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冀教版): 京剧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冀教版): 京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2-12 20:4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京剧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散文,介绍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京剧的常识。分别介绍的是京剧的名称、京剧的来历、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脸谱及人物的分类、京剧的音乐伴奏、京剧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流派、出现的卓越表演艺术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国粹——京剧。
2.确定话题“京剧艺术大家谈”,展开小组讨论,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分析:
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由于课文内容具有比较强的专业性,对于多数学生甚至教师来说,京剧也是比较陌生的领域,所以,通过资料补充,对课文内容稍作细致讲解。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京剧的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一、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播放学生收集的料、图片。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2.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教师进行总结,然后,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及资料。(播放京剧脸谱)。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4.过渡:京剧是我们中国的国粹,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京剧的常识呢?二、初学,了解国粹。1.展示学习提示:(1)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例如:唱腔、二黄、西皮、昆曲、秦腔、梆子、对白、文武场、流派…… (3)小组交流:通过读课文了解了关于京剧的哪些知识?交流预设:京剧的名称、京剧的来历、艺术表现形式、人物的分类、音乐伴奏、京剧的发展。三、再读课文,记忆国粹。1.学习提示:(1)互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2)默读课文,思考:京剧的什么内容最让你感兴趣?把你最想了解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四、布置作业。选择国粹京剧的一方面写一篇解说词。 第二课时一、复习京剧常识。把自己了解的有关京剧的常识讲给大家听。二、交流讨论,体会文章表达的条理性。以图示的形式列出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提示: 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京剧的来历。2.班内交流预设:课件展示 京剧以徽剧为基础,以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为标志性事件,汇集汉剧、昆曲和秦腔等剧种的精粹而成。板书。京剧的发源:安徽徽剧(基础) 湖北汉剧 江苏昆曲 陕西秦腔3.体会本段的表达的条理性。4.总结学习本段的方法。课件展示(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2)围绕中心句在文中找出描写的相关内容。(3)以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板书为例,自己总结有关京剧其他内容的板书。5.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文。交流预设:(1) 京剧的角色:生(男性、正面) 旦(女性、正面) 净(性格鲜明的男性) 丑(幽默滑稽或反面)(2)文场——管弦乐(管:京胡、二胡、月琴、琵琶;弦:笛、笙、唢呐等。)(3)武场——打击乐(鼓、锣、铙、钹。) (4)京剧的流派:唱老生(谭富英、马良连、周信芳)唱武生(盖叫天、李万春)唱旦角(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代表作。)6.课外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叶君健《看戏》一文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梅兰芳表演的魅力。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7.听歌曲《说唱脸谱》,讨论: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很多人不喜欢京剧,对于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京剧,从而对京剧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通过反复朗读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给学生提供思考、总结的空间,同时这也是给学生归纳、表达的机会,锻炼孩子们理解后的总结归纳表达能力。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引导学生从课内知识走向课外,激发多方面探求知识的欲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知识的补缺。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