M为AB的中点,且直线MF与由A,D,E三点所确定平面的交点为O,试确定点O的位置,并证明直线OD∥平面EMC;
(2)是否存在点M,使得直线DE与平面EMC所成的角为60°;若存在,求此时二面角M-EC-F的余弦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18.等腰梯形,,,点E为的中点,沿将折起,使得点D到达F位置.
(1)当时,求证:平面;
(2)当时,过点F作,使,当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时,求λ的值.
19.如图,四棱锥中,是等边三角形,底面是直角梯形,,,,分别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
(2)若,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20.在中,,,,D、E分别是AC、AB上的点,满足且DE经过的重心,将沿DE折起到的位置,使,M是的中点,如图所示.
(1)求证:平面BCDE;
(2)求CM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
(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点N(N不与端点、B重合),使平面CMN与平面DEN垂直 若存在,求出与BN的比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证明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利用平面BB1C1C平面ACC1A1,,得到平面,又平面,得,由题意得,即可证明;
(2)利用等体积法,即可求解.
【详解】
(1)证明:∵正方形BB1C1C,,
∵面⊥面,面面,面,
∴B1C1⊥面ACC1A1,
又CM 面ACC1A1,∴B1C1⊥CM,
∵ACC1A1是菱形,,
∴为等边三角形,
∵M为A1C1中点,∴CM⊥A1C1,
又A1C1∩B1C1=C1,且A1C1,B1C1 面A1B1C1,
∴CM⊥面A1B1C1,
又CM 面MBC,
∴平面MBC⊥平面A1B1C1.
(2)解:由(1)可知,B1C1⊥面ACC1A1,
∴B1到平面MCC1的距离为B1C1=2,
由(1)知,CM⊥面A1B1C1,
∵MB1 面A1B1C1,∴CM⊥MB1,
在中,,
在中,,
,,
设点C1到平面MB1C的距离为h,
,
,
,
故点C1到平面MB1C的距离为.
2.(1)证明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通过两个线面平行即可证明面面平行
(2)以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通过空间向量的方法计算线面角的正弦值
(1)
如上图所示,在中,因为D,E分别为PA,PC的中点,所以,因为 平面,平面,所以平面,连接,交于点,连接,因为与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所以,且,则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是中点,且G为线段的中点,所以中,,因为 平面,平面,所以平面,又因为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2)
因为,平面,,所以平面,所以可以以为坐标原点,建立如上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此时,,,,因为G为线段的中点,所以,所以,,,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有 ,即 ,得其中一个法向量, ,所以CG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1)存在,;(2).
【解析】
【分析】
(1)连接AO,证明BS⊥平面AOD,再过O作OE⊥AD于E,证明OE⊥面SBC,再根据三角形中的关系求解DE的长即可;
(2)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再分析得出平面SBC的一个法向量,求解平面SCD的一个法向量,进而得到二面角B-SC-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即可
【详解】
解:(1)连接AO,∵AB=AS,O是BS的中点,∴BS⊥AO,∵DO⊥面ABS,∴DO⊥BS, 又AO∩DO=O,AO、DO 平面AOD,∴BS⊥平面AOD
过O作OE⊥AD于E,则OE⊥BC,∵OE 平面AOD,∴BS⊥OE,
又BC∩BS=B,BC、BS 平面SBC,∴OE⊥面SBC
在Rt△AOD中,, ,
∵,∴,
∴.
(2)以O为原点,OA,OB,OD所在直线分别为x,y,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1,0,0),B(0,2,0),S(0,-2,0),D(0,0,2),
∴,,,
由(1)知,,∴,∵EO⊥平面SBC,
∴平面SBC的一个法向量,
设平面SCD的一个法向量是,则,即,
令y=1,则x=2,z=-1,
∴,∴,
由图可知,二面角B-SC-D为钝角,故二面角B-SC-D的平面角的余弦值为.
4.(1)证明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作,根据条件证明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得到即可;
(2)取中点,连接、、,然后证明平面,平面平面,作,交于点,然后可得平面,然后算出,然后利用向量关系算出,然后可得,然后可求出答案.
【详解】
(1)作,交于点,设,则,
∵,∴,即,
∵且,连接,
所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
∵平面,且平面,
∴平面.
(2)取中点,连接、、,
∵,,,
根据余弦定理得:,
∴,则,
∵是等边三角形,∴,
∵,∴平面,平面
∴平面平面,
在中,,,
作,交于点,因为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则,∴,
∵平面,所以点到平面距离,
,
,
∴.
,
∵,∴,
∴.
5.(1);(2);(3)
【解析】
【分析】
(1)由棱锥的体积计算即可;(2)取的中点,连接,可证明为二面角D-AB-C 的平面角,求出相关量可计算结果;(3)等体积法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三元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求出距离的最大值.
