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敕勒歌
课型:讲读课
课前预习:
了解作家作品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敕勒歌》。
2、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歌中唱的是哪个地方?歌中唱出了哪些景物?
3、品诗:我看到了一个___的大草原。
4、设计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就领着大家去畅游大草原,做一回牧民,在草原高声歌唱《敕勒歌》。(课件中出示标题)
二、学生谈谈对草原的印象。(宽广、辽阔、牛羊成群、一望无垠等)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敕勒歌》。
2、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
四、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12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广大的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回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兼集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五、读诗:课件出示《敕勒歌》整首诗,让学生自由读,教师更正并明确,最后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六、解诗:(出示问题)1、歌中唱的是哪个地方?2、歌中唱出了哪些景物?
师:歌中唱的是哪个地方?(生:阴山脚下的敕勒大草原)
师:“川”子为象形字,在本文意为河流及两岸的草原。(在黑板板书)
师:歌中唱出了哪些景物?(生:蓝蓝的天空、雄伟的阴山、广阔的草原、苍茫的草原、丰茂的水草、肥壮的牛羊、轻柔的风……)
七、品诗:(课件出示)我看到了一个___的大草原。
师提示:从那个词看出来的,并试着读出诗中的意境。
生:我从“天苍苍,野茫茫”中看到一个苍茫的大草原。(学生朗读,同位评价)
生:我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看到辽阔的大草原。(学生朗读,师生共评)
师:从“穹庐”中你还能读出作者哪种情感?
生:用本民族的帐篷来比喻天空,有亲近感,表达热爱草原的情感。
师:你能把这种热爱之情读出来吗?(学生朗读,同学共评)
生:我还从“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看到充满生机的大草原。(男女生分别读,学生自评)
师:你还从这句诗中感受到什么?
生:在浩瀚苍茫的自然背景下,?具有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得感?。
师:“敕勒川,阴山下”一句有何作用??生: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师:(指导学生朗读全诗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敕勒族人民靠的就是草原。是草原给了他们生存的空间,是草原喂肥了他们的牛羊,是草原给了他们纵横马上,跳跃驰骋的快乐,这美丽的家乡,谁不喜爱呢?亲爱的牧民们,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我们美丽富饶的家乡吧。
生:学生齐声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八、探诗:(出示课件)
1、草原有没有人?
生:当然有,没人谁看见这么美丽的草原风光。
2、他(她)可能在哪里?做些什么?
生:正在草原上放牧。
生:正骑在马上欣赏草原风光。
生:爬上阴山顶上俯瞰草原。
生:躺在草原上睡大觉。
……
3、诗人为什么不把他(她) 写出来?
生: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
九、唱诗:(出示课件)
此民歌相传在北齐时期高欢(当时君主)为周军所败,士气沮丧,高欢命敕勒族大将斛律金在诸贵前高唱此歌,以此来激励士气。
师:这是应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此歌?
生:慷慨激昂。
学生齐声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诵读《敕勒歌》。
十、设计导游词。今天我们游完了大草原,我们要把这美丽的草原风光介绍给更多的朋友们,(出示课件)下面请你为敕勒川设计一段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导,欢迎大家来敕勒川旅游……
学生写作,师生共赏。
十一、是啊,《敕勒歌》是大草原的赞歌,这份穿越千年的翠绿和悠远在我们的心底久久回荡,让我们用嘹亮的歌声再一次将它唱响。齐诵《敕勒歌》。
?
板书设计:?
? 苍 茫 敕
生 机 北 勒
富 饶 朝 歌
辽 阔 民
歌
教学反思:
诵读、联想、品味,学生收获的是《敕勒歌》的悠远和宁静。仿佛身临其境,闻到了草的清新,品到了奶茶的甘美,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在向这边围拢,热情的牧民带给你的是豪爽,他们拂去了忙碌的脚印与沧桑,展现的是敕勒川的水草丰茂,牛羊肥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