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 课件(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一) 课件(20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3-03 14:51: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选必2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一、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等概念。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及成因。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结合实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概念
1.产业是社会分工的形成的。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分为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等。
三次产业的划分
地理概念
2.根据产业活动中投入的要素不同或对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不同,产业可分为不同类型的密集型产业。
1.资源密集型产业:
指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的产业,如电力、采矿业等。
2.劳动密集型产业:
指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如农业、林业、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
3.资金密集型产业:
亦称资本密集型,是指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产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4.技术密集型产业:
指对知识和技术或者掌握复杂的技术的劳动者依赖性较高的工业。如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现代制药工业、新材料工业。
地理概念
3.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020年苏州市三次产业结构
1:46.5:52.5
产业
产业结构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升级(过程)
变 化
思维导学
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
三次产业
根据生产要素集约程度
资源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比例 关系
产业分类
时间上
空间上
分工深化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1.识记我国四大地区地理分布(涉及省份的简称)。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2.分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发展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2.分析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比较四大地区的差异。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
地理位置 东部沿海,对外联系便利 内陆地区,承东启西 深居内陆,邻国众多 纬度较高,临近东北亚
地形 地势低,以平原、丘陵为主,便于生产生活 地势较高,以高原、丘陵为主 地势高,高原、丘陵为主,不利于生产生活 地势低,以平原、山地为主
气候 北部温带季风气候 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以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高原为高寒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人口 人口稠密 人口众多 人口较稀疏 人口相对较少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3.P50根据表3.2,将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的产业结构比例用饼状图表示出来。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4.比较现阶段中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异同。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相同点: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不同点:东部第三产业比重相对最高;
中部第二产业比重相对最高,工业结构具有过渡性;
西部与东北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5.比较2013年江苏与西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江苏第二产业比重大于西藏;西藏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大于江苏;江苏以第二产业为主导,西藏以第三产业为主导
江苏
西藏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6.分析2013年江苏与西藏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形成的原因。
地处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科技发达,产业基础雄厚,为我国制造业大省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自然环境以“高、寒”著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工业基础薄弱,适合发展高原农牧业和旅游业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7.预测2013年以来江苏与西藏两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江苏
西藏
2013年
2019年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8.讨论: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应扩大第二产业比重,以“工业立国”;也有人认为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你的观点是什么?
警惕美国产
业“空心化”
结论:产业结构要因地因时制宜。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实际情况,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产业空心化”是指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物质生产和资本,大量地迅速地转移到国外的现象。
思维导图小结
正确理解地区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资源禀赋
技术条件
分工深化
地区产业结构
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因素
水平较低
以第一产业为主
水平较高
以二三产业为主
反映
体现
典型例题:
材料一:铜陵市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2009年被列为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铜陵重点发展铜基新材料产业,延伸铜产业链,同时积极发展铜替代产业。
材料二:黄山市因山名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近年来重点发展了精致农业、绿色食品、绿色包装、健康体育和休闲旅游等产业。下图为铜陵市和黄山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统计图。
(1)比较铜陵市与黄山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 。
(2)目前铜陵市在资源、经济、环境三方面面临的问题是 ▲ 。
(3)根据当前各自的问题和具有的优势,两市选择不同产业发展方向的原因是 ▲ 。
(1)第一和第三产业比例黄山市大于铜陵市;第二产业的比例铜陵市大于黄山市
(2)铜矿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3)铜陵前期是资源优势,后期是铜产业基础好;黄山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绿色产业,生态环境好
右图为安徽省黄山市与铜陵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市产业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比重铜陵市较小
B. 黄山市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
C. 第二产业比重黄山市较大
D. 第三产业为铜陵市的支柱产业
2.造成黄山市和铜陵市产业结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资源禀赋 B. 人口结构
C. 城市化水平 D. 科技实力
巩固练习: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