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初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初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12:04:40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开学初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1.B
【解析】由原文对话(一)得知“抗战胜利后,又逢国共内战。为了解共产党,我专门去苏北解放区,我会写歌词,愿意参加文工团。但是当时的领导建议我到国统区工作,于是我回到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我们搞了一个刊物叫《时代学生》,公开发行,是共产党领导的,我也写稿。”而B选项中的描述是“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文工团”,属于曲解文意;“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原文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D
【解析】选项原文的说法是“斯:您这首诗讲述的是这个姑娘的事情,也是一个传记的形式,属于他传了。”“屠:有点像。诗言志,诗缘情,表达的都是自我的感情。”而D选项说的是“屠岸的诗歌《荏苒姑娘》属于他传”。原文屠岸并未明确指出“属于他传”。
诗歌翻译需要有客体感受力;诗歌翻译应同时体现作者的风格和译者的风格;提倡经典重译。
【解析】根据第(三)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张:①“应该放弃自我的定式思维,将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对象融为一体”;②“翻译作品首先是作者的风格,同时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③“经典重译是对的。并不是一次重译都超过前译,但是总体来讲应该是进步的”。根据以上几点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4.B
【解析】B.“外貌”错,本文未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故选B。
5.①耿直坚韧,自力更生;娘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大舅家借粮,而借粮之前,挖土豆当粮食已有很长的时间;②手足情深,善良厚道(重情重义,舍己为人);大舅、大妗关心妹妹,喜欢疼爱外甥,在自家缺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妹妹;③知恩图报,真诚淳朴;秋后我娘去还粮,送酒,让我把奖状给大舅看,表现了对大舅、大妗、三贵的感激之情。
【解析】本文塑造了母亲,大舅,大妗的形象。“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闪”“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娘是一个自强坚忍,知恩图报的人。“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鼻英,你说,借多少?’”“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大舅、大妗关心妹妹,喜欢疼爱外甥。所以文章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6.示例一:本文结尾这样安排纯属余:①从情节设置来看,题目为借粮,前文写娘带“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粮,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本文表现了大舅瞒着“我”娘在自家没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我们,人物性格丰满感人,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通过写借粮的故事,表现了舍己为人、难中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补叙的内容,与此无太大的关联;④从艺术效果来看,补叙还粮的结尾,落入善有善报的俗套,略有斧凿的痕迹。
示例二: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①从情节设置来看,结尾写还粮,是对中心事件“借粮”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写我娘还粮、送酒,还让我把奖状给大舅、大妗看,表现出娘对我大舅、大妗的感激,侧面表现并烘托了大舅、大妗的形象;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在写借粮之后写还粮,在重情重义之外,还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富;④从艺术效果来看,大团圆式的结尾,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愿望。
【解析】文章的结尾是“纯属多余”还是“匠心独运”,可以任选其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根据结尾的内容,“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从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旨的凸显角度来分析。如何选择“纯属多余”,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借粮,“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故事已经很完整。从人物塑造上看,对大舅、大妗的形象塑造已经很丰满,不必要再说。从主旨上看,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已经很深刻了。如果选择“匠心独运”,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言之成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7.C
【解析】第一处不应在“南度”前断开,而应该在“南度”后断开,因为“自琅邪”只是一个状语,语意不完整;在“南度”后断开,“居于丹阳”也显得语意清晰。第四处不应在“元昌友”前断开,而应在它后面断开,根据语境可知“元昌”就是汉王,“汉王元昌”不宜断开,而且“元昌友畋猎无度”也语意不明。第八处“疏斥”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故选C。
B
【解析】B项错在“第二部”,是第一部。故选B。
A
【解析】A项错在“是历史上最好的”,原文说的是“有唐以来”。
10.(1)有百姓到官府诉称冤枉,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理追问。
【解析】诣:到。以:因为。鞫:审问,审理。
(2)与楼船相比,安危的情况不一样啊。陛下为什么要踏上这险恶可怕的路径?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
