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4 07: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
历 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张家港东山村遗址90号大墓出土的玉环、玉玦(前4000一前3000年),由此可知,当时出现
A.社会分层 B.手工业分工细密 C.国家形成 D.母系氏族公社发达
2.史料可以分为“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作者为了左右别人的认识而有意制造的史料称为“有意史料”;人们在没有上述主观故意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称为“无意史料”。研究历史时应注意加以鉴别。下列史料按真伪可信度排列从高至低( )
① 农村中也开始了农民群众建立集体农庄的劳动高潮。……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和机器拖拉机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出路,找到了走向美好生活的道路。
②(农民抵制集体农庄)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
-----<<苏共内参-秘密报告>>
③《东京日日新闻》登载:日军占领南京后,分发饼干、糖果救济难民,受到了南京人民的欢迎的照片。
④ 有些(日本)报界人士来到一个难民营入口处,(向中国难民)分发饼干、苹果,并且拿出少许铜板给难民,还为这种“善行”拍了电影。就在同一时间,一伙日本兵爬越大院后墙,强奸了约12个妇女。这却没有拍电影带回去。( )
——正在南京的麦卡伦牧师(美籍)在日记中写道(1938年1月9日);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④②①③ D.④②③①
3.如图可以用来说明
A.书写载体的革新 B.文字简化的趋势
C.书法理论的成熟 D.字形构造的统一
4.《分户令》是商鞅变法中一项重要举措。秦孝公三年,《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 、赋”;秦孝公十二年,商鞅重申《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父子同居于一所房屋内属于违法行为。由此可知,《分户令》的颁布旨在
A.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B.加强对农民的控制
C.维护秦国的政治统治 D.削弱分封贵族势力
5.“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择举之”。“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以上思想反映的诉求应属战国时期
A.贵族阶层
B.地主阶级
C.游士阶层
D.小生产者
6.如下图,近代中国由于国家贫弱,有人以染病的“身体”比喻这一时期的“国家”。其发病背景是心脏老化、身体机能运作失常,并且肢体长期受多种强悍病毒入侵,肌肉严重萎缩。进行新心脏植入手术后多次产生排斥,跳动状态仍似旧心脏,身体机能仍处于衰弱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上述病情描述理解错误的是
A.“心脏老化”比喻封建君主专制病入膏肓
B.“病毒入侵”比喻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C.“新心脏植入手术”比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跳动仍似旧心脏”比喻民国建立后民主共和政体不断遭到破坏
7.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中,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是
A.贵族世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8.两汉人民以高昂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的基础
B.《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治疗学专著
C.《九章算术》成书于春秋,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汉书》是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9.《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10.下图为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的壁画《马球图》。这幅壁画可以用来说明
A.华夷观念的盛行 B.贵族生活价值取向
C.尚武精神的盛行 D.文人画的开始流行
11.唐太宗时期将婚姻年龄定为“男20岁,女15岁”。唐玄宗时期,把结婚年龄又降低到“男15岁,女13岁”。唐代降低法定婚龄主要是因为( )
A.刺激经济发展和赋役的需求 B.适应社会愿意多生育的需求
C.社会上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 D.经济发展可以满足人口增多
1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A.唐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优越性 B.唐都城的区位选择优异
C.唐宋地方治理方式互有得失 D.宋代过度集权的消极影响
13.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14.“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
A.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
C.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强域 D.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
15.奏折是重要官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它始用于康熙年间,雍正以后普遍采用。奏折制度
A.杜绝了官员专权 B.体现了皇帝勤于处理政务
C.极大削弱了相权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6.明代,小说不但地位和价值得到确认,而且得到文人士大夫的热衷和青睐。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市民数量的增加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文人学士的推崇
1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在各省设立新闻官,“专收十八省级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据此可知,洪仁玕设立新闻官的主要目的是
A.传播资讯了解时事 B.服务太平天国
C.启迪民众开启民智 D.防止个人专制
18.著名学者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新的起点”是指甲午战争
A.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B.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19.史学家陈垣以某人考订杨贵妃年岁为例,指出三项缺失:一、册寿王妃(杨贵妃原为寿王妃)年月,据《外传》误文,不据《唐诏令集》,是谓无识;二、杨贵妃卒时年岁,引《外传》,不引正史,是谓不知轻重;三、考史至引乩语(占卜批语),是谓遁入魔道。陈垣以此为例,说明研究历史问题,应该重视
A.具有问题意识 B.得到历史真相 C.广泛搜集史料 D.运用可信史料
20.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运动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
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全面赞扬与肯定
D.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21.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设有礼部和理藩院,负责接待藩邦、属国或外国的贡使,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专管各种“洋务”。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这反映了
A.学习西方逐渐成为共识 B.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2.据《申报》载:“鄂垣祸起仓卒。呜呼,川乱未已,鄂乱又起,何今日祸变之多耶?夫春间粤乱犹在沿海,此次川乱偏于西隅,今则革命党势力已蔓延于长江流域矣,其情形之危更非川粤乱可比。”这一记载反映了
A.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北伐战争进展迅速
D.南昌起义的成功
23.下面是漫画《偷梁换柱》据此可推知,下列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此漫画所示现象有直接关联的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4.北洋政府建立后,袁世凯要求修订各项经济法规,即使是前清制定,若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应即遵照适用。对于各项工矿实业,一切商办公司,“务须加以保护”‘设法维持”,农林、工商两部亟应修订法律以利实业发达。这表明当时
A.实业救国思潮助推经济发展
B.经济改革助长了复辟帝制图谋
C.法规的制定规范了市场秩序
D.政府力图创造宽松的经济环境
25.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A.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B.“左”倾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 “富国强民” 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班沉圆统一的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我们认为 18世纪中叶以后至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也就是我们历中上的中国。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中叶,即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朝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时期。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最后阶段。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地区,即广义的满洲;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统一蒙古族地区和蒙古族所统治的维藏等族地区。主要是满、蒙、汉三区的统一。
--摘编自谭其骧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史疆域》
材料三 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面对广阔的疆域秦朝是如何管辖的?
(2)阅读材料二,概括谭其骧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 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 年) 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
隋炀帝大业年间 始置进士科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 始置武举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 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升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 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种选官制度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选官标准的变化。
(2)请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出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3)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二 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说明一个商品在华“销路不广”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喀什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
历史答案
A 2.A 3.B 4.C 5.D 6.D 7.C 8.A 9.A 10.B 11.A 12.D 13.C 14.B 15.D 16.A 17.B 18.C 19.D 20.D 21.C 22.B 23.D 24.D 25.C
26.(1)原因: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人民渴望安 定统一 ( 顺应了统一的历史发展要求 );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
(2)观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清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最终形成的重要时期。 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 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7.(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标准的变化:从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积极的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28.(1)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2)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影响: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