【详解】
解:(1)该四面体可看作以为底面,以为高的三棱锥,DA=DB=a,
,所以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
(2)取的中点,连接 则,因为,且DA=DB,所以,则,所以,则为二面角D-AB-C 的平面角.
因为,即,,,所以平面,即,又,,所以,所以,即二面角D-AB-C的大小为.
.
(3)三棱锥可看作以为底面,以为高的三棱锥,也可看作以为底面,为顶点的三棱锥,设到底面的距离为,则有.
由(2)可知,为等腰三角形,,则;即 ,解得:,令
当且仅当时等号成立,
所以
6.(1)证明过程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作出辅助线,证明线面垂直,进而证明出,由三线合一得出结论;(2)作辅助线,找到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再使用勾股定理及余弦定理求出边长,最终用余弦定理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
(1)
取中点F,连接EF,BF,
因为,所以EF是的中位线,故∥,
因为,所以,
又因为,,所以平面BEF,
因为平面BEF,所以,
由三线合一得:
(2)
因为为等边三角性,所以,由第一问可知:,从而,由三线合一得:,取AB的中点H,过点H作HG⊥AB交AC于点G,连接,从而,故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由勾股定理得:,从而,,由可得:,由勾股定理得:,
因为,在中,由余弦定理得:,故,又,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故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7.(1)证明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连接交于,利用中位线易得∥,进而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即可证明;
(2)取中点,利用面面垂直得平面,从而可求得,利用等体积法即可求解点到平面的距离.
【详解】
(1)在四棱锥S ABCD中,连接交于,则为中点,连接,又为中点,∴,又平面,平面,∴平面.
(2)∵四边形是菱形,且,∴为正三角形,取中点的,连接,,则,∵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均是正三角形,AB=2,易得, ,
∴.
易得,由,∴,
取的中点,连接,因为,∴,
∴,可得,
设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解得,即点到平面的距离为.
8.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利用长方体的特性可得,再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并结合三角函数性质即可得解.
【详解】
画出长方体,如图,
设,,,则、、均为锐角,
显然,则,
于是得,
而,则,即,同理,,因此,,
从而有,因,,
于是得,因此,,
综上得:,
所以.
9.(1)证明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
(2)设直线BB1与平面AA1C1C所成的角为α,利用坐标法可求, 然后利用导函数求最值即得.
(1)
∵△ABC是等腰三角形,O为BC的中点,
∴BC⊥AO,
∵侧面BCC1B1为等腰梯形,M为的中点,
∴BC⊥MO.
∵MO∩AO=O,MO,AO平面AOM,
∴BC⊥平面AOM,
∵BC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AOM.
(2)
在平面AOM内,作ON⊥OA,
∵平面ABC⊥平面AOM,平面ABC∩平面AOM=OA,ON平面AOM,
∴ON⊥平面ABC,
以OB,OA,ON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MO⊥BC,AO⊥BC,
∴∠AOM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即∠AOM=θ,
∴A(0,3,0),B(4,0,0),C(-4,0,0),M(0,2cosθ,2sinθ),C1(-2,2cosθ,2sinθ),B1(2,2cosθ,2sinθ),
∴=(-2,2cosθ,2sinθ),
设平面AA1C1C的法向量为=(x,y,z),其中=(4,3,0),=(2,2cosθ,2sinθ),
所以,即,
则可取,
设直线BB1与平面AA1C1C所成的角为α,
则sinα=|cos<,>|=,
设f (θ)=,θ∈[,],则,
∴f(θ)在[,]上单调递增,
∴f(θ)∈[-2,],即
∴,
∴.
∴直线BB1平面AA1C1C所成角的正弦的最大值为.
10.(1);(2);(3).
【解析】
【分析】
(1)证明,可得即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或补角,从而可求出答案;
(2)证明,从而可得长度即为点到直线距离,当时,的长度最小,即可得出答案;
(3)找到面面垂直的情况,再结合两端的线面角的值即可得解.
【详解】
解:(1)根据题意可知,平面,
因为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
所以即为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或补角,
因为,所以,
所以,
即异面直线与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2)因为,,,
平面,平面,所以平面,
又平面,所以,
所以即为点到直线距离,
所以当时,的长度最小,
在中,,
当时,有,所以,
即点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为;
(3)连接DE,则平面即为平面,
在中,由于为斜边,所以存在点E,使得,
由(2)得,,
又,所以平面,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最大角为,
即直线与平面所成的最大角为,
当点E与点A重合时,
则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平面角,
在中,,
即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当点E与点B重合时,
则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平面角,
在中,,
即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又因为点E不同于A、B两点,
所以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
即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为.