【解析】季冬:冬季最后一个月。稽缓:迟缓,拖延。延:延迟。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的祖先从琅邪向南渡过长江,居住在丹阳,是江东的豪门士族。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元昌打猎没有限度﹐弘直上书直言极谏,元昌看到就立刻停止了。他渐渐被汉王元昌疏远,又转为荆王的朋友。龙朔年间去世。王方庆十六岁时,离开家担任了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川汉书》。唐高宗永淳年间,多次升迁后担任了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被任命为广州都督。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物到中国进行交易。原来的都督路元睿贪求他们的货物,被马来人带着刀杀死了。王方庆在任数年,秋毫无犯。他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大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不曾审理追查。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都以法律进行制裁,因此境内清静太平。当时人们议论,认为唐朝建立以来治理广州的官长没有能超过王方庆的。武则天曾临幸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想要乘坐手挽的便舆上去。王方庆进谏说:“如今山路危险,向上看使睛惊骇,向下看让人心寒,把这与楼船相比,安危的情况不一样啊。陛下为什么要踏上这险恶可怕的路径?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没去。武则天因为王方庆家多有藏书﹐曾经向他访求王羲之的墨迹。王方庆奏道:“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祖都已经献入宫中。”王方庆又上告“近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随同参加朝会,手舞足蹈,已经违背礼教,实在是玷污陛下的德政和教化。伏望陛下申明礼法,加以禁止。”武则天听从了这意见。王方庆因年老多病,请求担任闲散一点的官职,于是被授任为麟台监修国史。圣历二年,武则天想在冬季十二月讲习武事,有司迟延,打算延缓到第二年早春正月。王方庆上疏道:“臣担心水涝败坏草木,霜雪损坏庄稼,夏麦不能丰收,没有了粮食收入啊。伏望陛下垂恩,不要违背时令,应该到农历十月讲武习兵,来顺应天道。”这一年,他被授任为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王方庆去世,谥号贞。中宗即位,因为王方庆是旧时的宫僚,追赠为吏部尚书。王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他尤其精通三礼,好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他每有应答,都引经据典,当时人把他所讲的礼编辑成书,名为《礼杂答问》。
三、诗歌鉴赏(共8分)
11.C
【解析】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
12.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战马的出塞。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做这类题(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从表现手法来看,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心却在边关。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实一虚。从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岳阳。刘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都有漂泊只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出虽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国家。
四、默写题(共10分)
13.
(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3)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
(4)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5)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五、语言表达(共9分)
11.A
【解析】“花样繁多”指各种式样或种类多;“丰富多彩”指内容充实,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摇曳多姿”指摆动的姿态变化多,优美动人;“摇摇曳曳”指摇摆、摇荡;“爱不释手”指喜欢得舍不得放下;“赞不绝口”指对人或事十分称赞;“老当益壮”指年纪虽老,斗志更坚,干劲更大;“半路出家”指原先并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工作。
C
【解析】2.“广东人”相关的内容没完结,便又引出“灯笼”相关的句子,导致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排除AD。B“亮起灯笼”缺主语,先有家,才有团圆,故选C。
16.
(1)修辞手法:引用。
(2)表达效果:点明了时节,为后文写中秋节“扎灯笼”作铺垫,并引出人们盼团圆的情感。引用经典名句,增加了文段的文化内蕴及文采,容易引起读者的共情。
六、材料作文(共50分)
【例文】
齐桓公的方寸内心
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内容是“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之首,他是第一个霸主。但今天梳理他的功绩,似乎找不到一场淋漓痛快的胜利。牧野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就过历史的巨人。但齐桓公,似乎找不到一个“代表作”。
所以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盟诸侯的功绩,靠的不是武力。孔子还有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如果没有管仲,孔子大概要披着发穿左衽的衣服了。披发左衽,这是当时中原人眼中“夷狄”的装扮,如此穿着,意味着华夏文明衰败了。
从孔子的话也能看出,齐桓公与管仲的尊王攘夷,功绩不在于刀光剑影、武功赫赫,而在于捍卫了文明。孔子相距齐桓公与管仲,隔了一百多年,提起他们,着眼点却是发型与衣服,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是文明的象征物,映照着华夏的延续。
虽然孔子把功绩归美于管仲,但显然的,这是齐桓公与管仲共同成就的霸业。而且在我看来,齐桓公的故事更值得玩味。在关乎文明存续的重大历史进程里,起点或许就在于齐桓公的几次选择。
须知,管仲最早是作为齐桓公的对手出现的,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还射了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桓公继位后,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了原谅;不仅原谅,他还对管仲委以重任,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更张力度非常之大,对与他有生死之仇的管仲,他选择信任。
我常想,在这些关口,齐桓公如果小心眼一点、多疑一点,心理状态发生点变化,历史会不会改写?孔子会不会就真的“披发左衽”了?华夏文明的进程,会由此产生什么走向?
