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04 10: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文化多元 美美与共
——中古时期的亚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Contents

伊斯兰教主宰的的西亚帝国
多种宗教并存的南亚帝国
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



中古时期的亚洲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多元特征。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
朝鲜
日本
part1
伊斯兰教主宰的的西亚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探究:伊斯兰文明在亚洲的扩张
我们(以部落为单位)以劫掠为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统编历史教研苑】
——阿拉伯民谣
须知每个穆斯林都是其他穆斯林的兄弟,现在你们都是同胞。
——《古兰经》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
—— 比鲁尼
(一)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
思考: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
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7世纪
多部落并存,相互
混战;
多神崇拜
6世纪
622年
默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8世纪中期
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国的大帝国
632年
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中期
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帝国兴衰
材料: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阿拉伯帝国-政治集权
政教合一,专制集权
“哈里发”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代理者”、“继任人”。穆罕默德去世后,伊斯兰教先后推选出四位继承人,称之为“哈里发”。进入帝国阶段后,哈里发转为世袭制。
处于政权顶端的哈里发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
4.阿拉伯帝国—经济
材料: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地区运来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
——【美】菲利普 希提著《阿拉伯通史》
材料:帝国农作物种类繁多,产量也很高,叙利亚和大马士革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以及阿姆河流域,是当时帝国著名的四大谷仓;在手工业上,采矿、金属加工、纺织、制陶等部门都十分兴旺。
——孟广林 《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和阿拉伯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帝国经济繁荣,对外经济发达
5.阿拉伯帝国—文化交融
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
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融合并发展了古代文化
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材料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问题: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征服了肥沃的新月地区波斯和埃及的国土后,阿拉比亚人不仅占有一些地理上的地区,而且占有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的发祥地,沙漠的居民成为那些古老文化的传承者,无论艺术,美术,哲学、医学科学,文学,政治等方面。
东西方文明的使者
材料: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文明在征服后几个世纪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带有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和阿拉伯宗教的成分,带有希腊-罗马、波斯-美索不达亚米的行政、文化和科学各成分的综合体。因此,它不仅仅是古代各种文化的拼凑,而是原有文明的新的综合。它虽然来源不一,但却明显带有阿拉伯伊斯兰教的独特印记。【统编历史教研苑】
----(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印度·泰姬陵
思考:阿拉伯文化的特点
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
阿拉伯帝国领域内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叙利亚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地区。帝国政治的相对稳定,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而通行全国的阿拉伯语和占统治地位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则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适应阿拉伯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帝国的统治者日益认识到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国历代统治者都比较关心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到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奖掖各界学者。 8 世纪中叶,中国的造纸术和罗盘针传入阿拉伯帝国,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
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
⑤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思考: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
(1)帝国的兴衰
13 世纪,兴起于两河流域,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14 世纪,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帝国首都
16世纪后期,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二)阿拉伯帝国的继承者:奥斯曼帝国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概括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概况
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制国家,国家管理机构分为教俗两大系统,苏丹居于两者之上,集宗教和世俗大权于一身,具有无限权威。
奥斯曼帝国农业的主要劳动者是依附农民,他们被固着在土地上,未得封建领主允许,不准自由迁徙……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穆斯林农民交纳收获物的十分之一,非穆斯林农民则为25%-50%,后者还需负担人头税。后来土地税和人头税合一,同时又出现了其他许多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如牲畜税、婚姻税和磨房税等。
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后,亚欧商路都在其控制之下。虽然传统的东西方贸易并没有因此而完全中断,但受制于自身发展水平,苏丹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加之长期的战争和海盗活动,地中海区域正常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意大利商人对东方贸易的垄断受到影响,西欧各国遂更加积极地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王斯德主编,沈坚,金志霖著《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政治:政教合一,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军队的主宰。
经济:农民和工商业者承担各种苛捐杂税;帝国政府控制欧亚商路,东西方贸易受影响。
(2)帝国政治、经济
(二)阿拉伯帝国的继承者:奥斯曼帝国
材料:奥斯曼帝国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众多文明的洗礼和文明间的交往,因而它呈现出在不失自身文明特点的同时能够吸纳外来文明的开放态度和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奥斯曼帝国文化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印记,由于它承载了原阿拉伯帝国所统治的地区,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它的伊斯兰传统是不言而喻的。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材料: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曾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中央政权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输往西欧,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输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非浅。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在城市里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盐、肥皂、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利润一般严格控制在10%- 20%之间。
————周一良 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问题:奥斯曼帝国取代了阿拉伯帝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明,融合东西方文化。
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二)阿拉伯帝国的继承者:奥斯曼帝国
part2
多种宗教并存的南亚帝国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探究:南亚帝国的文化
内容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兴起 4C,恒河中游,征服北印度 11C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德里苏丹国 政治 中央 尚未集权,政令不统 中央 集权:最高统治苏丹(行、立、司、军)
地方 保留藩王,权力过大 地方 行省制,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穆斯林
宗教 宗教宽容政策, 佛教盛行,印度教主要宗教 宗教同化政策, 伊斯兰教为国教 影响 推动了南亚地区的发展 印度教认同四种主要的生活目的:遵守宗教和道德法则,追求经济上的富庶,靠诚实获得财富,享受社会的、物质的和性的愉悦,以及灵魂的拯救。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兼容性强,适应中古印度不同地区、阶层的需求
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
part3
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
日本
朝鲜

秦汉之际
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646年
孝德天皇孝开始“大化改新”,模仿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10世纪
中央集权制开始瓦解,形成庄园;贵族、庄园主豢养武士,武士集团日益重要。
12世纪末
镰仓幕府建立,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17 世纪
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一)日本
1.日本的概况
唐代服饰与日本服饰
唐代斗茶与日本茶道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故名。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统编历史教研苑】
孝德天皇
(大化改新)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国家。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新的拥有土地的耕种者需向中央政府纳土地税和劳务税,前者以稻米的形式支付,后者有时包括服兵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标志。
(一)日本
2.大化改新
请从大化改新的视角看中华文明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太政官相当于尚书省、八省实际上是唐三省、六部、九寺中某些部门的综合)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户、礼、兵、刑、工)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政治、经济制度
社会生活习俗
城市布局
建筑风格
文字
货币样式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①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②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幕府时代形成:12世纪末(1192年),镰仓幕府的建立。
幕府从朝廷获得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赋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一)日本
3.幕府统治
问题探究
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书中如此评价锁国政策
“有关锁国的利弊,历来议论纷纭;但它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的有效政策,长达二百余年的江户时代,能在国内保持和平,幕府政权得以维持,锁国无疑是个有力因素。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可以说都是由于锁国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它缩小了人民刚刚开展的、面向世界的目光,扼杀了不断探索的精神……”
这段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
认识:一个国家要维护独立,实现民族振兴,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地各民族的交往联系,不断汲取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世纪,高句丽、百济、新罗三政权并立;
7世纪末,新罗统一朝鲜半岛,效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并效仿唐制:
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划为十道,实行科举考试;
推行土地国有;
传播中国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号朝鲜。
中朝两国关系密切,曾于16世纪末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高丽太祖王建
朝鲜开国之君李成桂
(二)朝鲜
探究:这几个国家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亚洲历史发展怎样的特点?其发展趋势如何呢?
文化多元
美美与共
本课小结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南亚与东亚
中古时期的亚洲
形成背景过程
经济繁荣
文化交融
兴起和扩张
政治制度
影响
印度—笈多帝国
印度—德里苏丹国
南亚
东亚
大化改新
幕府政治
朝鲜
日本
西亚
政治集权
概况
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