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碧螺春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表达的准确与细致,积
累相关词语。
过程与方法: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2.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重难点分析:
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入题。1.谈话导入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的苏州盛产一种以“蜷曲成螺,碧绿清香”而驰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 板书课题)2.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碧螺春”的资料。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初读要求:出示课件(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2)想一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碧螺春哪几方面的内容。。2.检查效果。(1)出示生词,这些生字生词中你认为哪些生字的音与形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交流预设:津:读音是“jīn”。赢:最下面的组成是“月”、“贝”、“凡”。……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3)请学生说说文章写了些什么?交流预设:课文写了碧螺春的传说、碧螺春的采摘、碧螺春的制作、品尝碧螺春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和喜欢。二、导读——细读感悟。1.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课件(1)学生快速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将第二段转化成自己的话,向同学们介绍关于碧螺春的“传说”。2.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1)自由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这幅画面。(2)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很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交流预设:茶乡的环境是美丽的。采茶姑娘是美丽的。他们劳动时的场面是美丽的。3.学习课文五、六自然段。 出示课件(1)默读第5第6自然段,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2)小组交流:目睹了焙茶手制作碧螺春茶的情景,那么,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交流预设:“入夜山村里万家灯火,又是另一番繁忙景象。”碧螺春制作过程是令人新奇的,炒茶师傅的技艺是高超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升华情感。 1.回忆上节课学习了关于碧螺春的哪些内容。2.教师导入:这节课学习碧螺春的色、香、味、形以及人们对碧螺春的评价。二、导练——迁移应用。1.学习第8自然段。(1)同桌互读课文第8自然段。(2)边读文边勾画:文中哪里体现了碧螺春的色、香、味、形。完成板书:色:碧绿清澈香:清香扑鼻味:甜津津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
小结:碧螺春独特的色、香、味、形,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课件(1)说说“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这句话饱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交流预设:饱含了作者对碧螺春的喜爱,以及对中国茶文化的热爱和对茶乡的赞美。3.请你们学着外国诗人那样,也来学写一句诗,赞美碧螺春茶。 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通过查阅碧螺春的资料,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功力,尝试去了解,有助于自悟能力的培养。 对于初读阶段的自学成果,一定要实施检测,以提高初读效果。 设计一个思维强度颇大的问题,它有利于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充分展示学生自读自悟课文的过程,甚至还能引发学生思维的撞击,出现不可多得的课堂争辩场面。 教者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注重把“熟读”和“精思”结合起来,把感悟语言和训练语言放在重要地位。借助多媒体呈现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听取不同的意见进行比较,以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颖的创见。 在阅读时能够边读边勾画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进行运用,写一句诗、写一句广告语的练习,就是促使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既能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