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什么是世界史?
世界历史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所以要纵横联系,比较归纳。
纵向发展:描述社会发展阶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形态变化。
横向发展:描述人类历史是如何从原始的相对孤立的分散的人群发展到今天全球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形成,前者加强后者,后者发作用于前者两者共同推动历史前进。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主题)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多元而独立——侧重于各文明纵向的发展,不同文明的特点:多源且多元 ;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和文明的交流:
扩展并交流——侧重于文明间横向的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文明肇始 渐进而多元
【课标要求】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
—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向地而生
—在渐进中走向文明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向地而生—在渐进中走向文明
1.前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采集狩猎
农耕畜牧
阿尔及利亚洞穴阿耶壁画
印尼苏拉威西岛壁画
对大自然的索取 对大自然的改造
移居
定居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观察思考:农牧业起源在哪些区域?文明起源与农牧业有何关联?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向地而生—在渐进中走向文明
1.前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采集狩猎
农耕畜牧
阿尔及利亚洞穴阿耶壁画
印尼苏拉威西岛壁画
对大自然的索取 对大自然的改造
移居
定居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向地而生—在渐进中走向文明
1.前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①表现:
农业产生: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小米)、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南瓜等。
畜牧业产生:人类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②影响: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促进了交换和商业贸易;
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者;
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基本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阶级或等级、祭祀建筑物、各种专门艺术和科学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
思考:世界各地文明会是一模一样的吗?材料中所提到的特征都会一一具备吗?
我国对文明形成标志的要素:文字、金属工具、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城市和强制性公共权力。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思考: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
①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②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文明区域的分散性、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③世界基本处于各地区独立发展为主的区域文明阶段。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1.西亚:两河流域
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最早)
自然 环境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早 期 文 明 表 现 政治 ①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城市国家
②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化 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文学: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
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
任务2:阅读P4历史纵横《洪水传说》,从地理环境方面分析洪水传说出现的原因?从文明角度方面分析其影响?
任务1:《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和实质是什么?试分析作用。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1.西亚:两河流域
从自然环境看……(两河流域)处在西亚北非大干旱地带,雨水稀少,农作物主要靠引河水灌溉。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在亚欧非的交通要冲地带,呈开放状,与外界联系相当方便。
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又位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形成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这种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
思考:为什么两河流域能出现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
法典正文共282条法律条文 第1—25条 道德范畴(诬陷、偷盗等)
第26—42条 国家范畴(兵役、劳役等)
解决财源兵源问题
43—282条 私人范畴(租地、土地纠纷、租赁、商贸、债务、寄存、婚姻、继承、人身伤害、医疗、人质、船业、雇工、奴隶纠纷等)
汉谟拉比把两河流域聚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单位,厉行中央集权,把宗教、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国家需要统一的法律;
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环居在附近山区或沙漠中的游牧部落,充满了此去彼来的定居部族和游牧部族之间的竞争攘夺;
两河流域文明处在一个连结近东地区各部分的贸易网络的中心地带,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1.西亚:两河流域
发明战车和车轮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其中记录了洪水传说的神话并传到古希腊。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兴起
自然 环境 埃及处于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早 期 文 明 的 表 现 政治 BC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
文化 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文字:象形文字;
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筑:金字塔;
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书写材料:莎草纸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常年下雨,中途众多湖泊,河水终年不断。
青尼罗河:热带草原气候,每年6至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富,进入汛期,水量的季节变化导致定期泛滥。
青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两岸谷地带来水分、大量泥沙和腐殖质,等于每年给两岸土壤施了一次肥。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2.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金光灿灿的墓道
法老的金身
金棺
埃及狮身人面像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3.南亚: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时间 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地域 范围 古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自然 环境 印度河流域有大平原。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时代),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早 期 文 明 表 现 政治 种姓制度(特征,内容,影响)
文化 宗教:婆罗门教;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著名史诗;
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3.南亚: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观看地图,直观感受地形对印度河、恒河及其文明的影响
①除青藏高原外,伊朗高原地区对入侵印度有位置优势,且高原是抵御印度入侵的屏障。
②帕米尔高原居民可顺河流而下,入侵印度。
③开伯尔山口是山脉之间的低地,直达印度河平原。成为外族入侵突破口。
内部分裂割据,外族入侵征服
哈拉帕文明
吠陀时代
前25C
孔雀王朝
南北对峙时代
列国时代
前18C
前8C
前4C
前2C
达罗毗荼人(土著)
雅利安人入侵统治
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入侵
大夏、安息入侵;大月氏人建立贵霜王朝
统一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3.南亚: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观看地图,直观感受地形对印度河、恒河及其文明的影响
积极影响: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持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消极影响: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人的社会集团,造成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流动。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兴趣,缺乏进取心,缺乏民族凝聚力,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思考 : 种姓制度给印度带来怎样的影响?
印度从古至今很难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不同种姓的显著区别
印度宗教民族矛盾丛生
材料2:种姓社会的本质是分离而不是凝聚,这种分离性不仅仅表现在种姓自身不断分裂,印度教徒把外来者视为”不净“而加以排斥,这种等级主义态度影响了民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今日印度民族和教派众多、民族矛盾和教派矛盾异常尖锐的文化心理根源。
——尚会鹏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材料1:“各种姓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一部分人认为另外一部分人”污秽“而不愿同他们接触,而不可接触者内部也分成许多相互排斥的集团。因此,在印度教种姓中培养起来的是具有分离性的世界观。
——尚会鹏 《种姓与印度教社会》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4.东南欧:爱琴海地区
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时代)
自然 环境 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早 期 文 明 表 现 政治 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
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
雅典实行多数人掌权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城邦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文化 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 、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
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 是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哲学:,
迈锡尼古城
克里特文明遗址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4.东南欧:爱琴海地区
欣赏名画《苏格拉底之死》
从司法审判程序入手:司法程序合法,审判结果未必公正。
法律的内在价值就是理性,民众的情绪一旦介入司法,必然导致法律的理性和公正的缺失。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因地而异—在发展中呈现多元
4.东南欧:爱琴海地区
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时代)
自然 环境 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早 期 文 明 表 现 政治 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
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
雅典实行多数人掌权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城邦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文化 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 、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
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 是西方“历史之父 ”;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