推而广之,是不是多少崇高、显赫、荣耀,挫折、失败、堕落,其根源都在个人的闪念之间,在一次内心纠结后的选择?大历史的画卷,点睛之笔与败笔,或许就在于些微点墨。
从历史记载看,春秋五霸里,齐桓公不算有特点的:晋文公颠沛流离,大器晚成;勾践卧薪尝胆,心机尤深。倒是齐桓公,个人资质似乎平平无奇,也无甚出格举动,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信任管仲。但反过来想,为了信任管仲,他需要克服多少猜忌、忐忑、惶恐?他管控自己的“情绪成本”,其意义未必小于横刀跃马、顾盼自雄。
儒家经典《大学》从“正心”,一路推导到了“平天下”的高度,或许有它的道理。对于个体成功的实现、人类文明的书写,那心里的细微波动,往往都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1.命题方式:任务驱动作文
审题要点:任务驱动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的主旨,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审题过程: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本次作文材料是叙事类,材料关涉三个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今年这个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不计前嫌、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作文可以从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出发点,分析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他们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2.立意:
从齐桓公的角度:
成就大业,需有过人的胸襟;
只有不计前嫌,方能美美与共;
从鲍叔的角度:
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
为国家舍小家,无私;
为国立公,甘居人下;
从管仲的角度:
在其位,谋其政;
看重自我才华,绽放无限光采;
【点评】
1.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考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人的磨练,不只在星辰大海,更在于内心方寸。正文部分则根据齐桓公的所作所为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层层推进,文章结构严谨。
2.事例典型,引证充分有力。针对提出的论点,考生列举了管仲射齐桓公一箭,让桓公险些丧命,而齐桓公原谅并重用他,勾践卧薪尝胆等例子,并引用孔子的话论证管仲对其成就霸主的关键性作用,这样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嫩江市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开学初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屠岸先生访谈录
斯日(文中简称“斯”)
屠岸(文中简称“屠”)
(一)
斯:屠岸先生您好!您的自传《生正逢时》,从标题看包含了时代的意义,您能谈谈国家和时代对您一生的影响吗?
屠:这个书名是从吴祖光那里来的。他50年代被打成“右派”,有人对他说“生不逢时”。他拿起笔来写了“生正逢时”,表示抗议。我借用这句话,但跟他的还不一样。
斯:您正好相反,无论时代如何,个人还是接受这个时代,一生跟着时代的步伐的。
屠:对。我生下来,正是国内军阀混战,中学以后,就逢抗日战争,全民抵抗日本侵略。抗战胜利后,又逢国共内战。为了解共产党,我专门去苏北解放区,我会写歌词,愿意参加文工团。但当时的领导建议我到国统区工作,于是我回到上海,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我们搞了一个刊物叫《时代学生》,公开发行,是共产党领导的,我也写稿。
斯:用手中的笔投入到国家与时代的命运中,正是您这本自传突出的特色。
屠:对,《生正逢时》讲述的是我生下来所逢的各种历史事件,记录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
斯:在自传中您回忆了很多朋友和熟悉的文人,出版后有没有人向您提出过什么意见?
屠:没有。我也没有预先去征求他们的意见,说我这样写对不对,我是根据我的感觉、我所经历的跟他们的交往,然后以客观的笔调来写。事前没有给他们看,事后他们也没有提出意见。
(二)
斯:作为诗人,您对诗的自传特征怎么看?
屠:诗歌有两种,一种叫抒情诗,一种叫叙事诗。抒情诗都带有自传的性质。最典型的是中国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屈原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抒发了自己的美政理想以及爱国热情。后来,中国历代的一些著名诗人,比如陶渊明,他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写他自己的感情,带有自传性质。杜甫的诗《月夜》也有很明显的自传性质,因为那个时候他被困在长安,他的妻儿在鄜州。
国外诗歌也是这样的。华兹华斯的《露西抒情诗》,写的就是他初恋的少女露西,露西早夭,整个五首诗都写对露西的怀念之情。
斯:您自己的诗歌也有自传的特色吗?
