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九章 压强 9.1 压强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滑雪板的面积较大 B. 压路机的质量很大
C.图钉帽的面积较大 D.书包的背带较宽
2.关于压力、压强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B.压强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大小
C.压力越大,产生的压强就一定越大 D.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3.如图所示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乙两次实验中,是利用海绵形变的程度来表示压力大小
②甲图中小桌对海绵压力作用的效果比乙图中的明显
③甲、乙两次实验,说明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④为了完成整个实验可以将乙图中的砝码取下来,并将看到的实验现象和甲图中的对比
A.②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第24届冬奥会于2022年由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办。如图所示,当运动员脚穿滑雪板在水平雪地上进行滑行训练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以滑雪板为参照物,运动员是运动的 B.穿滑雪板是为了减小对雪地的压力
C.穿滑雪板是减小了对雪地的压强 D.雪地对滑雪板的支持力和滑雪板对雪地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5.如图所示,将8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物块,按甲、乙两种方式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则甲、乙两种方式中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5∶3 B.5∶2 C.10∶9 D.3∶2
6.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实心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沿水平方向将甲、乙两个正方体分别切去厚度为h的部分,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这时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和、压强为和,则( )
A. B.
C. D.
7.用同种材料制成的圆柱体A和B,A放在B的正中央,B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若圆柱体A、B的高度之比是5︰1,且A对B的压强和B对地面的压强相等,则A的底面积与B的底面积之比是 ( )
A.4︰5 B.1︰5 C.5︰4 D.5︰1
8.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 )
A.8:1 B.4:1 C.1:2 D.4:3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一只手握住甲、乙两个核桃,逐渐增大握力,发现甲核桃碎裂时乙核桃完好,则甲核桃受到乙核桃的弹力是由于________核桃的形变产生的,在甲、乙的接触处,甲核桃受到的压强_______乙核桃受到的压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0.图中质量为10kg的物体A静止在水平地面,与地面接触面积为0.2m2,A所受重力为____N,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A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Pa。
11.小明用一只铅笔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他设计了如图甲、乙两种方案,他是根据手指被压的___________来判断压力作用效果的。在甲、乙两种方案中,你认为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方案更合理一些,另一种方案不足的原因是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为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圆柱体A和B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高度之比为3:1,底面积之比为1:2,则它们的质量之比mA:mB=_____,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A:pB=_____。
13..甲、乙 为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沿着水平方向,切去上部分,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p与切去部分高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甲的密度为4.0×103kg/m3。则可计算出圆柱体甲的高度为______cm。当它们被切去高度均为12cm,将各自被切去部分放置在另一个圆柱体剩余部分的上表面时,甲剩余部分和乙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1.乙剩余部分和甲切去部分的组合体对桌面的压强为p2,且p1:p2=9:4,则甲、乙圆柱体的底面积之比为______。
14.如图甲所示(图在背面),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C重为10N,底面积为50cm2,在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F-t和v-t图像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则物体C对地面的压强是___________Pa,第2秒时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第4秒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N。
三、作图题
15.在图中,重为2牛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用力的图示法画出地面受到的压力。
16.长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对斜面的压力为10牛,请用力的示意图画出斜面所受的压力。
四、实验题
17.如图甲、乙、丙所示,小明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本实验是通过观察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有______和______;
(2)通过比较图甲、乙,说明在受力面积一定时,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通过比较图______(填序号),说明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4)将该小桌和砝码放在如图丁所示的木板上,则图丙中海绵受到的压强p和图丁中木板受到的压强p′的大小关系为p______p′(选填:“>”、“<”或“=”);
(5)课后,善于思考的小明想对甲和丙进行比较,你认为是否可以?______,理由:______。
18.小宇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实验中小宇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②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③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_________所示实验。
19.为了探究压力产生的形变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甲、乙两位同学分别选用若干实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方式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进行实验,并分别将实验测得的数据和物体在沙中下陷深度记录在下面两张表中,甲同学将同一长方体平放、侧放、竖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数据见表一),乙同学将三块不同的正方体放在同一水平沙面上(数据见表二)
表一
实验序号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 下陷深度(厘米)
1 10 2 1.00
2 10 4 0.50
3 10 8 0.25
表二
实验序号 压力(牛) 受力面积(厘米) 下陷深度(厘米)
4 6 4 0.30
5 12 8 0.30
6 24 16 0.30
(1)两位同学在实验中是通过比较___________知道压力产生形变效果是否显著的。
(2)两位同学分析自己记录的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得到结论是:
甲: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
乙:当压力、受力面积同时增加相同倍数时,压力作用效果不变。
请判断:甲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乙同学的结论是___________(均选填“错误的”、“合理不完整”或“正确”)
(3)甲乙同学在观察表一、表二的实验序号__________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受力面积相同,物体所受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两同学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b。分析比较_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
五、综合题
20.如图所示,边长为0.1m、密度为2×103kg/m3的实心正方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求:
(1)正方体的质量_____;
(2)正方体对水平面的压强____;
(3)若正方体的边长为a,密度为ρ,现设想把该正方体截取一半,并将截取部分叠放在剩余部分上方的中央,使截取部分对剩余部分的压强与叠放后水平面受到的压强相等。小华和小明两位同学分别用下表的方法进行截取,判断能否满足上述要求?
截取方法 能否满足上述要求
小华 沿竖直方向截取一半 _________
小明 沿水平方向截取一半 ___________
若能,请求出叠放后水平面受到的压强(用字母表示)。
小强同学把该正方体截取一半并将截取部分放在水平面上,使其对水平面的压强最小,求出最小压强为____(用字母表示)。
21.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 0.1 米和 0.2 米的实心正方体 A、B 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B 的密度分别为 0.8×103 千克/米 3 和 0.1×103 千克/米 3,物体 A 质量为 0.8 千克.求:
(1)物体 A 对地面的压力 FA _______________.
(2)物体 B 对地面的压强 pB_____________.
(3)若要使 A、B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小明拟采用的办法如下表所示:
①请判断:小明的分析过程及结论是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②小华设想在两物体中某一物体上部沿水平方向截去重为 G0 的部分、并置于另一物体上部后使二者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同,请通过计算分析小华的设想是否有可能实现,若有可能,求出 G0 的值;若没有可能,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A 4.C 5.C 6.C 7.A 8.B
9. 乙 等于
10. 100 地球 500
11. 凹陷程度 乙 没有控制压力相等
12. 3:2 3:1
13. 20 8∶27
14. 2000 静止 4
15.
16.
17. 海绵的凹陷程度 控制变量法 转换法 压力越大 乙、丙 = 不可以 没有控制变量唯一
18. 泡沫的凹陷程度 压力 甲、丙
19. 下陷深度 合理不完整 正确 2、4或3、5 1、4 1、2(2、3;1、3) 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且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20. 2千克 1960帕 能 能
21. 7.84N 196Pa 正确 可能、4.70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