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测试题
一、单选题
1.在①氧化铜②金属锌③熟石灰④氯化钡溶液四种物质中,跟稀硫酸能发生反应且反应中表现了“酸的通性”的组合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物质溶于水不能导电的是
A.HCI B.KNO3 C.H2 D.NaOH
3.以下是根据一些事实推理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硫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快、更剧烈,说明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
B.复分解反应生成两种化合物,所以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那么C60完全燃烧也一定生成二氧化碳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因此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
4.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HCl
C.出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D.由a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始终是放热反应,溶液温度一直升高
5.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B.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C.能去油污,可作炉具清洁剂
D.其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6.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测溶液的pH值 B.熄灭酒精灯
C.量取9.5mL液体 D.稀释浓硫酸
7.下列关于硫酸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B.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C.水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D.能去油污,可做炉具清洁剂
8.下列物质的名称或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A.氧化铁 FeO B.水银Ag C.碳酸钠NaCO3 D.生石灰 CaO
9.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氖气通电时能发出带颜色的光,可用于霓虹灯
B.液氮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冷冻麻醉剂
C.石墨硬度很大,可用作石墨电极
D.CO2具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10.过氧乙酸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化学式为C2H4O3,属于氧化物
B.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
C.过氧乙酸显酸性,可以滴加酚酞溶液进行检验
D.过氧乙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实验的重要保障。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不可对着自己或他人
B.实验后的剩余废液不可直接倒入下水道应倒入指定容器中
C.测定某溶液的pH,应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进行测定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二、简答题
12.科技节活动中,化学实验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A所示实验可观察到“铁树”上浸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棉团由白色变为红色,该实验中没有涉及的性质是(填字母) 。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氨分子有一定质量
C.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2)图B所示实验,将注射器中浓氢氧化钠溶液注入瓶中,会看到鸡蛋被“吞”入瓶中,请仿照CO2和石灰水的反应写出该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3)图C所示实验,当通过导管向热水中通入氧气时,白磷在水下燃烧,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达到着火点;③与氧气接触(填序号)__________。
(4)图D所示实验观察到紫色小花变为红色,小花变红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
13.在5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呈______色,再加入5mL稀盐酸,得到无色溶液,则无色溶液一定是_________。
Ⅰ pH≤7
Ⅱ pH=7
Ⅲ pH <7
ⅣpH>7
将无色溶液蒸发至干,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若将40克10%氢氧化钠溶液和足量稀盐酸反应,计算生成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_______
14.阳阳同学利用改进的稀释浓硫酸的实验装置来完成一个趣味实验。他将一定质量的镁带放入装置中,向A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A的名称是___________,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他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用理化知识解释他在“U”型管中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5.下图中的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D、G、I是化合物,其余物质是单质;C在常温下是液态;F呈紫红色;A是一种温室气体;H和G反应生成E和另一种物质,该物质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71。图中“一”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1)写出C的名称________。
(2)写出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写出G与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写出E→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16.建立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化学。已知 A、B、C、D、E 是五种常见物质,A、B 是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D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其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成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分析辨识,解决问题:
(1)E 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
(2)写出 C→D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可用于______。
(3)A、B 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
17.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五种物质,A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E是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未注明。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E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物质E转化为物质C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
(3)物质B转化为物质D的过程会_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四、实验题
18.实验室获取氮气有多种途径,常见的3种方法是:
方法一:将氨气通入灼热的氧化铜粉末,得到纯净的氮气和铜:
方法二:将空气通过灼热的铜,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和氧化铜粉末;
方法三:将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加热,氮元素全部转化为氮气。
进行实验时可选择的实验仪器如下图所示(省略夹持装置与加热装置);
(1)方法一:制氮气所需的氨气可以用浓氨水滴加到生石灰中得到,此反应的发生装置最好选用________(填标号)。请写出生石灰在此反应中的两个作用: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2)方法二:为保证所得氮气尽可能纯净,除了使用铜外,还可以向装置__________(填标号)中加入_________ 以除去其它杂质气体
(3)方法三:制氮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与溶剂。在制取氨气的3种方法中,联合使用方法一和方法二与单独使用方法三相比,具有很多优越性,请从绿色化学的角度进行评价:___________。
(5)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Rayleigh)发现,采用方法二得到的氮气在相同条件下比方法三得到的氮气密度总是偏大5 ‰左右。若上述实验设计与操作均无错误,且氮气已完全干燥,请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
19.据图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如图1,操作一现象:加入硝酸铵后,一会儿发现烧杯与塑料片粘在一起,其原因是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_____________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到0℃以下,塑料片上的水结成冰。操作二现象:烧杯与塑料片分离,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2)如图2,探究二氧化碳能否与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小明分别振荡三个软质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都变瘪且变瘪的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①小明认为通过塑料瓶变瘪就可证明二氧化碳与三种物质都能发生反应,你认为小明的结论___________(填“是或否”)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华取C瓶溶液少量,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看到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酸。对“无明显现象发生”的化学反应,小华的探究思路和方法是_____________。
③B瓶中发生的还有_____________现象能证明反应发生。对比A瓶与_____________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且溶质的溶解性更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0.某石油化工厂化验室的实验员用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测得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消耗NaOH溶液的质量 硫酸溶液质量 洗涤后溶液的pH
① 30g 110g pH<7
② 40g 110g pH=7
③ 50g 110g pH>7
请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欲计算出一定量石油产品中所含H2SO4的质量,你觉得应该选择实验序号 的数据进行计算。
(2)请计算恰好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21.氢氧化钾固体曝露在空气中会吸水潮解,并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钾固体,称取26.0g固体样品,溶于水,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4.4g二氧化碳。
(1)碳酸钾(K2CO3)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___。
(2)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29.8g氯化钾。计算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
(3)通过计算确定该氢氧化钾固体样品的组成______。
22.为测定某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取40g10%的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当溶液的pH=7时,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36.5g。
请完成下列分析与计算:
(1)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5.D 6.B 7.D 8.D 9.A 10.D 11.C
12.(1)B
(2)CO2+2NaOH=Na2CO3+H2O
(3)③
(4)CO2+H2O=H2CO3
13. 红 Ⅰ 白色固体 0.1mol
14. 锥形瓶 银白色的镁带逐渐减少、产生大量气泡,放热 镁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的气体压强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U”型管内的左侧液面下降,右侧液面上升
15.(1)汞
(2)
(3)
(4)
16.(1)HCl(或H2SO4或O2)
(2) (或) 炼铁
(3)分子构成不同
17.(1)CO
(2)
(3)放热
18.(1) D 与水反应放热,加快氨水的挥发、分解,得到氨气 与水反应,减少溶剂(或减小氨气的溶解度)
(2) E 碱石灰
(3)NaNO2+NH4ClNaCl+N2↑+2H2O
(4)Cu与CuO可循环使用,节约试剂
(5)空气中除含有氮气和氧气外,还含有密度比氮气大的气体
19.(1) 吸收 浓硫酸稀释放热
(2) 否 C瓶变瘪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 溶液变红 验证生成物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 2NaOH+CO2=Na2CO3+H2O
20.(1)②
(2)解:设恰好反应时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x=7.1%
答:恰好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1%。
21.(1)设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为x
解得x=13.8g
答: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为13.8g。
(2)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
样品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3)碳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
样品中氢氧化钾的质量︰
水的含量为26.0g-13.8g-11.2g=1g
答:该固体样品由13.8g碳酸钾、11.2g氧氧化钾和1g水组成。
22.(1)NaCl
(2)解:设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解得x=3.65g
则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