屠:我的诗也都是写自己的感情。我有一首叙事诗《荏苒姑娘》,荏苒是一个有病的女孩子,她翻译了英国19世纪诗人斯蒂文森的诗歌《一个孩子的诗园》。这个诗我早就翻译过。她来信征求我的意见,我送了她一本我的诗集,让她参考。后来这个女孩子去世了。
斯:您这首诗讲述的是这个姑娘的事情,也是一个传记的形式,属于他传了。
屠:有点像。诗言志,诗缘情,表达的都是自我的感情。
(三)
斯:您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中国第一个全译本。您翻译诗歌有什么原则?
屠:有一个名词叫做“客体感受力”,这是济慈的美学概念。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应该放弃自我的定式思维,将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对象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写出好诗来。我觉得在翻译方面也一样适用。
斯:没有主体了,不同翻译者的不同风格将怎么体现呢?
屠:翻译作品首先是作者的风格,同时必然带有译者的风格,同一首诗,不同的译者翻译出来是不一样的。比如,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殷夫翻译的,很经典。
斯:近年来,翻译界出现一种声音,说经典需要新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屠:经典重译是对的。并不是每一次重译都超过前译,但是总体来讲应该是进步的。鲁迅有一篇文章叫《非有复译不可》,就是提倡重译。
斯:您1936年创作第一首诗,至今仍然笔耕不辍,这在当代中国诗人中为数不多。您如何看待诗歌的创新问题?
屠:无论在外国,还是在中国,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诗歌都要面临创新的问题。《离骚》当然好,是经典之作,但是中国只有一个屈原不行,还得有其他的诗人。有时创新在水平上不一定超过前面,但是毕竟跟前面的不一样了;时代在前进,新的诗歌也随之产生。不过也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有人认为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好的,就提出颠覆英雄、颠覆崇高甚至颠覆语言的歪主意来。
(节选自《传记文学》2018年第2期)
1.(3分)下列对《生正逢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名借用了吴祖光的话,但意思不一样,吴祖光表达的是对别人说法的抗议,屠岸表达的是对时代的接受。
B.抗战胜利后,屠岸到苏北解放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文工团,并为《时代学生》撰稿,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C.全书讲述的是屠岸一生所遭遇的各种历史事件,以他自己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记录国家的命运、个人的感受。
D.自传里提到了很多朋友和文人,但没有人对此书提出意见,作者比较客观地叙述了存在和发生过的事件。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从自叙身世写起,抒发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表达自己的美政理想,带有屈原的自传性质。
B.杜甫被困长安,因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于是以《月夜》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有自传性质。
C.华兹华斯初恋的少女露西年轻的时候去世了,《露西抒情诗》是诗人抒发对露西的怀念之情的诗作。
D.屠岸的诗歌《荏苒姑娘》是为了纪念一个因病去世的女孩子,讲述的是这个姑娘的事情,属于他传。
3.(3分)在诗歌翻译方面,屠岸有怎样的主张?请概括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5分)
借粮
李德霞
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进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妗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那时,刚刚分田到户家家垒场院,户户搭牲畜棚圈,真叫一个红火热闹。见到我们,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来呢,他去上学了,马上就回来了。”
大舅从我娘手里接过缰绳,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我娘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
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书:“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你大成哥的,攒了十来本了。”我把小人书摊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大成哥回来了,他和我头碰着头,一起看小人书。他用手指点着里面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小人书真好看。
大妗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然后打了三个饱嗝。
饭后,大成哥去上学了。
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
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正在刷锅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娘在另一个厕所。我撒完尿,一提裤子,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对话。
大妗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
大妗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
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我娘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他把麻袋放到车上,把口袋嘴儿紧了紧,在车上放正。
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
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们送出老远。
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
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你咋知道?”