11.(1)证明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作出辅助线,由相似,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逆定理得到线线垂直,进而证明线面垂直,面面垂直;(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进行求解.
(1)
如图,延长和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连接AE,
则AE为平面与底面ABC的交线,
由已知得,,,
所以,
由AB、BC的长都为3,AC的长为,得,
所以,
在三角形ABE中,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所以,即,
又是直三棱柱,故平面ABC,
又平面ABC,所以,因为,所以平面,
又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2)
以E为坐标原点,EC,EA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平行于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
即不妨设,
由(1)得,,,,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
即不妨设,
设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为,则,
所以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12.(1)答案见解析
(2)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面面位置关系判断点的位置,再根据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
(2)设,利用坐标法根据线面夹角为可得的值,再;利用坐标法求二面角余弦值.
(1)
证明:因为直线平面,故点在平面内也在平面内,所以点在平面与平面的交线上(如图所示).
因为,为的中点,所以,所以,,所以点在的延长线上,且.
连接交于,因为四边形为矩形,所以是的中点.
连接,所以为的中位线,所以,
又因为平面,所以直线平面.
(2)
解:存在.由已知可得,,,所以平面,所以平面平面,
取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所以,
所以
设(),则,设平面的法向量,则所以,
取,则,所以.
因为与平面所成的角为,所以
所以,解得或,
所以存在点,使得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所以,
取,则,
所以, ,设二面角的大小为.
所以.
因为当时, ,此时平面平面,
所以当时, 为钝角,所以.
当时, 为锐角,所以
13.(1)详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易证平面PAB,得到,,平面PBC,平面PBC,得到,再结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利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证明;
(2)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P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平面AND的一个法向量为,平面ANC的一个法向量为,,根据二面角的大小为,由求解.
【详解】
(1)因为平面ABCD,
所以,又因为,
所以平面PAB,
所以,
又因为,平面PBC,平面PBC,
所以,
又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所以,
所以,
所以当点M不与点P,B重合时,M,N,D,A四点共面.
(2)以A为原点,分别以AB,AD,AP为x,y,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
设平面AND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平面ANC的一个法向量为,
设,
因为,则,
又,
则,即,
令,得,
又,
则,即,
令,得,
因为二面角的大小为,
所以,
解得,
因为,
所以.
14.(1)证明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取的中点为,连接、,证明平面平面,即可证明平面;
(2)过点作于,过作于点,连接、,由平面平面,可得二面角的大小即为二面角的大小,证明平面,即可得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中,解三角形即可得答案.
【详解】
解:(1)证明:如图,取的中点为,连接,,
∵为的中点,且侧面为矩形,
∴,
∵平面,平面,
∴平面,
又∵为的中点,
∴是的中位线,
∴,
∵平面,平面,
∴平面,
∵,且,平面,
∴平面平面,
∵平面,
∴平面;
(2)如图,过点作于,过作于点,连接、,
由(1)知平面平面,
∴二面角的大小即为二面角的大小,
∵在直三棱柱中,侧面底面,且侧面底面 ,
又平面,且,
∴平面,
∵平面 ,平面,
∴,,
又 ∵, 且,,平面,
∴平面,
∵平面,
∴,
∴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且,
∴,且,
从而,
∴,
∵,
∴在中,有,
∴,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
15.(1)4;(2)
【解析】
【分析】
(1)过E作,交PD于点M,连接,根据平面PCD,得到,再结合,得到四边形BCME是平行四边形求解;
(2)易证,然后以点B为原点,分别以BA,BC所在直线为x,y轴,以经过点B且垂直与平面ABCD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求得平面CDP的一个法向量,再由平面BCP的一个法向量为,然后由求解.
【详解】
(1)如图所示:
过E作,交PD于点M,连接,
因为平面PCD.平面BCME,
平面PCD平面BCME=MC,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所以四边形BCME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又因为,
所以.
(2)因为,E为棱PA的中点,
所以,且 ,
所以,又因为平面平面PBC,平面平面PBC=BP,
所以平面PBC,
又因为平面PBC,
所以,
则以点B为原点,分别以BA,BC所在直线为x,y轴,以经过点B且垂直与平面ABCD的直线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则,由题意设,
则,设平面CDP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即,
令,得,则,
易知平面BCP的一个法向量为,
则,
因为,
所以,
所以二面角的大小的取值范围是.
16.(1)证明见解析;(2).
【解析】
【分析】
(1)由正方形折叠后,得到,证得平面,进而得到.
(2)取中点,连接,由折叠前后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平面,进而得到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在直角中可求解.
