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巩固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巩固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03 20: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巩固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对这两句诗理解有误的是( )
A.这两句诗写的是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
B.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C.诗句采用了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
D.这两句诗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2.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唾沫(tuò) 正月(zhēnɡ) 掺和(cān)
B.搅和(jiǎo) 摊贩(fàn) 骡马(luó)
C.油腻(lì) 肿胀(zhǒnɡ) 黄焖鸡(mèn)
D.机柕(shū) 脱缰(jiǎnɡ) 王侯(hóu)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B.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C.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D.课堂上娟子总是瞪着杏核般的眼睛看着讲台上的老师。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花了10分钟的时间才完成试卷的第一题,真是小题大做。
B.这计划虽好,但一下子难以实现,只能是明日黄花。
C.生命需要奋斗,奋斗与不奋斗,造就的结果截然不同。
D.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二、填空题
5.指出下面句子的描写方法。
(1)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 )
(2)“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 ( )
(3)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 )
6.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吞咽( ) 汤匙( ) 塞灌( )
咽喉( ) 钥匙( ) 堵塞( )
7.辨字组词。
旦( ) 但( )拌( ) 伴( )
恰( ) 给( )轿( ) 娇(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空间。
①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②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③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8.以上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他的作品大多数以北京为背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9.选文中的第①、②段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第③段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
10.第③段中“家家赶做年菜”“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等是抓住_________________来介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11.读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腊八粥》选段,完成习题。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12.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详细描写了腊八粥。这段文字,使人有一种________的感觉。
13.选文的第2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选文,想一想,如果八儿闻到粥的香味,他的馋样儿该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15.习作训练。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的特点,4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B
3.B
4.C
5.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6.yàn chí sāi sāi shi sè
7.元旦 但是 搅拌 伙伴 恰好 送给 轿车 娇嫩
8.北京的春节 老舍 《茶馆》 《骆驼祥子》
9.腊月二十三至除夕人们的活动 除夕的热闹景象
10.人们的活动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 鞭炮声日夜不绝
11.除夕是一个讲究全家团圆的重大日子
12.口感 选材 香味 垂涎欲滴
1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腊八粥在锅里的形态。
14.八儿踮起脚尖朝锅里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热气,用力吸了一口粥的香气,禁不住咽了口唾沫。
15.范文
乡村的元宵节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一句话“十五大于年”,意思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比过年还要热闹。
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就开始了,一共要热闹整整三天。人们在广场上敲锣打鼓,放鞭炮,放烟花,还要放灯,比春节热闹十倍。
正月十四,人们放“鬼灯”。“鬼灯”制作起来非常简单,用棉花浇上油,再包上纸就成了。“鬼灯”要在坟地里点燃,祝福祖先们平平安安。
正月十五热闹非凡。人们坐在三轮车上敲锣打鼓。在锣鼓喧天的喜庆声中,大家走走停停,放花炮,放“神灯”。“神灯”和“鬼灯”做法一样,不同的是“神灯”要在大街上放。
这一天,村子里还扭秧歌。人们排成各种队形,舞着,扭着,快活极了。周围观看的人群,情绪高涨,伴随着鼓点儿时不时地欢呼几声,把秧歌表演推向了高潮。
正月十六,元宵节就到了尾声。大家把所有烟花都摆在大街上燃放起来。在锣鼓声中,人们兴奋地放起“人灯”。“人灯”和“神灯”的做法和放法几乎一模一样,只是燃放的时间不同,称呼不同,意义不同罢了。
这一天,一家人欢聚在一起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元宵刚下肚,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遛百病”。老人们说,这一溜达所有的疾病就全部溜走了。
乡村的元宵节,热闹快乐,别有一番风情融入其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