“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
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改动)
4.(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我家在麦子将要变黄时断粮,因为总吃土豆,“我”连放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幽默的语言表现了情况的严重。
B.本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C.大妗很为难,确实自家也没有余粮;背地里问大舅,说明不愿让我娘难堪;而出于亲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粮也要接济我们的做法。
D.文中语言质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环境设置富于时代感,以三中全会后农村分田到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亲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
5.(6分)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6.(6分)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径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今山径危险,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则天以方庆家多书籍,尝访求右军遗迹。方庆奏曰:“贞观十二年,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方庆又举:“比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陪预朝会,手舞足蹈,名教既亏,实玷皇化。伏望申明令式,更禁断。”从之。方庆以老疾,乞从闲逸,乃授麟台监修国史。圣历二年,则天欲季冬讲武,有司稽缓,延入孟春。方庆上疏曰:“臣恐水潦败物,霜雪损稼,夏麦不登,无所收入也。伏望天恩不违时令,至孟冬教习,以顺天道。”是岁,授太子左庶子。长安二年五月卒,谥曰贞。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
7.(3分)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B.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C.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D.其先自琅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渐见疏/斥转荆王友/龙朔中卒/
8.(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家,有三个义项:出身;成名发迹;被从家中征召出来做官。文中是第三义。
B.《汉书》,中国第二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上基本承袭《史记》,作者是东汉班固。
C.右军,即东晋王羲之,因担任过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D.三礼,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对我国历代礼制的影响很深远。
9.(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方庆清正廉洁,治理成绩卓异。他在广州做都督时,秋毫无犯,十分清廉;还整顿吏治,惩罚了那些贪婪纵暴的地方首领,其政绩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好的。
B.王方庆察知危险,谏止则天做法。武则天临幸万安山玉泉寺时,因山势险峻,就想乘坐手挽的便舆上去,王方庆认为她不应该冒这样的险,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
C.王方庆看重礼法,鄙视不良行为。他认为有些朝臣在守丧期间就参加朝会,手舞足蹈,实在有伤风化,就请求申明礼法,制止这一类行径,他的意见得到了认可。
D.王方庆学识渊博,言论很有影响。他因为精通三礼,所以经常有人向他请教,而他作答时,总是引经据典,很有理据,人们把他的答语整理成书,名为《礼杂答问》。
10.(10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
(2)圣历二年,则天欲季冬讲武,有司稽缓,延入孟春。
三、诗歌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①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②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12.(6分)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四、默写题(共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0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在论说《离骚》的创作缘由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奸邪小人当道、正 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的句子是: , 。
(2)贾谊《过秦论》中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句子是: , 。
(3)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犯时的来势汹汹。
(4)王勃《滕王阁序》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描写音乐响遏行云之魅力,李贺《李凭箜篌引》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
(5)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本题9分)
南粤大地暑热尚未退去,看到______的月饼,记者才恍然想起,又到了吟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之期。
“花灯百队走儿童,尽道仙娥降月中。纵是霓裳看不见,白毫光里度香风。”对于心灵手巧的广东人而言,中秋怎能少了花灯?“用竹篾做的灯笼更有感觉,轻盈的罩纸伴着烛火,______,心里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中秋前夕,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陆燕红家门口,从澳门慕名而至的邓女士对手中的纸扎灯笼______。
今年71岁的陆燕红被大家称作“红姨”。20多年前,从酒店退休的她______,成为广州著名彩扎大师关根的弟子。在红姨看来,纸扎灯笼早已不是自己的生计那么简单。不少广东人,每当中秋之夜,亮起灯笼,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团圆,才有家。
14.(3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花样繁多 摇摇曳曳 赞不绝口 半路出家
B.丰富多彩 摇曳多姿 爱不释手 老当益壮
C.丰富多彩 摇摇曳曳 赞不绝口 老当益壮
D.花样繁多 摇曳多姿 爱不释手 半路出家
15.(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少广东人,每当中秋之夜,灯笼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团圆,才有家。
B. 对于不少广东人而言,每当中秋之夜,亮起灯笼,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团圆,才有家。
C.对于不少广东人而言,每当中秋之夜,灯笼亮起,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家,才有团圆。
D.不少广东人,每当中秋之夜,亮起灯笼,它照亮的不光是街市,更是他们心中的家。有家,才有团圆。
16.(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材料作文(共50分)
17.(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