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溜冰圆舞曲
瓦尔德·退费尔【法】
溜冰
圆舞曲
瓦尔德·退费尔【法】
1
第一圆舞曲
2
第二圆舞曲
3
第三圆舞曲
4
第四圆舞曲
溜冰圆舞曲
序 曲
结 尾
02
主题A 主题B
速度 中速,相对缓慢 稍快
情绪 平稳流畅 轻快活泼
第一圆舞曲A、B主题对比
02
主题A 主题B
速度 中速,相对缓慢 稍快
情绪 欢快有力 轻巧诙谐
第二圆舞曲A、B主题对比
旋律特点 直线上升的旋律线、大跳音程、休止符 装饰音
01
第三圆舞曲主题A的主奏乐器?
02
第三圆舞曲与第一圆舞曲有哪些相似之处?
02
思考?
01
第三圆舞曲主题A的主奏乐器?
02
第三圆舞曲与第一圆舞曲有哪些相似之处?
02
思考?
小提琴
舒展平稳、流畅悠闲的旋律特点
主题A 主题B
速度 中速,相对缓慢 稍快
情绪 舒展平稳 热情有趣
第三圆舞曲A、B主题对比
全体乐队共同演奏
结尾再现第一圆舞曲主题A旋律
《溜冰圆舞曲》音乐体裁
维也纳圆舞曲:维也纳圆舞曲和一般的圆舞曲不同。从速度 上来说圆舞曲速度较慢,维也纳圆舞曲多用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比一般圆舞曲更为复杂,它由序曲、三至五首小圆舞曲以及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主题旋律,有时还带反复,乐曲内容表达也比较深刻。乐曲配器以弦乐为主导,并加强弦乐与木管乐器音色的对比,使整体乐曲具有华丽流畅的旋律和主题形象鲜明等特点。
小约翰·施特劳斯——“华尔兹之王”
老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之父”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溜冰圆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教学中,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自己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
2、知识目标:欣赏《溜冰圆舞曲》使学生了解歌曲的特点和风格。
3、能力目标:完整而充分地聆听《溜冰圆舞曲》,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体验与理解音乐的特征。
教学重点:
有三拍子的挥拍律动演唱并记住第一圆舞曲主题A乐段。
教学难点:
体验《溜冰圆舞曲》所表现的音乐情感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提琴。
教学过程:
一、小提琴导入。
小提琴演奏主题A旋律导入并介绍《溜冰圆舞曲》的创作背景。
师:“在19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都很盛行。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之一。这时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瓦尔德·退费尔,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写成了《溜冰圆舞曲》,这也成了他的代表作品,流传至今。”
【设计意图】小提琴的导入与《溜冰圆舞曲》的背景介绍,为学生们后续的乐曲聆听欣赏做好铺垫在欣赏的同时,仔细聆听,用心体验,享受音乐之美。
二、新课教学—— 分段欣赏《溜冰圆舞曲》。
1、第一小圆舞曲。
用三拍子的挥拍律动带动学生们演唱第一圆舞曲主题A乐段并熟记主题旋律。
师:“这首《溜冰圆舞曲》中,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小圆舞曲,其中第一首更为突出,听听看,是否有你熟悉的旋律呢?有几段不同的旋律?”
介绍主题B乐段,并从音乐要素出发进行二者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挥拍加强学生们对乐曲节拍感的体验;通过对A/B主题之间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两个乐段之间的印象。
2、第二小圆舞曲。
聆听第二小圆舞曲,并让学生通过音乐旋律想象溜冰者的冰上动作。
师:“这首小圆舞曲,作者用大跳音程让我们领略了溜冰者跳跃、旋转的洒脱姿态,而用快节奏的装饰音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溜冰者绑在腰间的银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音乐聆听中形成自己的对音乐片段的画面感与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学习该乐曲片段的音乐要素。
第三小圆舞曲。
聆听第三小圆舞曲,并让学生与第一圆舞曲A主题进行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师:“第三小圆舞曲a主题用小提琴演奏旋律舒展平稳,流畅悠闲。b主题与a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它轻快活泼、引人入胜,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均落在小节内最后一个弱拍上,并加上重音,给人一种有趣而富有热情的美感享受。”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对该乐段进行自主聆听,通过对第一圆舞曲A主题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主题乐段的记忆,区分乐曲段落。
第四小圆舞曲;结尾乐段
聆听并介绍第四小圆舞曲以及结尾乐段。
师:“第四小圆舞曲由整个乐队奏出了如同微风般柔和轻盈的旋律。欢快的华彩乐段结束进入结尾,重复开头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旋律并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介绍作品音乐体裁
介绍《溜冰圆舞曲》音乐体裁----维也纳圆舞曲。
四、拓展
介绍在创作维也纳圆舞曲这种形式乐曲的另外两个杰出的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聆听其两首代表作品《蓝色多瑙河》、《春之声》。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去了解世界各国音乐,了解其他各国音乐文化,尊重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总结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