【详解】
(1)证明:由题意,根据折叠前后,可得,
又,所以平面,
又平面,所以;
(2)取中点,连接,由折叠前后知,,
,,
又,平面,
在面的射影在上, 则即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由(1)可得,所以为直角三角形,
因为正方形的边长为,可得,,
又,,
,即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点睛】
方法点睛: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方法:
(1)定义法,①作,在直线上选取恰当的点向平面引垂线,确定垂足的位置是关键;
②证,证明所作的角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证明的主要依据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概念;
③求,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求角;
(2)向量法,(其中为平面的斜线,为平面的法向量,为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7.(1)点O在EA的延长线上,且AO=2,证明见解析;(2)存在,或.
【解析】
【分析】
(1)判断出点O在平面ABFE与平面ADE的交线上,连接DF交EC于N,由MN为△DOF的中位线,得到MN∥OD,即可判断直线OD∥平面EMC.
(2)存在.先证明平面ABFE⊥平面ADE,取AE的中点H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求解.
【详解】
(1)证明:因为直线平面ABFE,故点O在平面ABFE内也在平面ADE内,所以点O在平面ABFE与平面ADE的交线上(如图所示).
因为AO∥BF,M为AB的中点,所以△OAM≌△FBM,所以OM=MF,AO=BF,所以点O在EA的延长线上,且AO=2.
连接DF交EC于N,因为四边形CDEF为矩形,所以N是EC的中点.
连接MN,所以MN为△DOF的中位线,所以MN∥OD,
又因为平面EMC,所以直线OD∥平面EMC.
(2)存在.由已知可得,EF⊥AE,EF⊥DE,所以EF⊥平面ADE,所以平面ABFE⊥平面ADE.
取AE的中点H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所以,
所以
设 (0≤t≤4),则,设平面EMC的法向量,则所以,
取y=-2,则,所以.
因为DE与平面EMC所成的角为60°,所以
所以,解得t=1或t=3,
所以存在点M,使得直线DE与平面EMC所成的角为60°.
取ED的中点Q,则为平面CEF的法向量.
因为点Q的坐标为
所以 , ,设二面角M-BC-F的大小为.
所以.
因为当t=2时, ,此时平面EMC⊥平面CDEF,
所以当t=1时, 为钝角,所以.
当t=3时, 为锐角,所以.
【点睛】
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基本结构:
(1)第一问一般是几何关系的证明,用判定定理;
(2)第二问是计算,求角或求距离(求体积通常需要先求距离),通常可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计算.
18.(1)证明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由题可得四边形是菱形,得出,再得出即可证明;
(2)由题意可以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和平面的一个法向量,根据向量关系即可求出.
(1)
等腰梯形中,,E为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折叠后,,,,,
设,则是中点,连接,则,
又,平面;
(2)
取z中点,连接,
易得为等边三角形,则为等边三角形,
,则为等边三角形,,
设,则,则,
满足,,
所以可以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设,
,即,则可得,
则,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
则,
令,则,即,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则,
解得(舍去)或.
19.(1)证明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
(1)作出辅助线,通过证明面面平行得到线面平行;(2)先用余弦定理求出的长,用等体积法求出到平面的距离,从而求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1)
证明:取的中点,连接,,
因为底面是直角梯形,,是AD的中点,所以,因为平面PAB,平面PAB,所以平面PAB,
又因为是PC的中点,所以是△PBC的中位线,所以,因为平面PAB,平面PAB,所以平面PAB,
因为,所以平面平面,而平面,所以平面;
(2)
取AB中点O,连接PO,CO,AC,
因为是等边三角形,所以,∠PBA=60°,又因为底面是直角梯形,,,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CO⊥AB,故四边形AOCD是矩形,所以,
由第一问可知,,,,由余弦定理得,
∴由余弦定理得:,
又,∴平面∵平面ABC,∴平面平面,过点P作PH⊥OH,交CO的延长线于点H,则平面,
∴,故,连接GB,GC,其中
设到平面的距离设为,则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20.(1)证明见解析
(2)
(3)存在;2
【解析】
【分析】
(1)结合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折叠性质可证;
(2)通过建系法求出和平面的法向量,设线面角为,结合公式求解即可;
(3)在(2)的坐标系基础上,写出坐标,设,,表示出点N,分别求出平面CMN与平面DEN的法向量,令数量积为0,求出参数即可.
(1)
因为在中,,,所以,
因为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所以,所以平面,,
又,,所以平面BCDE;
(2)
因为DE经过的重心,故,由(1)知平面BCDE,以为轴,为轴,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几何关系可知,,
故,,,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则,即,令,则,设CM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则有,故,即CM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3)
设,,即,
即,,,
,设平面CMN的法向量为,则有,
即,令则,,,
同理,设平面DEN的法向量为,,
则,即,令,则,故,
若平面CMN与平面DEN垂直,则满足,即,,故存在这样的点,,所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